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通武廊”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4-05-24岳辉

商展经济 2024年7期
关键词:文旅京津冀协同

岳辉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天津 300350)

从最早的“环京津经济协作区”“环渤海战略”到2010年“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再到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及2015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目标等一系列政策,“京津冀协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都沉潜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考与期望,也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具有“小京津冀”之称、地处京津冀交界处的“通武廊”区域具有极大的合作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着桥头堡作用。为打破传统“一亩三分地”的管理思维定式,“通武廊”三地于2017年签订《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2017年“通武廊”协同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深入合作、交通互联互通、市场监管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并于2023年签署“通武廊”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合作协议,组建“通武廊”区域合作联合办公室,将三地合作内容项目化、清单化,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1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取得成效分析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来,京津冀三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围绕《纲要》和各阶段重点任务推动工作,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的平台机制作用,密切协作、握指成拳、形成合力。2023年,京津冀三地在交通一体化、产业转移、公共服务、人才流动、生态环境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区域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1.1 交通一体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截至目前,京张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已开通运营,京哈高铁全线贯通,京昆、京台、京秦等9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京津冀主要城市间1~1.5小时交通圈正加速构建,三地交通一体化建设成果显著。

1.2 产业转移承接稳步推进

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两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6.9亿元,累计已超2100亿元;天津引进北京投资新设机构1406家,落地新项目318个;河北省与中科院共同建设了京津冀科技成果协同转化中心,三地间产业转移承接正稳步有序地推进,成效明显。

1.3 文旅教育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门间构建常态化联络机制和对接沟通机制。高职教育方面,成立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艺术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并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京津优质职业院校与河北省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实现了跨区域单独招生。

三地以大运河文化带为核心,共同成立文化产业发展联盟,通过整合三地的特色文旅资源,举办非遗展、文化旅游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打造三地文旅协同发展品牌,推动三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1.4 人才要素加速流动

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全方位简化人才职称互认流程、明确互认范围,为人才要素健康高效流通奠定了政策基础;以举办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京津冀区域人才交流系列洽谈会等活动为抓手,搭建协同创新人才交流共享平台,三地人才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2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问题分析

2.1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制约着产业跨区域布局

京津冀三地经济体量差异较大、区域发展格局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特征。

近十年来,虽然中央及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文件,但直到现在依然存在产业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等问题。例如,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划分了三地税收范围及比例,但由于内容过于简单,仍无法满足区域产业转移升级的实际需要;在企业入驻、人才引进、子女教育等方面,相对北京而言,津冀两地仍缺乏较强的吸引力;在企业资质认证方面,假设某企业在京津冀三地跨区域布局中采用子公司、新设公司等形式,原有的缴税记录、专利发明、认证体系、业绩证明等仍较难获得迁入地认可,导致在享受融资和当地政府补贴方面存在较大难度。以上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京津冀产业跨区域布局与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2.2 京津冀文旅资源整合不足、文旅产业未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目前,在顶层设计上,京津冀文旅部门基本上仍围绕自身行政区域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编制发展规划,各自制定的规划和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差别较大,导致京津冀三地文旅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的广度与力度不够,文旅资源关联性、互补性不足,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集群效应。例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京津冀三地共同挖掘大运河资源,但目前推出的区域旅游线路中仍然存在大运河文化资源整合不足、区域内部分景区连线黏合度不高、行政区划明显、带动游客实际效果不好等情况。

此外,京津冀三地联合举办了中国艺术节、京津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23京津冀(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等活动,为推动三地文旅产业交流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相关活动的主要内容聚焦于旅游服务行业、企业及文旅联盟建立等方面,由于组织相对松散、权威性不足、执行力较弱,仍无法满足京津冀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

2.3 京津冀科技创新机制不够深入,创新企业优势互补未能充分实现

京津冀地区联动合作机制不够深入、跨区域协调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三地科技创新进程较为缓慢。例如,北京、河北科技资源输入天津后,衍生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三地间在跨区域协调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再如,北京已步入后工业化社会,而津冀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发展阶段及京津冀行政等级差异问题均导致京津冀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现象,京津冀创新企业无法实现合理流动、优势互补。此外,京津冀三地虽然成立了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众创空间等,但目前就业创业人群、创业补贴、人才招聘等方面以当地人群为主,未能完全实现三地人才资源优势互补、三地企业优势互补。

