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坦度螺酮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与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2024-05-23叶聪奇
叶聪奇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精神科,福建 泉州 362000)
精神分裂症临床常见,患者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知觉障碍等异常,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患者经长期治疗后病情仍有可能迁延难愈,反反复复,可能导致功能残疾,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经济上与心理上的长期沉重的负担[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包括快感缺乏、思维贫乏、情感平淡和注意力障碍[2]。原发性和继发性阴性症状的区别较难识别,前者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3],后者主要由环境因素(刺激不足、耻辱)、药物(锥体外系反应、戒断)、其他疾病进程、精神(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症等)和阳性症状等因素引起。阴性症状比阳性症状更严重,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患病后患者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学习,很难融入正常人群,并且部分患者也失去了基本的生活的自理能力完全依赖于家人生活,并提高了患者精神残疾的风险。相对于其他治疗方式,通过口服药物治疗可以更为快速看到患者病情控制的效果[4]。本研究对9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坦度螺酮治疗,分析其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招募了96名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研究纳入标准如下:①患者均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中有关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阴性症状,并且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评分均在60分以上;③患者的家属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如下:①合并有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不适宜参加研究的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出现药物变态反应的患者;④智力缺陷者;⑤参与本次研究前3个月有接受过其他精神治疗方式的患者;⑥既往有恶性综合征病史的患者;⑦药物依赖史、酗酒或吸毒史的患者。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经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后,本次研究纳入的96例患者,分成两个组,每组患者人数为48例。对照组包括25名男性和23名女性,年龄在20~75岁,平均年龄为(50.14±3.09)岁,病程在1~8年,平均病程为(4.02±0.23)年;观察组包括26名男性和22名女性,年龄在20~77岁,平均年龄为(51.02±3.13)岁,病程在1~8年,平均病程为(4.13±0.2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研究开始接受奥氮平治疗,初始剂量为每日5mg,后可逐渐增加至每日10~20mg,每个疗程持续1个月,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基于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加用坦度螺酮治疗,每日用药3次,每次10mg,最大用药剂量≤60mg(患者治疗时可根据患者个体不同临床症状和反应在最大计量值内调整剂量),每个疗程持续1个月,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PANSS阴性量表评分,评估内容具体包括刻板思维、交谈缺乏自发性与流畅性、抽象思维困难、社交退缩、情感交流障碍、情感迟钝6个项目,总分及各项目评分高则患者病情严重,得分低则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低。
(2)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患者的定向力、知觉、视运动、思维动作使用认知功能成套测验(LOTCA)评估,总分为119分,得分高则患者认知能力高,得分低则患者认知功能低。
(3)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体包括:头痛、头晕、食欲减退、腹泻、恶心呕吐、便秘、白细胞减少及失眠等。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和各项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进行比较时,观察组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的总分及各项目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
2.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
两组治疗前总分及各项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总分及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
2.3 对比两组治疗后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治疗后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治疗后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障碍的一种,特别是在青壮年人群中更加普遍。除了遗传因素,许多因素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如环境、个体发育等,这是一种复杂性精神疾病,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体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现代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上升[5]。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有3种,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常用的两种治疗方式还包括心理治疗和物理器械治疗方式,3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常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并且药物治疗联合另外2种方式中一种或2种的治疗方式很多,因而从使用频率上来说药物治疗仍然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又称为典型(经典、一代)抗精神病药,尽管有着疗效不错,价格便宜的优点,但因易引发不良反应,市场地位已在多年临床应用中有逐渐与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竞争中落入下风,甚至完全取代的趋势,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线药物。与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治疗中表现出对阳性症状的明显改善,但针对阴性症状效果不如一代抗精神药物明显[6]。在药理作用机制上其通过阻断中枢多巴胺2型受体(DRD2)降低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效果[7],但无选择性地阻断其他神经元,对阴性症状的治疗效果较差,甚至可能引起阴性症状的发作和加剧。因此,治疗精神分裂症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8]。
自1908年提出精神分裂症的定义以来,人类已经进行了10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尽管研究时间非常长但是其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有研究提出5-羟色胺(5-HT)假说,认为该病的发生为中枢多巴胺与5-羟色胺(5-HT)相互作用失衡可能是引起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原因,但是这一假说并非所有研究者都赞成[9]。精神分裂症症状包含阴性症状、阳性症状、认知症状三种,包括思维、行动和意志方面的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兴趣减退、缺乏积极性、行为缺乏主动性,以及懒散被动等症状[10]。精神分裂症临床常见,是精神科疾病的一种,学术名也叫思觉失调症。患者常常伴随着认知功能下降,这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地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目前,认知损害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前额叶GABA功能低下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区别于健康者容易发生认知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非常广泛,部分药物在药理机制上具有抗胆碱作用和阻断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在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患者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因此,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11]。
坦度螺酮是一种目前临床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的氮杂螺酮类药物,其药效已得到临床普遍认可,药理机制上可以选择性作用于患者5-HT1A,并且也可影响到大脑边缘系统或中缝核如海马、杏仁核等。这种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焦虑程度,同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12]。海马作为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是早期记忆的存储点,陈述性记忆主要发生在海马体,而杏仁核是大脑的“恐惧中心”,在控制负性情绪的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以上广泛知晓的作用以外,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坦度螺酮还可以通过影响海马结构谷氨酸、类胆碱和GABA等神经元活动,这些机制足以对记忆产生积极的影响。该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服用后起效快,不易引起药物依赖性,药代动力学分析,长时间服用其成分或代谢物也能有效排出体外,不会在人体中蓄积而发生药物蓄积现象,经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实践证明患者服用安全性较高[13-14]。
本研究结果发现,奥氮平和坦度螺酮两药联合能够显著减轻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而且两组治疗后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的机制和解释是,坦度螺酮作用于5-HT受体,可选择性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而大脑的这部分功能区与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密切相关,如海马、杏仁核等。大量研究正式坦度螺酮可以改善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而奥氮平在药理作用机制上可以同时阻断多巴胺受体与5-HT2A受体,减轻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两者联合使用,在药理机制上会在体内发挥协同效应,与单药相比在治疗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提高患者用药药效。与其他相关的研究比较,王丽丽[15]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奥氮平联合坦度螺酮治疗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而且一些其他研究也支持了坦度螺酮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此次研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相一致,支持了坦度螺酮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此外,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有一些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支持了本次研究的结论。Lu C[16]等学者于2020年开展了一项坦度螺酮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在为期6周的治疗过程中对7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了坦度螺酮治疗。结果显示,在坦度螺酮组中,患者的阴性症状得分和认知功能得分均有所改善,与安慰剂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一项研究[17],对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坦度螺酮,持续治疗时间为12周,结果显示,坦度螺酮治疗组的患者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均得到改善,但并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了坦度螺酮对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作用。一项研究[18]对22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了为期8周的坦度螺酮治疗,结果显示,在治疗后的第4周和第8周,患者的情感稳定性得分均有所提高,与基线相比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