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作品《叹息》的艺术特色与演奏技巧

2024-05-23吴昊天

艺术评鉴 2024年3期
关键词:钢琴曲演奏技巧艺术特色

吴昊天

【摘   要】钢琴作品《叹息》不仅是李斯特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更是浪漫派音乐风格的典型体现。文章围绕钢琴作品《叹息》的艺术特色与演奏技巧展开探讨。首先,对《叹息》及其创作者李斯特进行简单介绍。其次,从结构、标题、旋律、风格四个方面入手论述《叹息》的艺术特色,即其结构曲式自由,凸显浪漫主义风格;标题富有诗意,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旋律充满情感,引人遐想与思考;创作风格独特,营造了优美忧郁的氛围。此外,文章还从节奏、琶音、触键、踏板等角度入手,对《叹息》演奏技术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演奏《叹息》水平的建议,即深入理解曲式结构、把握不和协和弦与离调、表现唯美意境,以及通过练习与反复琢磨来精进技艺。

【关键词】《叹息》  钢琴曲  音乐作品  艺术特色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3-0061-06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巨匠,他以卓越的才华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音乐遗产。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叹息》这首作品是李斯特创作生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该作品以优美的旋律、强烈的抒情性,展现了李斯特音乐独有的魅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李斯特在音乐创作中情感与技巧的完美融合。本文将目光聚焦于钢琴作品《叹息》,分别对其艺术特色与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一、李斯特及其作品《叹息》概述

(一)“钢琴之王”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是19世纪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更是一位卓越的钢琴演奏家。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出管弦乐般的效果,因此享有“钢琴之王”的美誉。

李斯特于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雷汀的一个音乐家庭。他6岁开始学习钢琴,并很快显现出惊人的技艺和音乐理解力。9岁时,他举行了第一场钢琴独奏会。13岁时,李斯特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钢琴神童。得益于超高的音乐天赋以及过人的聪慧,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出管弦乐般的效果。不仅如此,李斯特首创了背谱演奏法,并且开创性地推出了交響诗这一体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他创作出《b小调奏鸣曲》《匈牙利狂想曲》《帕格尼尼练习曲》以及《叹息》等多部具有高难度技巧的音乐作品,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刻且深远的影响。

李斯特的艺术生涯十分丰富。李斯特分别于1823年在巴黎、1824年在伦敦进行了演出,受到广泛的赞誉。1823年至1835年,李斯特居住在巴黎,与柏辽兹、肖邦以及文学界、绘画界的名流交往密切。1848年至1859年,李斯特担任魏玛宫廷乐长,指挥演出了大量作品,使魏玛成为显赫的音乐中心。李斯特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还体现在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方面。他晚年致力于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的推广,为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李斯特不仅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更是一位勇于创新的音乐巨匠。他的音乐作品,旋律流畅优美,热情奔放,充满了诗意与华丽辉煌的色彩,不仅影响了19世纪的音乐界,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钢琴作品《叹息》

《叹息》是李斯特的一首钢琴作品,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充满了抒情性和浪漫气息,充分展现了李斯特独有的钢琴音乐作品风格,同时也体现了李斯特对音乐的深厚理解以及超出常人的精湛技艺。李斯特1848年至1861年在魏玛宫廷担任乐队指挥期间,是他的创作巅峰时期。《叹息》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之一,它与《哀诉》和《轻盈》一起,构成了李斯特仅有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这三首作品都是浪漫派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李斯特在这一时期的心情和情感在这三首练习曲中都有明显体现。

有资料显示,《叹息》的创作灵感可能是李斯特个人的情感体验。在魏玛时期,一位侯爵夫人追随他而来,并一直陪伴着他。她的存在对李斯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他的创作和思想发展。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可能激发了李斯特创作出《叹息》这首旋律优美、抒情性强且充满诗意的钢琴作品。与此同时,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的音乐作品深受时代精神的影响,不仅强调个性表达,还比较注重融入细腻的情感,《叹息》就是一个典型,既充满了浪漫气息,又蕴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二、《叹息》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曲式自由,凸显浪漫主义风格

《叹息》是李斯特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一。这首音乐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其结构曲式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不仅体现在曲式的布局上,还体现在音乐情感的流动与表达上。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曲式布局、音乐情感、和声运用三个方面入手,论述《叹息》结构曲式的自由性。

第一,曲式布局自由。从曲式的布局来看,《叹息》并没有遵循传统的曲式结构,而是根据音乐的需要及情感的流动来构建。这种自由的结构曲式,使音乐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之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首先,引子部分(1~2小节)以降D大调开始,运用和弦分解形成左右手交叉跑动,使旋律上下起伏,展现出大海波浪的背景气氛。其次,呈示部(3~12小节)主要由两个大乐段(主乐段、副乐段)及一个补充连接乐段组成。主乐段为降D大调,展开整首练习曲的主题旋律。5~8小节重复1~4小节旋律,左右手交叉的单音演奏使主题更加突出。9~12小节旋律发生变化,与前几小节形成对比。然后,B部分为3个段落,19~29小节在A大调上进行,织体与第一部分一样为琶音的形式;30~39小节在F大调上进行,左手变为和弦式织体,右手为分解和弦,旋律由右手变到左手,力度变强,出现ff等强音记号;40~52小节调式调性不断发生改变,织体形式与第一部分相似,出现和弦式旋律织体,加入华彩乐段,技术含量增加。最后,整首作品在尾声部分回归平静,旋律逐渐减弱,最终消失在宁静的氛围中。《叹息》的曲式结构为三部式,通过引子、呈示部、B部分和尾声的展开,形成了由静入动再到静的旋律变化,展现了大海波涛澎湃的气势。曲式结构的自由性和创新性使得整首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现了李斯特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第二,音乐情感流动自由。从音乐情感的流动与表达来看,李斯特在《叹息》中将自由的结构曲式发挥到了极致。他巧妙地将情感与技巧融为一体,使整首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艺术内涵,充分展示了李斯特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技艺。首先,李斯特在《叹息》中运用了“主题变形”的手法,使得整首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充满了层次感和变化性。在不同的段落中,主题被恰如其分地变形,各个音区的音色得到了充分发挥,形成了对立又统一的音乐效果。这种手法不仅使作品在结构上更加自由,也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细腻。其次,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两手交织弹奏歌唱部分,双手琶音的衔接完成伴奏部分,多种声部互相交织,呈现出优美且具有厚重感的音乐旋律,展现了作品以情感为媒介进行自由行进的特点。