2.4 京津冀营商环境差距较大,一体化程度偏低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经济长久健康增长的主要动力,故营商环境的区域协同优化可以促进京津冀区域生产力的均衡发展,缩小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2020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北京地区营商环境全国排名第3,天津排名第20,而河北省营商环境最好的石家庄市仅排名第57。根据2022年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结果,天津及河北省所有城市均未进入全国前10行列。各类调查数据表明,京津冀三地营商环境差异较大,需逐步增强营商环境一体化程度,以改变三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更好的实效。

2.5 京津冀人才要素流通不畅、职业教育缺乏实质性合作

在“双高计划”“职教本科”等国家重大改革举措的引领下,各职业院校高度重视自身品牌发展,但在优质职教资源共享方面,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京津冀各职业院校在争取行业龙头合作企业、专业教学资源、优秀生源等方面呈现出“非理性竞争”局面,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意愿较低;另一方面,“模仿跟随”现象日渐突出,三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性不足,教育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合作呈现零散化、单向化特点,也就是津冀或京冀两两之间个别主体、个别层面、个别内容的合作,以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的天津或北京向相对欠缺的河北省输出为主;第二,合作以政府教育部门推动为主,院校之间自发开展的合作项目较少;第三,合作内容仍以师资培训、专业建设为主,而关于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京津冀跨省市高职单独招生试点、合作办学等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合作还缺乏政策和资源的有力支持。

3 “通武廊”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被称之为“小京津冀”的“通武廊”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三地之间的重要交通走廊和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围绕天津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与大运河乡村振兴文化生态发展带融合发展,打造武清独具魅力的消费目的地等目标,“通武廊”三地区从政策、创新孵化、文旅融合、数商兴农、人才合作等方面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通武廊”区域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路径。

3.1 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国家大战略

自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以来,中央出台了若干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通武廊”三地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辩证深刻地认识通武廊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意义,自觉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发展主战略、引领性战略,聚焦重点任务,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要求,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建设协同发展试验示范“金三角”为目标,全方位加强通武廊“小京津冀”区域合作,推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进而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走深走实。

3.2 发挥集聚作用,打造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品牌

“通武廊”地区文旅资源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因此,应进一步挖掘、整合多样化的文旅资源,为“通武廊”打造区域文旅协同发展品牌、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文旅资源基础。

第一,打造更多优质精品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此方面,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做出了积极尝试。该中心自2020年开始对外运营,联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及河北、天津交响乐团,先后引进多场、多类京津精品演出活动,融入人们喜闻见乐的故宫博物院潮玩IP“紫禁御喵房”,并邀请京津冀地区优秀青年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前往表演。据新绎控股副总裁郭彧透漏,观看演出的北京游客占比为55%、天津占比为35%。此外,还可依托京津冀文旅资源特色,打造周边产品及衍生品,让艺术触角延伸“通武廊”。

第二,创办更多品牌活动联通“通武廊”。近几年,“通武廊”三地文旅部门已合作举办了多场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文旅活动:2023京津冀(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活动邀请了通州区、武清区和廊坊市三地文化非遗传承人展示非遗技艺,不仅将三地非遗文化带入市民群众中,还为三地非遗技师、手工艺人提供了文化交流、借鉴学习的重要平台,助力“通武廊”三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武清区农委、文旅局,通州区文旅局,廊坊市文旅局等16个单位联合主办了2023年首届“通武廊”农旅美食嘉年华,在活动开幕式上正式签订了《“通武廊”三地农旅区域协作框架协议》,对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农旅资源,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更扎实的成果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京津冀(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活动,采取大额文旅消费券等形式,较好地激发三地居民的文旅消费热情。“通武廊”三地可在成功组织相关活动的基础上,加大调研力度,更深入地洞察市场需求,创意策划组织更多文旅品牌活动,推动三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互补发展,进而助力通武廊区域协同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更多思路与经验。

