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2024-05-24钊,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刘 钊,王 俊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2021 年3 月6 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这一论断高屋建瓴,且是对思政课定位和功能的再审视。“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新时代“大思政课”理念不仅是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深入挖掘和把握,而且体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势在必得。善用“大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厘清其深刻内涵,以此探究“大思政课”助推思政课改革的价值意蕴,从而探寻科学可行的发展路径,这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

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大思政课”理念以引领新时代思政课发展方向。思政课发展为“大思政课”,从形式上看是一字之差,但深层实质上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理念更新、视野开阔、格局拓展。“大”并非是思政课无章可循的扩大,而恰好是防止思政课在众多学科中“空泛化、边缘化”的重要举措。因此,深刻理解善用“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是推动思政课“大”改革的基础条件。

(一)“大思政课”的大格局:统筹把握“两个大局”

善用“大思政课”是党中央“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破局之思。党中央洞察和总结当前国情与世情,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相互激荡,这是对国家局势和世界形势的准确判断。习近平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3]因此,新时代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从国际局势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入手,这既是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全新定位,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遵循。“大思政课”之所以“大”,就是必须要将中国问题放置于世界的发展体系中来看待,就是要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对思政课进行一场意义深长的改革。我国现处于在“两个大局”中奋力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需要数量多且质量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滋养时代新人,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教导时代新人,由此才能为实现党的伟大梦想培养出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领域、各方面呈现突破式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引来各国各界的深切关注,同时部分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态势愈加强烈。善用“大思政课”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抓住机遇,站位“两个大局”,既要讲清楚党和国家的事,又要讲解好国际发展的事,在“两个大局”中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增强学生的政治定力,正确认识国情和世情。

(二)“大思政课”的大视野: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思政课”是接续思政课改革的新进程,在当今社会复杂形势下,为正处于思维活跃期的青年提供坚定信仰信念的“定心丸”。“大思政课”的“大”就在于将思政课放置于中华历史长河中建设,在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坚持史论结合以启人心智。不同阶段的历史都是“大思政课”生动的“教科书”,可以为思政课所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创造了灿烂中华文明,有益于唤起学生的民族情怀;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党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70 余年,国际地位举足轻重,有益于加深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改革开放历经40 余年,国家各个领域突飞猛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尽管历史属于过去,但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4]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历史,思政课理应总结历史,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汲取育人养分。善用“大思政课”要求思政课能充分挖掘和用活历史资源,以既定的历史事实、深厚的文化底蕴,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塑造人,贯通古今,讲明白、讲透彻党的百年奋斗,从而增强新时代青年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5]“大思政课”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大历史观,争做“大先生”,在教学中讲透经典、讲活现实,提升学生知往鉴今的能力,发扬奋斗精神,助力实现党的伟大梦想。

(三)“大思政课”的大资源:协同全员全过程全社会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深刻体现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是一项“打持久战”的系统工程。善用“大思政课”的“大”与“三全育人”的“全”具有高度一致性,就是“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7]处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之下,“大思政课”要利用好社会现实中的鲜活素材,扎根社会实践,彰显教学现实关怀,增强思政课魅力的同时提升教学实效。“大思政课”之“大”就是要运用一切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教学资源,破除隔阂、打通过程,协同全员全过程全社会以汇聚“大力量”来培育时代新人。一是全员,即需要学校所有教育者、需要家庭、需要全党全社会等多元主体密切联合来开展教育的大课程,在各类主体协同合作基础上办好办强思政课。二是全过程,即需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政课循序渐进,需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学生的每个成长阶段,伴随学生的成长过程。三是全社会,即需要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加强多维时空协同育人,全覆盖建设“大思政课”。

二、新时代“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思政课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我国思政课建设取得诸多可喜成果,但发展道路没有“完成时”,推进思政课改革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工程之一。“大思政课”建设可以理解为是一场关于思政课的质量革命,表现为在新形势下,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落脚点,社会资源要用起来、教学方式要新起来,从而推动思政课“活”起来。

(一)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发挥主体间性的作用

学校思政课是做学生工作的关键渠道,是促进学生明时事、立理想的重要课程。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青年教育工作,这是润物无声的艺术,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同创作。然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认为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主体,受教育者则处于接收信息的客体地位。时代在前进,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转换观念,受教育者的“学”和教育者的“教”同等重要,亟需打破单向的“你讲我听”的局面。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体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教育者转化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可以转化为教育者”。[8]在主体间性教育的视域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首先,教师是具有主导性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在“大思政课”的引领下,课堂要融入时代内容,全新复杂的知识对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难度加大,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同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离不开学生主动的“学”,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更有利于学生吃透教材,将课程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其次,教师和学生是彼此的客体存在。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客体表现为学生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教师讲解过程中理解知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客体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倾听受教育者的意见与想法,在分析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基础上反思自我的教学工作,以有效达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新时代“大思政课”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才能“教”人以渔,“学”做真人。

