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躺平”青年的社会心态、行为规律及路向引导

2024-05-23欧晓静

关键词:社会心态躺平青年

收稿日期:20230219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新科技革命下高校青年新就业形态研究(SK2021A0297);安徽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躺平”青年的思想动态、行为规律及引导策略(AHQFZ2022005);安徽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3.0时代高校辅导员虚拟实践育人研究(XJKY2022052)

作者简介:

欧晓静,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网络文化研究,Email:cassiel16@163.com。

摘要:

不断更替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人们社会心态的变化。近年来,以“丧”“佛系”“躺平”等青年亚文化为代表的网络热词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接踵而来,逐渐形成一种特定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躺平”青年是指放弃拼命工作、放弃努力学习、放弃积极生活的一类群体。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和逆境时,往往会采取一种回避性的心理调节机制或退缩性的行为调整策略。“躺平”青年主要以“丧”、焦虑综合征和消极遁世主义作为现实表征,以期掩盖其“废”、现代性焦虑和防御性悲观的社会心态,具有低欲望、退缩性和习得性无助的行为规律。尽管“躺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青年在繁忙疲惫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到暂时性的调节,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低欲望助推反向消费心理异化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消费环节;退缩性弱化了青年的奋斗动力,不利于社会奋斗精神的培育;习得性无助导致了意义感的丧失,会使“躺平”青年否定自我生成性意义。因此,可以运用心理疏导培育“躺平”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三气”,通过意义疗愈使“躺平”青年追寻到生活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躺平”青年;现实表征;社会心态;行为规律;路向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4)01007608

“躺平”成为2021年的网络年度热词,并入选《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榜单”。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更替,反映了人们社会心态的变化,其中尤以“丧”“佛系”“躺平”等青年亚文化为代表的网络热词,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接踵而来,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亚文化现象,折射出部分青年的一种消极颓废的社会心态,部分青年认同“躺平”的价值理念,并在行动上践行“躺平”行为。因此,有必要对这类“躺平”青年的内涵、现实表征、行为规律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找到让“躺平”青年重拾信心、继续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培育路径。

一、“躺平”青年的内涵及其现实表征

什么是“躺平”?什么类型的青年可以称之为“躺平”青年?“躺平”青年有哪些现实呈现?这些基本问题是解开“躺平”现象及其存在问题的关键。因此,只有厘清这一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才能更好地把脉“躺平”青年的社会心态和行为规律。

(一)“躺平”青年的内涵

“躺平”最早源自“躺平任嘲”一词,它诞生于2016年或更早,是娱乐圈粉丝的一种用语,表示“(这次我洗不动了)躺下来任你嘲讽”。2021年上半年,随着一篇帖子《“躺平”即是正义》发出,“躺平”的浪潮几乎风靡全网并迅速出圈,帖子作者声称“躺平”是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躺平”一词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发酵和传播,随即以表情包和流行语录为载体迅速火爆,并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人们高喊着“‘躺平的‘韭菜不好割”“我‘躺平了,你随意”“一言不合就‘躺平”,不少人更是以“躺平大师”自居。“躺平”意指“放弃拼命工作,退出各类竞争,主动降低生活欲望”[1]。

“躺平”青年是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和逆境时所采取的一种回避性的心理调节机制或退缩性的行为调整策略,放弃拼命工作,放弃努力学习,放弃积极生活的一類群体。“躺平”青年表面上是向生活、学习或工作妥协、放弃,但其本质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

(二)“躺平”青年的现实表征

1.“丧”风格

“风格表现为一定文化的性质,这种性质,作为文化体系的结构原则,使一定的文化不同于任何其他的文化。”[2]“丧”文化是前几年流行的一种亚文化形式,起源于《我爱我家》中的“葛×躺”,剧中的季春生(葛×饰演)好吃懒做,经常会生无可恋地瘫坐在沙发上,表现出极度的颓废,其主要风格是沮丧、情绪低落和颓废等。“躺平”青年的话语实践和生存法则都体现了消极、颓废和不思进取的特点,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躺平”青年亚文化是“丧”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之间的风格图腾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躺平”青年亚文化继承了“丧”风格。当今社会,国家间、企业间在全球进行技术的比拼和资源的争夺,促使竞争更加激烈,高质量的生活以及高回报率的工作需要更高的学历文凭和学习能力,各行各业的内卷化成为客观存在,这使得“躺平”青年产生了被剥夺感,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触及职业和学业的天花板,从而滋生颓废无奈的心理,再经过网络圈层化及部落化形态慢慢塑形,完成了“我们对我们的自我认同,以及我们归属于谁的一种认知”[3],致使“躺平”青年找到了归属感,并完成了“丧”风格。

