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种业企业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
2024-05-23王静张微杜涛李柯郭海源陈士博孟俊杰
王静 张微 杜涛 李柯 郭海源 陈士博 孟俊杰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32400410085);河南科技智库调研课题(HNKJZK-2024-05A);河南科技智库农业强省战略研究基地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222400410296)
作者简介:王静(1987—),女,河南辉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农业农村现代化。
摘 要:种业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种业企业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主力军。针对种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河南省24家种业企业实地调研,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种业发展中心有关专家座谈交流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摸清河南省种业企业发展家底,从企业布阵发展、强化科企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种业企业;现状调查;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我国种业安全和发展,将种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7月审议通过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对种业企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河南省是制种用种大省,但并非种业强省,关键在于种业企业不强。因此,调查了解河南省种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升对策,对于实施种业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种业企业发展现状
(一)企业数量和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
根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和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资料,目前,河南省持证农作物种业企业700多家,畜禽种业企业400多家。2014—2021年,河南省持证种子企业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增至8家,数量仅次于北京、河北、安徽、山东,居全国第5位。2021年,河南省持有效经营许可证种子企业668家,数量仅次于山东省,比上年增加27家,同比增长4.21%。其中,部级发证种子企业5家,居全国第18位;省级发证种子企业127家,市级发证种子企业157家,县级发证种子企业379家;县级企业数量急剧增加,比2014年增长200%,而部级、省级、市级企业数量均呈下降态势。2021年,全省种子企业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有582家。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有12家,3 000万元至1亿元的170家,500万元至3 000万元的400家,500万元以下的224家。截至2021年年底,种子企业总资产138.10亿元,比上年增加13.98亿元,总资产在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6家,占全省企业数量的3.89%。
(二)头部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2022年8月公布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共276家,河南省入选11家。其中,农作物种业3家,畜禽种业8家,水产种业1家。2022年9月组建成立的河南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将发挥企业整合聚集资源的主导作用,提高河南省种业竞争力。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如秋乐、金苑、豫玉、滑丰、永优、金博士、现代等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在种子研发、生产、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河南省有11家農作物种子企业总资产超过1亿元。其中,河南秋乐、金囤和中创种业已进入全国玉米、小麦和棉花种子企业前10名。河南省有25家种畜禽企业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其中,河南省鼎元种牛育种有限公司在全国种公牛站中居首位,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居全国种猪企业第2位。在种猪外销企业排名中,河南省新大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居全国第2位。河南省内这些大型企业与全国种业龙头企业整体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投资、贷款、土地申请、人才引进、补贴优惠等方面有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三)民营企业发展较快
随着新《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原国有种子公司和国有农业科研单位完成改制,市场经济下的民营企业正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科技型种业企业。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引入新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大胆创新,灵活性强,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二是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三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在调研的企业中,有改制的股份制种子公司、新兴的民营种子公司、科研院所开设的种子公司,还有一批享受优惠条件“下海”新办的种子公司。其中,民营企业有15家,占比62.5%。企业创办人有育种家、退休农业专家、国有农业系统内退人员、离职教师、返乡创业老板以及对种业前景看好的实业家。民营企业在资本运作、投资扩股、人才激励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四)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农作物种子企业职工总数10 288人,比上年增加216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3 177人,比上年增加148人,占比30.88%;科研人员1 623人,比上年增加11人,占比26.13%。种业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研体制已从过去单一的科研单位研究演变为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存的模式,并且不再局限于国有单位开展科研工作,而是与企业合作、支持民营机构独立开展科研。企业科技创新总体成果丰富,部分规模企业参与起草了种业相关标准文件,拥有专利、作品著作权、软件著作权等。2021年,河南省种子企业新品种权申请159件,占全省总量(780件)的55.78%;河南公开授权品种159件,占全省总量(285件)的55.7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畜禽良种覆盖率在90%以上。
(五)种子质量水平得到有力保障
