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属地思政共育研究
2024-05-23王岳
王岳
摘要:职业教育所提供的文化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是直接面向基层,对接乡村,为从事基础性工作人员服务的。在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与属地使用“四联”资源整合路径,促进技能型人才发展,讨论暑期“三下乡”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持,更好的为现实际情况提供参考。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可以全面、全程、多层次地培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实效作用、赋予长效价值、贡献青春力量,在实践活动的升级与革新中服务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提升高校多层次育人水平、促进社会发展等多层聚合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三下乡
引言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强农的重要性,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从人民的角度,农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从社会与国家的角度,农业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无论是夯实国家安全基础,还是保障人民幸福生活,农业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意义就愈加突出。同时,相较于在课堂上,在实践工作中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思政教育中的先进思想,能够更好地将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用先进思想指导行为,意识到自己是在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由此而产生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思政共育的战略意蕴
国家十分重视“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三下乡”实践活动配套了多类专项活动,从多方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例如在2018年全国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各级政府先后开展了“助力精准扶贫”专项计划、“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计划、“新疆学子百村行”等多项专项活动,效果显著[1]。
(一)乡村振兴要注重学生实践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们在乡间地头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面和认识度。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的暑期“三下乡”相结合具有前瞻意识。1997年,“三下乡”正式在高校实施,活动结合当时国内乡村的发展现状,为“三农”工作提供帮助。乡村振兴和“三下乡”的服务对象是一致的,前者着重解决长远,后者着眼服务当前;前者是国家的战略方针,后者是大中专院校和“三农”的联通管道;前者是解决“三农”的根本之策,后者是服务“三农”的有效载体。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可以实现精妙结合。但是,
“三下乡”实践活动有着时效、内容、重点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整个活动时间短、任务重,学校既要丰富活动的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又不能过多占用学生假期和日常学习时间,影响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其根本原因是高校在战略部署、统筹管理、思想教育、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问题难以兼顾,容易顾此失彼。
(二)乡村振兴要紧跟时代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七条“之路”,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适合国情之路。坚持这七条“之路”以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的实效,见图1。
2022年12月14日颁布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第四章社会动员中指出,各群团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和优势,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并鼓励支持其他团体组织的力量积极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挥作用。高校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以思想引领学生,同时发挥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在乡村地头的思政共育,用乡村作为育人的沃土,用乡村作为发展的基础,见图2。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思政共育的现实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十分重要,只有村民富起來,才算真正的乡村振兴,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要在农村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农村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健全教育过程中的资助制度,让村民上得起学、接受得起高等教育,统筹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从而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的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应当更直接地面向基层、面向乡村,将文化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提供给乡村村民,以此提高乡村的技能普及和人才储备,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国家行业组织的职业教育专业能力仍在发展当中,应当从现有部门联席工作基础、国家和省级政府层面、学校层面、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四个方向进行思考,在教学环境、教育过程、教学分类等多方面给予正向的引导。
(一)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坚持农村的优先发展,还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之间的沟通道路,鼓励城乡之间各要素的互相流动。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奠基工程,必须通过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开发和提升人才培养和属地联合思政育人机制。高校要将祖国大地的根脉深度融入自身的工作中去,在进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的同时,应当保证思想建设内容贯穿始终,以提高教学和工作质量,并为高校改革的稳定发展提供基础。
(二)发挥职业教育功能
在国家的大力发展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日益突出,各项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知识普及与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应当比以往更加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层面的认识,用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了解国家政策,明白自身作为国家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员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从思想上武装自己,从而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培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教导学生主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强调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建设事业的重要性,向学生们讲解农村建设事业的任务,引导他们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乡村振兴事业,从而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更多知识技能素质过硬,思想观念新颖向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鼓励乡村大學生参与乡村建设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大学生早已成为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对农村的社会风气、农村民众的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以乌鸦反哺、鸟儿归巢的方式反馈并建设自己的家乡,让家乡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向农村地区扩大招生规模,平衡生源,并在财政中提供更好的扶持政策,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资源倾斜,要让农村地区的优秀年轻人充分接受高质量高标准的职业教育,让他们学习到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从而将知识技能与思想观念带回农村,带给农村民众,继而带动农村建设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思政共育的“四联”举措