2.焦虑综合征

焦虑综合征是以避免为特征的显性焦虑或自败行为,焦虑是一种感觉,是对模糊的或意识到威胁的担忧。“躺平”青年常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感到焦虑和力不从心,并伴有“低窒息”、暴躁、担忧、焦虑的情绪状态。“天道并不酬勤”“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寒门再难出贵子”“躺平是等死,不躺平是猝死”等话语反映了“躺平”青年的焦虑感,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自己努力仍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无力感,认为努力学习无用,认真工作也枉然,终究还是竞争不过别人,他们找不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意义。“你苦苦奋斗的终点都不及别人的起点”“有的人一出生就达到了普通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不用努力成功就唾手可得”体现了“躺平”青年对出生不平等的焦虑及无奈。“不买房买车,不结婚生娃,不社交应酬,一个人宅居躺平过活”表达了“躺平”青年主动降低生活成本的意愿,以不买房买车降低居住和出行成本、不结婚生娃降低生活和教育成本、不社交应酬降低交往交际成本等不作为的方式来消解各式各样的压力,以掩盖其由多元、多样的压力所带来的焦虑综合征。

3.消极遁世主义

消极遁世主义与道家遵循的处世方法高度相似,道家主张“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主张人要“柔弱、谦虚、知足”[4],其本质是倡导人们在俗世生活中实行“无为”的思想,要懂得知足,摒弃人世中过多的欲求。消极遁世主义也与佛家的消极避世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躺平”本义就是身体平躺下来,什么都不做,现在流行的“躺平”有远离俗世的物质纷扰、消极避世的意味。青年在面对人生逆境却又无法摆脱时,常常会消极被动、灰心丧气,甚至会一蹶不振,从而变为真正的“躺平”主义者,坐实了“废青”“躺尸”及“摆烂”的名号。一旦长期处于消极的“躺平”状态,会让青年群体在不断的自我逃避和自我否定中走向消极遁世主义。消极遁世主义,说到底是对生存状态的悲观主义呈现,在这种消极和悲观状态的双重作用下,“躺平”青年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将被抽空,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无主义。

二、“躺平”青年的社会心态及其行为规律

心态一般指个体的心理状态,有时也可以说是心境。但当某种心态具有普遍性的时候,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风气,这种风气便会演变为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宏观的社会心理趋势,是整个社会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的总和[5],它受一定社会时期文化变迁的影响。“丧”“佛系”“内卷”“躺平”的实质反映出了这部分群体的社会心态。心态影响行为,“躺平”青年的社会心态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厘清“躺平”青年的社会心态及其行为规律。

(一)“躺平”青年的社会心态

1.“废”心理

“废”心理指人的心态崩塌,频繁陷入自我诘问的内在消耗和负性情绪之中[6]。“躺平”青年的“废”心理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层面,认知决定行为,情感影响行为,行为是认知和情感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呈现;反之,行为也会影响认知,左右情感。在认知层面,“躺平”青年的认知图式混乱,认知图谱单一,自我认知模糊,自我认同度低。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他们没有在认知维度建构起学习或工作的目标导向,常在自我期许和自我否定中迷茫纠结,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层面,情感分为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正向情感由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如愉快、信任等。正向情感能激励人们对某一事件的态度产生偏好,从而促使人们有信心完成某一目标,反之亦然。“躺平”青年常在学习和工作中持负向情感,消极情绪严重,对学习或工作提不起兴趣,失去了斗志和信心。在行为上,“躺平”青年无目标无行动,或有目标不行动。因此,“躺平”青年不能在学习或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自尊感,其消极的行为又会影响其认知和情感,循环往复,故而愈加颓废。

2.现代性焦虑

当前,现代性常与焦虑联系起来,有人说这是一个焦虑症并发的年代,《人民论坛》的一项针对6 027人的调查发现,近九成的受访者认同全民焦虑已成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病[7]。在现代社会中,未知的、意料之外的后果成了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青年群体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龄阶段,正是奋斗的关键时刻,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拼搏,但激烈的职场竞争、繁重的生存成本、内卷化的学业压力致使部分青年群体产生了疲惫感和焦虑感。在现代社会,职场竞争压力大,且以青年群体压力感最强。据《中国职场压力报告2021》显示,2021上半年,在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职场人压力指数高达7.26,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其中,25~30岁的青年连续两年成为最高压力群体[8]。职业青年拼命工作是因为生存成本的不断提高,他们面临着高房价、高消费、高教育成本带来的压力。青年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面临着越来越内卷的学习环境,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挤进独木桥,获得升入大学的机会,获得考研上岸的机会。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他们的时间或用于工作或用于学习,没有闲暇的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以往的“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從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9]537的悠闲自得的生活难以实现,青年群体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减少,其自身的主体性发挥受限,在面对各种社会压力时,只能用“躺平”来舒缓自己的焦虑情绪和状态。