(二)有利于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问题意识是推动创新工作的“动力机”,找准问题所在,才能得出创新成果。当下思政课的基本矛盾就是思政课教育要求与学生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大思政课”理念为解决思政课发展问题提供了方向遵循。解决问题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从“供给”端入手,就是要善用“大”资源,凝聚“大”合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思政课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这类学术理论对青春期思维活跃、身心好动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枯燥,因此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以助力课堂充满活力是当下重要之举。

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思想引领学生,促使学生将思想与行为有机统一。但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难以吸引身处信息化、数据化时代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功能作用的理解程度不高。当前,我国正是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恰是需要大量优质人才的关键时刻,“大思政课”强调要打开思政课格局,拓展思政课视野,推进思政课改革。社会变革时期是思想理论激烈碰撞的时期,将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重点、热点、难点有机纳入课程教学,借助现实生活素材,加强师生课堂上双向互动,有利于满足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需求,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从而在理论与现实结合中提高思政课质量。建设“大思政课”的重点在“课”,教育学生成德成才始终是“课”永恒不变的主题,尤其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思政课必须加强改革创新力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新时代好青年

“思想本身根本实现不了什么东西。思想要想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9]320,思政课传递正确理论和科学思想的目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战,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0]善用“大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自觉构建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和锻造本领,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知、情、信、意、行统一的过程。建设“大思政课”,要求思政课围绕以中国故事为核心、以世界故事为拓展广纳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各类育人资源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实现知、情、信、意、行有机统一。思政课课堂新颖有趣,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理论认同,增强对党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信仰,培育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的坚毅品质。知、情、信、意服务于行,行是对知、情、信、意的深化和巩固。学生把思政课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于心的同时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大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知、情、信、意、行的内在转化,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就是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智”就是学生既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自我科学文化修养和活跃思维;“体”就是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加强自我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同时提升学生自律意识和意志力;“美”就是学生能够具有发现、创造、鉴赏、辨别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实现思想美和行为美的统一;“劳”就是学生能够正视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技能,塑造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价值观念,在劳动实践中创造未来。从学校教育意义上来说,思政课实质上就是做学生工作,重视思政课的发展等同于重视学生的发展,“大思政课”建设既要实现学生知、情、信、意、行相互渗透,又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育出新时代好青年。

三、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思政课包含着其他课程没有的特征,体现出相对独立性。教学内容广泛多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此具有特殊综合性;教学目标明确,就是用时代真理、科学理论、正确思想来立德树人,为完成党的伟大梦想培育时代新人,因此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就要求在充分把握思政课鲜明特征的基础上,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方向指导,推动思政课科学改革。因此以师资要“大”,课堂要“大”、课程要“大”、体系要“大”为突破点,通过打造“大师资”、建设“大课堂”、筑造“大课程”、构建“大体系”对思政课改革创新进行实践探索。

(一)坚持联合思维,促进师资多元化,打造“大师资”

“古之学者必有师”。习近平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责任”,“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3]。在新时代讲好“大思政课”,不仅要加强思政课专职教师培养,还要坚持联合思维,统筹多方主体力量,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合作下打造思政课“大团体”,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专职、兼职教师联合是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思政课改革的新表现。一是培养量质兼顾的思政课专职教师。“讲好思政课”,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政课专职教师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力军,是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的直接领航人。成就一支水平高、本领强的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必须要完善引进机制,以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师德师风为重要抓手,加强对教师的选拔力度,提高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完善评价机制,以教学成效、学情变化为重要标准,督促教师反思、总结和改善教学工作,提升思政课专职教师教学水平;完善惩奖机制,以教学和科研成果为重要评价条件,激励教师既“守正”又“创新”。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其他主体力量形成兼职教师队伍。善用“大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学主体多元化,将更多优质社会力量纳入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结合专职教师以打造“大师资”。兼职教师要与专职教师齐心协作,在优势互补中提升思政课育人效力,共同成为时代新人的引路人。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3]思想政治素养优秀的地方党政干部、理论基础雄厚的社科专家、具有奉献精神的社会先进模范、退休的思政课教师等都符合思政课兼职教师人选要求,这些人员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学校可以聘请其到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能够建成一支多层次的兼职教师队伍,优化思政课育人主体结构。