据统计,河南省在2021年有16家农作物企业行业信用评价在A级以上,其中7家企业达AAA级,种子质量有了明显提升。调研的种子企业中,部分已经建立了从种子生产前期、生产过程、加工过程中去杂去劣、储藏与运输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滑丰种业、金苑种业、地神种业等大中型种子企业均拥有专业的检测中心,负责从种子基地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及田间和室内的质量检验。谊发牧业等畜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建立了自动控制、自动测定育种体系,并将现代化管理手段与各环节信息有机结合,实现了产品质量追溯。在种子销售环节,部分企业还聘请专家组,向经销商提供技术培训、咨询等服务,指导农民田间生产,有效保证了种子质量。此外,为了更好地规范企业行为,净化种子市场,河南省每年都会对种子市场进行两次大检查,公示并回收不合格的种子,对相关企业进行罚款。2023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开展农作物种子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又为种子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河南省种业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而弱,市场占有率偏低
截至2022年12月,河南省从事农作物种业经营的企业有735家,总数位居全国第2,但企业规模小而弱,大型种企数量少,全国农作物种业企业综合排名前10名中没有河南一家,全省有自主研发机构和基础条件的不到30%。秋乐种业作为河南最具竞争力的种子公司,“旗舰产品”玉米种子销量仅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商品种子销售总额在全国排名第16,营业收入3亿~5亿元,与国内种业龙头隆平高科30亿元的营收规模差距巨大。
(二)研发力量薄弱,品种缺乏市场竞争力
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育种研发力量,基本上从事繁种或者推广工作,经营品种依靠买断科研单位品种权或者作为代理经营,更没有自己的种质资源库。例如,济源市蔬菜种业企业多数只从事繁种工作,为上游的科研单位、国内外头部种业企业制种,话语权较小。只有少数企业具有研发能力,能够独立培育新品种。但因缺少种质材料、育种技术、仪器设备、科研人员、研发投入、试验场地等,培育出的新品种在抗性、稳产性、推广面积、更新迭代速度等方面均不如科研院校,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科技人员占比低,高层次人才缺乏
据统计,2021年河南省种业企业科研人员占比26.13%,在全国排第11位,明显低于排名第一的天津市(占比33.75%),更低于国际知名种企。所调研的24家种业企业中,除个别头部企业有博士、硕士外,科研人员的学历基本上是本科以下,占比15%~30%,甚至不少从事种子生产的员工学历仅为中专,且只受过简单的培训,缺乏相应的种业知识和技能。河南省种业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远远不够。多数企业吸引不了高层次人才,同时,新鲜血液注入较少,职工流动性较大。
(四)企业融资困难,政策“落地难”突出
种业企业在生产、运营、发展等各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例如,农作物种企在种子收購季节需要大量资金收购种子。畜禽种企在规模扩大、品牌创建、产业链延伸、种质创新等发展关键期需要更多资金。如知名种企天成鸽业在2022年需要筹备资金5 000万元以上,但财政、金融等资金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财政政策方面,采取的先建后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项目初期没有经费来源、项目结束后补助资金又不能按照要求进行支出的问题;部分财政资金不能做到专款专用,企业享受不到应有的财政资金补贴。金融政策方面,惠及种业企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相对缺乏。天成鸽业等大中型企业的金融贷款额度仅为200万~300万元,远不能满足需求。还有很多中小企业无法享受金融贷款服务。
三、河南省种业企业发展对策
(一)强优扶弱,形成“雁阵”格局
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力推动骨干优势企业兼并整合,组建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提升企业集中度,打造种业“航母”。倾力培育主板上市种企和特色优势明显的“隐形冠军”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服务型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头雁”引领、“强雁”跟进、“雏雁”齐飞的种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目前,河南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组建成立,当前应加快与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完善创新链条,使科技创新落地生“金”,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引领其他企业发展壮大,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科企合作,提升创新力
树立企业为主体、科研为支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意识,推进联合攻关,以创新联合体建设强化科企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链和产业链高效联动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单位组建种业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科研院校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仪器设备、程序软件、科技人才等共享机制,解除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研发成本高、研发人员缺乏等后顾之忧,使科企合作走深走实。中小企业要主动参与创新项目,通过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校的合作,逐渐构建自身的创新力量,从单一品种转让向合作育种转变。
(三)多方努力,引进留住人才
目前,企业的工作环境、科研基础条件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科技人员工作所需。建议各级部门加大对种业企业科技支持的力度,采取实验室建设、科研资金支持等措施更好地搭建科研平台,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及高层次人才,助力企业发展。企业的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一些现实问题使高校毕业生这一人才来源生力军望而却步,大量流入科研单位、高校,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支持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同时,企业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享受到与自己能力匹配的薪酬待遇,充分留住人才。
(四)优化融资政策,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优化财政资金补给机制,切实解决企业项目初期资金短缺问题,使财政资金用得上、用得好。同时,还要规范财政资金拨付政策,压减兑现层级,实现资金补贴直达企业,做到专款专用。二是创新融资渠道。“一企一策”制订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推广供应链金融模式,强化信贷产品设计,推出周期匹配、贷款额度充足、期限利率优惠、使用灵活的贷款产品。探索将在建工程、种业生产设备、专利权、品种权等列入抵质押物范围,拓宽企业信贷渠道。三是完善种业保险政策。从顶层设计角度全面规划河南省种业保险布局,全盘把握不同阶段种业保险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任务清单。积极探索“保险公司+种企+农户”模式,扩大种业保险品种和投保主体,按照种业产业全链条设计更加全面的种业保险产品,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亚会,陈琦,李媛,等.河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种业,2022(1):25-27.
[2]孟俊杰,许保疆,郭海源,等.河南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种业导刊,2021(5):3-6.
[3]李继军,于静辉,尹利斌,等.中国种业发展路径演化与未来10年发展十大新格局预测[J].中国种业,2022(12):1-7.
[4]齐影,张从合,方玉,等.浅谈创新引领和支撑种业企业发展[J].园艺与种苗,2022,42(9):82-84+92.
[5]秦权利.对推动种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J].农业发展与金融,2021(9):38-40.
[责任编辑:李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