3.防御性悲观

防御性悲观的概念是在1986年由美国韦尔斯利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朱莉·诺雷姆和南希·康托提出的。我国学者袁爱清和邵培仁认为:“防御性悲观是弱势群体在利益表达时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采取的心理策略,是基于自我保护的话语表达机制。”[10]防御性悲观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认知策略,通过降低期望来保护自尊以预防真正失败导致的受挫感。戏剧理论认为,人类会在日常行为中有意识地利用符号进行表演,从而塑造社会化的自我[11]。成功和失败总是伴随着人们的成长历程,当人们满心欢喜地定下目标并为之奋力拼搏时,可能会遭遇“现实的骨感”。当通过多次努力却仍遭遇挫折时,人们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落差,会不自觉地利用防御性悲观的社会心态来进行自我保护、自我降压,以此来降低期望,预防真正失败导致的受挫感。“躺平”青年会运用防御性悲观的话语方式来麻痹自己,“只要我躺得足够平,内卷就卷不到我”,“只要我坚持躺平,老板就买不到他的新房”。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躺平”青年面对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无力扭转局面,心志难抒,倍感压抑,于是采用防御性悲观的心态回避学习工作生活的困难,从而逃离到自己感到安全的幻境中。

(二)“躺平”青年的行为规律

1.低欲望行为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用低欲望社会描写了日本社会的现状——人口减少、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低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低欲望的年轻族群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低欲望是指人口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总的来说,当下的日本青年没有消费欲望,没有拼劲闯劲干劲,整个社会像一潭死水,死气沉沉,陷入了低欲望的状态。近来,低欲望传入中国,被少数年轻人所接受认可,并视为圭臬。低欲望行为是针对这类年轻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工作生活状态所进行的总结归纳。他们欲望低下,对生活质量没有更高的要求,对工作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仅保持着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和生活态度,在行动上呈现出无欲无求和清心寡欲的行为逻辑。如:中国的“三和青年”、韩国的“三拋一族”、日本的“低欲望青年”,这些青年群体存在着共性,都表现出了低欲望行为的特征。

2.退缩性行为

心理学研究认为,退缩性行为是一种心理和行为障碍。它包括行为抑制、社会退缩及社会性孤独等所有行为和情绪表现。退缩性行为的主体活着“只是为眼前而生活——活着只是为了自己……失去了历史延续感”[12]4,“躺平”青年属于这种退缩性行为的主体,他们的这种退缩行为源自“对当代社会现实的不安全感”[12]57。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于对工作生活学习的担心、焦虑、不安甚至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工作中,“躺平”青年在面对“996福报”“高房价”“职场上的压力”“家庭工作不能两头兼顾”等种种问题时,他们不再执着于工资多少,不再执着于晋升空间,不再执着于能力提升,甚至不再执着于工作本身,他们选择在物质消费上“躺平”,不再执着于金钱,不再执着于赚钱,不再执着于消费。在生活中,“躺平”青年面对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整天忙忙碌碌,像陀螺一样旋转,他们没有闲暇的时间来思考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在学习中,“躺平”青年面对无意义的、低效重复的内卷,感到身心俱疲,对任何事情都采取退缩性行为。

3.习得性无助行为

习得性无助行为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决定人的行为,这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人的认知水平下降、动机减弱、情绪不适应等方面,产生了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等特征。“躺平”青年在经历无数次失败或挫折后,其成就动机降低,对于失败的恐惧远大于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工作生活学习产生出无奈感和绝望感,他们认为自己能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小,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消极、敷衍,这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导致其看不到希望,找不到未来,奋斗没有动力,每天就是机械式地上班下班或上课下课,浑浑噩噩,对什么都无所谓,提不起兴趣,更不可能让他们能在工作中花费心思把工作做到最好,在学习中去钻研怎样才能把成绩提高上来。长此以往,他们会对自己失望,会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外归因,把失败归因于社会环境,归因于别人的出身、身份及内卷。