(二)理论联系实际,“内”与“外”紧密结合,建设“大课堂”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指导各项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思政课是培根铸魂的关键课程,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推动思政课“内”与“外”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内”即思政小课堂,“外”即社会大课堂。当下正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披荆斩棘的关键阶段,既要强化学生理论武装,也要重视学生能力培训。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现实要求,因此需要建设“大思政课”育人场域,避免“内”“外”脱节,以培育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大思政课”之“大”就是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紧密结合,打造思政“金课”。一是“大思政课”的主战场始终是思政课堂,要因事而化。思政课本质就是讲道理,“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11让道理说服学生、让学生掌握理论、让学生善用理论剖析社会焦点问题是思政课的“必答题”。“大思政课”强调善用社会资源,整合校际资源、共享教学素材,增强思政课活力、魅力、定力。结合已完成的脱贫攻坚故事、抗疫故事等现实素材,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结合国际事件,讲解国际热点,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结合“四史”,讲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上康庄大道,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又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塑造学生品格。传统思政课向新时代“大思政课”转变还要充分利用媒体科技,例如运用抖音、微博等渠道将社会时事热点引入课堂,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运用VR 技术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视觉化,有利于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深化课堂记忆。二是用好“社会大课堂”,“内”“外”紧密结合。实现伟大中国梦切勿纸上谈兵。“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新时代善用“大思政课”强调开门办思政课,拓宽教育场域,让思政课与实践同行,不能“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以波澜壮阔的社会改革发展实践为课堂,开发现场教学,让学生“走出去”,在社会实践中深化知识、陶冶情操、增强本领。例如,在抗击疫情志愿行动中感悟抗疫精神;在当地红色革命遗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此外,实践活动被纳入课堂的形式多样,包括参观、调研、辩论等,高校还可以结合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等,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工作,落实课堂理论与实际行动的统一。

(三)创新教学渠道,建强课程群,筑造“大课程”

善用“大思政课”需要善用时代最新理论成果,在“大思政课”的引领下,用活新时代理论资源,筑造“大课程”。因此,需要高位统筹全局,建强思政课课程群,着力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13]。

思政课课程群以新时代思想理论成果为教学内容,开设选修课程,有利于在书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补充时代内容以强化学生对国家、对世界的认知。建设“大思政课”可以站在学生、教师、课堂三种角度出发,一是把握学生现状以明确课程群的目标,实现整体育人。大部分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处于待深化阶段,为加深学生对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有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二是搭建课程群交流平台,加强不同教师相互研讨。“术业有专攻”,教师间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各有千秋,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主要是以时事教育为鲜明特征,需要教师在互相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在课程中讲解国家主流意识、方针政策等。三是立足学校或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建设课程群,贴合学生学习环境和生活实际。综合型或专业型学校,其风格与特色是大不相同的,各类学校应依据学情分析建设符合学生需要与特征的思政课课程群。部分学校可以校址区域鲜明的特征为依托建设课程群,例如在红色革命区域的学校可以装修“红色风格”的教研室等,唤起学生“红色情怀”,促进学生自觉担负党的初心使命。四是定期检查、评价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状况,以协助提升课程群教育效度。作为课程群建设的指导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囊括多方面内容,为培育新时代综合性人才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加大对课程群开设的考查力度是促进课程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大思政课”需要建成完备的课程体系,运用时代理论成果丰富思政课课程内容,在必修与选修的结合中深化时代新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善用“大思政课”,建强课程群,筑造“大课程”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育人工程,需要学校、政府等组织部门的努力建设,才能系统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内在价值。

(四)开拓育人格局,纵横联动、同向同行,构建“大体系”

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在根本上就是要解决怎样协同育人、凝聚育人合力的问题。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深挖学科内部含有的共性、优化学科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内在价值高度耦合,大中小学思政课目标契合,以“大思政课”为指引,需要开拓育人格局,纵横联动、同向同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打通思政课“最后一公里”。

横向来看,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育“专才”转向育“全才”。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教师要树立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在各类课程中糅合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潜移默化给学生以智慧。当前,其他类别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上没有进行完整梳理,呈现分散化、碎片化,因此“在跨学科交流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师之间要能够加强协作,不能‘一意孤行’”[14]。一是各科目教师间加强交流合作,增强跨出专业课程的勇气,提升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二是学校要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度”,完善课程交叉机制,同时提供协同实践平台;三是学校要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机制,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公开课、教学大赛等,在透明化、公开化的实际教学中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课程思政有利于新时代青年沉浸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将所学所得入脑入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推进党的伟大事业拼搏奋斗。

纵向来看,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破除学段壁垒。大中小学各阶段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内容重复、缺失乃至讲授时一笔带过的问题仍亟待解决。为此,一是打破学段壁垒,加强学段衔接课程研发力度。衔接课程不是实际课堂中的一门课,而是一种帮助各学段接受和学习思政课的途径方式,目的是增强各学段的联系。二是充分了解学情,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大学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中学要提升认知与情感体验、小学进行启蒙式教育。例如大学生可以去乡村调研;中学生可以参观革命遗址、参与公益劳动;小学生可以听红色故事、唱红色歌谣。三是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遵循教学规律。小学要知道思政课是什么,中学要感悟开设思政课是为什么,大学要明白思政课是做什么及怎样做。新时代实现党的伟大梦想需要新型人才,“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有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