3.3 汇集科技创新力量,打造区域新媒体产业孵化基地

通武廊区域内的机构和企业之间可探索建立平等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例如,可合力建设孵化基地,为入驻公司提供培训和辅导,帮助其提高创业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力量一体化。目前,武清青创中心已联合廊坊、通州青创中心及相关高校,已成功孵化创业公司32家,累计开展30场直播活动,累计34万人观看,为社会新阶层人士和大学生提高技能素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帮助“通武廊”三地150家企业招募到合适员工,武清青创中心这一探索值得肯定和借鉴;再如,三地机构和企业可合作建立“一站式创业指导服务站”,高质量开展创业帮扶沙龙、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以促进“通武廊”三地创新企业合作与发展。此外,还可以为三地创业公司提供项目推介、项目分析、经营诊断、市场拓展、财税管理等系列创业培训后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抖音号运营、小视频拍摄和精准推广、团购达人、直播带货,为企业引流抢占精准制空权。

3.4 优化营商环境,数商兴农助力都市型农业提质增效

区域营商环境的均衡与共同优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通武廊地区已在市场一体化、金融一体化、法制一体化、人才一体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尤其是利用武清、廊坊两地农业资源,通州城市资源,对助推“城乡”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探索优化三地营商环境更有效的举措。

可创建更多专业优质的新媒体销售平台,通过定期开展直播电商、达人孵化、小视频拍剪发投等形式,开展“通武廊”女性专场招聘、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解读、征兵政策解读等活动;可运营线上小程序和打造新媒体矩阵开展线上销售,将“数商兴农”工程落到实处,逐步推进电子商务进入武清、廊坊乡村,与通州地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对通州区而言,若能更好地依托大运河资源,进一步整合通州、武清及廊坊三地优质文旅资源,优化以“大运河+乡村文化融合发展”为特色的京津冀农文旅产品,形成三地特色文旅线路,打造全国知名的精品休闲观光游产品,那么可以预计,通武廊文旅产品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将逐步提高。

此外,还可依托武清区佛罗伦萨小镇的客源市场优势(每年超过六成的游客来自北京)及“通武廊”区位地域优势,进一步提高从田间地头到市民厨房的便民体验服务质量,以销售大数据为支撑,引导通州市民定制农民种植有机果蔬、休闲采摘、家庭农场等。根据相关部门统计,若这一策略有效落地,可辐射带动武清、廊坊周边农民20000人以上实现就业增收,真正将武清、廊坊农业资源及通州城市资源相融合,促进三地都市型农业与消费提质增效。

3.5 产教融合培养,职业教育赋能人才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需“一盘棋”统筹制订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和改革举措。在政策协同、区域联动方面,突破制度和空间限制,创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将职业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实现各种资源之间的融通与共享。

第一,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意识,真正构建起全方位的协同发展机制,如沟通协作机制、招生就业机制、学分互认机制等。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如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动技能大赛成果资源转化、利用“学分银行”实现三地学分存储功能,实现培训、鉴定管理、取证一站化;第二,可尝试打造“通武廊”校企合作社区管理平台,完善区域内校企合作的信息统计,探索实施跨区域校企合作;第三,通武廊三地可通过成立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联盟等机构,围绕职业教育开展务实深度的互访、交流研讨活动,就教育体制改革、优质均衡、质量提速等关键问题进行切磋探讨,探索共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金三角”有效路径,助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第四,在人才培养方面,三地应充分利用好协同政策,鼓励河北省中职院校与北京、天津高职院校开展“3+2”合作办学模式,支持北京、天津高职院校在河北省设立分校、协作校区等,为三地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为“通武廊”区域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五,在校企合作方面,可鼓励用人单位与跨区域组建的专业群开展合作,探索举办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方式开展深度的校企协作;第六,在人才共享方面,三地应进一步完善“随报随审”的人才奖励申报评审机制,充分发挥“通武廊”区域人才服务绿卡的效能,将已有的30个科技创新平台纳入共享共用目录,并在此基础上联合举办“通武廊”职业技能大赛、协同创新创业大赛、人才联合招聘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校企、校际之间的人才共享,助力京津冀职业教育人才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文旅京津冀协同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文旅照明的兴起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