三、“躺平”行为的消极影响

“躺平”行为具有一体两面的特征,其对社会的影响是双重性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积极影响表现在“躺平”可以使青年在面对繁忙疲惫的工作生活时得到暂时性的调节,从而可以更好地迎接后续压力和挑战;但其消极的影响更需要引起重视,如:低欲望助推消费异化,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消费环节;退缩性弱化了青年的奋斗动力,不利于社会奋斗精神的培育;习得性无助催生意义感的丧失,会使“躺平”青年产生自我价值的否定。因此,针对部分青年的“躺平”现象,要弘扬其积极影响,转化其消极影响。

(一)低欲望助推反向消费心理异化

异化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17至18世纪,霍布斯和卢梭提出了异化的观念,二位学者的观点比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其共同点在于把异化问题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都强调社会契约制度;不同点在于霍布斯把人类的本真状态自由交由国家来维持。卢梭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使社会不平等,这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异化,“强者用尽所有的力量,弱者用尽所有的伎俩”[13]。18至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们把异化问题演变成纯粹思辨的哲学问题。黑格尔认为,异化就是处理绝对观念及其与绝对观念的创造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费尔巴哈认为异化的主体是人,人在宗教的奴役下丧失了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工人在生产中,把本来应该是生命活动、生产生活的劳动贬低为手段,把人的类生活、产生生命的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9]162。消费心理异化是一种违背真实意愿的消费,通常是指人对物的占有,不是为了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是为了占有物背后的符码价值——即被标记上了风格、名望、身份、地位及权力的商标属性[14]。本文中的反向消费心理异化是指消费主体本应进行某种消费,但因个人原因(通常是经济原因)最终放弃了原来的消费意愿。低欲望助推了“躺平”青年反向消费心理的异化,“躺平”青年本应进行的正常的、维持生活生存的必需的消费,但因为低欲望的心理放弃了本该有的消费意愿,不得不违背自身意愿进行低额度的、仅维持人的肉体基本生存的消费。

(二)退缩性弱化青年的奋斗动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广大人民群众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这一奋斗历程中的主力军,奋斗精神已成为时代和国家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15]。“躺平”青年为自己的退缩性行为披上了美丽的外衣,常借助消极悲观的段子传播“躺平”的价值理念,通过这种口号式的抗争或修辞式的抵制对努力奋斗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解构,瓦解社会公认的成功学标准,从而提升自我主体性地位,为自身的挫败或不得志寻找外在的慰藉,以宣泄自身的颓废情绪。“躺平”青年如若长时间采取回避性心理和退缩性行为,就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退缩型主体,失去了拼搏奋斗的斗志,从而弱化青年的奋斗动力,把“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主流价值观抛到脑外,拾起“我躺平实现我的安逸”“消极退让万能”的替代价值观,这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所崇尚的积极向上、奋斗拼搏的风气格格不入。因此,即使“躺平”青年的这种退缩性行为只是一种口号或修辞式的抗争,是一种软性的微对抗,是弱者的武器,但“也是一种低姿态的反抗技术所进行自卫性的消耗战,用坚定强韧的努力对抗无法抗拒的不平等”[16],如果长期使用“躺平”这种软性对抗,就会消磨青年的奋斗动力。

(三)习得性无助导致意义感的丧失

意义感一般指对生活意义及生命价值的感受,是指涉价值观念的问题,尤其是涉及人生价值观念的问题。在社会上生存得如何,生活是否有意义,生命是否有价值等,这些感受都是受人生价值观念影响并决定的。正是在这些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囿于对意义的追求,人才具有精气神。在弗兰克尔看来,人对意义的追寻是其生命的主要动机,唯有意义的实现才是生命价值的实现[17]118119。意义感的获得与两个方面直接相关,其一是追求或拥有自己认为重要的生活目标或使命,其二是归属或致力于某样超越自我的事情。然而,在广告和媒体的宣传下将意义的世界转变为商品奴役下的符号世界。在这种消费行为中为实现自己以及与自身的理想相一致的我,在商品拜物教的作用下,把现实的人、纯粹的人转变为物化的人。在习得性无助的行为惯性牵引下,青年的目标追寻屡屡遭遇失败,虽然成为了物化的人,但在物质上又难以满足自己对物的欲望,对物的过度依赖又使自己在精神上陷于对物的过度追逐所导致的忙和烦,从而丧失了精神的主观能动性,陷入精神饥荒的危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打击下,當初的激情日渐消退,理想日渐遗失,精神日渐萎靡,意义感日渐丧失,最终慢慢沉沦,成为追求一时舒适、丧失了斗志的“躺平”一族。