(一)思政联学路径凝聚发展共识
加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将文化温和地浸润乡村,让居民以熟悉的方式接触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类活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思政共育要求在建设农村现代公共文化的过程中,要对文化建设进行充分正确的引导,确保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始终积极向上,符合时代背景,坚决抵制有害文化,充分发展先进文化[2]。围绕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科技与产业对接、人才资源共建共享等主题,高职院校、企业、属地基层组织应当同心协力,结对共建,进行高质量有深度的协同发展,以实现共同提升。
农村的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应当推动理论联学“下沉”到基层,鼓励高职院校的各院系、学科专业部等基层组织与属地政府部门等组织开展联学联建,充分发挥属地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打造校内外组织间的合作互通、师生共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共同努力培养农村大学生,武装其思想,强化其能力,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二)人才联育路径提升发展能级
深入贯彻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高职院校应当与属地形成人才引育合力,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人才政策发挥叠加效应,源源不断地向地方输送技术型人才,并共同努力将高端人才汇聚到重点产业上,支撑当地科技发展、拓展当地就业途径、经营当地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为地方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企业为高校提供时间育人基地、提供“三下乡”活动地场地和实践器械。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应当共同推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利用“三下乡”的途径让企业遴选人才,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实际的工作场景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应当邀请行业精英进校园为学生和教师传授业内先进工作经验,并推动行业专家与学校内教学团队共同设计课程和教材,用实际的工作场景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用真实的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等,形成互补型强强合作,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要求。同时在思想上,鼓励农村大学生不仅要积极先进、努力学习,还要有回馈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高尚情怀。
(三)科研联创路径推动自立自强
聚焦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构建科研联创共同体。人文社科学科领域“一个学院对接一个厅局”“一个学科建好一个智库平台”“一个创新团队服务一个县市区”的科研组织新范式,打造“思政+科研+发展”的创新生态,让学生团体加入基础科研工作,从细微做起,逐步发展学生力量,推进重大成果的持续产出和产业化实地应用,打造“三服务”升级版,共同助力校企地的高质量共同发展。
德国职业专科学校中“全学校式”办学形式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全学校式”办学在进行专业理论和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应用技术技能的培养。德国的职业学校中配有实习场所与实践设施联合当地大型企业供学生实操,将课堂和企业相结合,边学边练,在实践中成长。我国“三下乡”的实践活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活动中学校会选派学生定期回访企业学习,紧跟企业实践技术发展方向,配备企业导师,以中国的师徒制切实地到现场即进行技术学习与研究。
(四)管理联评路径探究研究实效
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评价机制,让行业部门、企业与学校能够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规划、决策与实施的评价过程当中,从多视角评议探索实效,多维度评估教育机制与工作制度。高职院校与农村基层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工匠精神,自主自愿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由行业部门、基层组织、高职院校共同从实际产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管理联评,评价反馈后二次提升实效。
在建立管理与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对于优秀的青年学生,特别是有意向扎根于乡村建设的学生,需要有更多的关注。职业院校应当在开展乡村振兴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思政教育内容,不仅将理论教育贯穿乡村振兴教育始终,同时也要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进行思政主题的乡村田野调研、进行“三下乡”时间活动等;也可以申报乡村振兴相关课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或引导乡村振兴教育有机融入校内的社团活动,通过组织社团向社员开展各项有趣的活动,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农村、了解农村、适应农村,甚至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结语
高职院校应当巩固思政教育在“三下乡”实践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新的路径以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从而全面推动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在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与属地使用“四联”资源整合路径,促进技能型人才发展。准确把握高校与属地融合之间的关系与探索路径,加大理论联习、人才联育、科研联创的建设力度,借助完善的管理联评路径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与融合业务的实效深度。以校企地“育人共同体”为纽带,体现高校的责任与担当,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有效发挥“四联”的效能,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与属地的内涵与关系,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融合的意义,从而探索“四联”策略中思政联学、人才联育、科研联创、管理联评的融合模式,充分提升“三下乡”在乡村振兴中的实效性与创新性。各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应该把握契机、着眼大局、聚焦伟业,为培养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人才,持续发展乡村而开拓进取、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唐智,董文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的改进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02):97-102.
[2]孙莉.思政教育视野下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1):50-54.
(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