四、“躺平”青年的引导路径

针对“躺平”行为所产生的一些消极社会影响,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加以引导,如在宏观层面,社会可以为青年提供更优质的就业通道和竞争环境,但本文主要是从微观层面,从“躺平”青年自身的维度对其消极的行为加以引导,比如,培育其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涵养其志气、骨气和底气,建构其意义世界等,以期使“躺平”青年走出消极低迷颓废的状态。

(一)运用心理疏导培育“躺平”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利用心理疏导帮助“躺平”青年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存境遇和社会背景,有其独特的俗世生活的快乐和忧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正在开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等,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青年主体意识强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往往欠缺理性思考而显得不客观;有时又会因自我定位不清晰而产生错误认知,甚至导致情绪化的体验和行为,不利于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因此,需要通过心理疏导的方法,主动走近“躺平”青年,用心倾听“躺平”青年的心声,与他们进行共情,从而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帮助“躺平”青年认清一些困扰其思想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厘清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的逻辑必然性,进而培育青年的理性认知和理性行为,使其用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代替焦虑和消极的社会心态,帮助“躺平”青年解开心结,重塑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

(二)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永久奋斗的信念

奋斗是当下中国最主要的议题之一。“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18]15,应“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18]4445,奋斗精神对于“躺平”青年的引领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现实生活的高房价、育儿养老的高负担、内卷化严重的教育学习、阶层跨越难以实现、低廉的奋斗性价比等问题,“躺平”青年的无力感、焦虑感、挫败感如影随形。在此情况下,要密切关注“躺平”青年的需求,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奋斗环境,“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19]。同时,要利用数据和事实作支撑,加强学术研究,分析社会问题,并采用说理的方法进行引导,让“躺平”青年明白幸福与奋斗之间的直接关联性,从而使其走出舒适区,挑战人生中的各种艰难困苦,助力青年快速成长,助推“躺平”青年转变为奋斗青年,从而完美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的内涵与本质。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敢闯敢拼的志气,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攻坚克难的骨气,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自信自强的底气。

(三)通过意义疗愈使“躺平”青年追寻到生命的意义

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也就发现了生活的意义,那样的人生既五彩斑斓,又意义非凡。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呢?学者们给出了不同解释。弗洛伊德认为追求生活的快乐就是生命的意义,阿德勒认为保持对权力的争夺便是生命的意义,罗梭认为对生活最有感受便是生活的意义,弗兰克尔认为保持对未来的渴望、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是生命的意义。人们活着就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17]3。“躺平”青年不愿意直面现实问题,是因其人生意义的缺失,可借助意义疗愈帮助其找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从而充盈其精神世界。意义疗愈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创建。根据这一理论,首先,可以借助反省的方法帮助“躺平”青年回忆其一路走来收获的成功和友爱,回忆其曾经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其次,利用矛盾施治的方法,让“躺平”青年坦然接受困扰他们心里的问题,以及由该问题可能带来的最坏结果。如何使“躺平”青年找寻到生命的意义呢?可以做有意义的事,如在工作中树立目标,并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在家庭中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在社会中,将“小我”与“大我”有机融合与统一,“将‘小我的个人梦融入‘大我的中国梦,将‘小我的个人理想融入‘大我的共同理想中”[20]。最后,要教会“躺平”青年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人生逆境时,“躺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活出人生的意义。“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17]4

参考文献:

[1]覃鑫渊,代玉启.“内卷”“佛系”“躺平”——从社会心态变迁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22(2):6.

[2]鲍列夫.美学[M].乔修业,常谢枫,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217.

[3]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5.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7.

[5]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17.

[6]魏杰,黄皓明,桑志芹.“985废物”的集体失意及其超越——疫情危机下困境精英大学生的“废”心理审视[J].中国青年研究,2021(4):77.

[7]张潇爽,徐艳红.当前中国人为何焦虑?焦虑程度几何?[J].人民论坛,2013(3):16.

[8]中国职场压力报告2021[R/OL].(20210929)[202212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2225474296571159&wfr=spider&for=pc.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袁爱清,邵培仁.防御性的胜利:弱势群体话语权实现的内在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8):61.

[11]张晓庆.“丧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9(6):114.

[12]克里斯多夫·拉维奇.自恋主义文化[M].陈红雯,吕明,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1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高修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82.

[14]范和生,刘凯强.符码消费镜像中的心理异化及实践逻辑——兼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学[J].宁夏社会科学,2016(2):105.

[1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00.

[16]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前言.

[17]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M].吕娜,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22:142.

[20]骆郁廷.“小我”与“大我”:价值引领的根本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2):74.

(编辑:段明琰)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躺平青年
不要让“躺平”心态蔓延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躺平 花香自来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