第三,大胆起用和声。在《叹息》这首练习曲中,李斯特创造性地运用了和声,大胆引入了交响性、歌唱性的因素,和声的运用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色彩变化,更使音乐在表现力和冲击力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演奏过程中,李斯特的和声手法积极模仿小提琴的跳弓技巧,增强了音乐的动态感,也使音乐更加富有张力和生命力。可以说,李斯特在《叹息》中对和声的大胆运用及巧妙处理,将作品情感表达推向了高潮,促使听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深沉,体现了李斯特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独特追求。

(二)标题富有诗意,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标题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器乐曲形式,其特点是通过附加的文字标题来揭示和描述音乐作品的内涵、创作意图以及情感表达。文字标题能够为听众提供理解音乐作品的引导和线索,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李斯特是标题音乐的积极倡导者,他始终认为音乐标题不仅仅是作品的名称或描述,更是作品情感、意境和内涵的重要载体,在纯器乐曲之前附上通俗易懂的标题,可以有效地传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构思。因此,他强调音乐与标题文字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并积极致力于拓展音乐标题的内涵与外延,通过精心选择标题文字,为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引导,帮助听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

首先,《叹息》是李斯特坚持“音乐与标题文字有机融合”这一创作理念的经典体现。“叹息”两字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诗意的词汇,其蕴含的遗憾和无奈为《叹息》整首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在《叹息》这首作品中,李斯特运用优美的旋律和大量的琶音分解,将听众带入一种深沉而富有诗意的意境。特别是在结尾处,作者通过下行全音阶的大三度和弦,成功地抒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叹息,使得整首作品充满了情感张力。

其次,李斯特在这首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自然元素——海边的波浪声。海浪的声音通常与海洋的广阔、力量以及无尽的运动相关联。李斯特在《叹息》中融入“海浪”元素,与此同时,大量分解琶音、和弦的变化带动旋律线条的起伏波动,如同倾诉一般,娓娓道来对命运历程的感悟,为作品增添了一种动态的、起伏不定的质感,象征着情感的高涨与低落,暗含了人生旅程的隐喻,充满了探索与未知的冒险精神。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体现了李斯特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和表达,也展现了他对人生旅程中的感慨与怀念,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三)旋律充满情感,引人遐想与思考

《叹息》以降D大调写成,4/4拍的节奏为其构建了一个稳定而庄重的框架。然而,在这看似平凡的节奏中,李斯特巧妙地打破了强弱的常规,使整首作品充满了动态的变化和情感的波动。从第二拍开始,旋律就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弱起方式呈现,仿佛是在深夜的寂静中,一声叹息轻轻地响起,引人深思。

这首作品的旋律声部主要集中在3~4小节。其旋律线条优美而抒情,充满了无尽的哀愁和深沉的思索。旋律从低音区开始,逐渐向上攀升,如同一个人在沉思中逐渐陷入深深的回忆。而当旋律到达最高点时,又以一种近乎绝望的向下纯四度跳进,仿佛是在叹息中释放出了所有的痛苦和悲伤。这种旋律的起伏和变化,不仅展现了李斯特高超的音乐才华,更是将其深沉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叹息》的创作背景也为其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1848年至1861年,李斯特在魏玛宫廷担任乐队指挥,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叹息》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它不仅是李斯特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他对生活、对人性深入思考和感悟的结晶。

(四)創作风格独特,营造了优美忧郁的氛围

李斯特的早期音乐作品充满了大胆的热情和独特的个性,他以激进的姿态挑战了传统音乐的束缚,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思想。他的和声华丽而富有创新,音乐形式夸张而富有张力,这样的音乐语言无疑是他对音乐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但是,李斯特的音乐并非只是华丽的炫技,他的音乐背后蕴含着细腻真实的情感。他的音乐形象栩栩如生,情感饱满而富有张力。即使是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插曲,也饱含着李斯特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他的音乐思想和情感世界。

在李斯特的成熟作品中,他更加深入地挖掘自己的音乐思想,将情感和技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音乐作品既有情感的爆发,又有情感的回落,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张力。首先,《叹息》这首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抒情性,成为浪漫派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全曲以降D大调为基调,4/4拍的节奏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坚定的力量。在旋律的构造上,李斯特巧妙地运用了向上级进的旋律走向,以及由倒数第二音的向下纯四度跳进,营造出一种既优美又略带忧郁的氛围。其次,《叹息》吸收了肖邦的创作风格,对黑白键的分配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不仅在音域的扩展方面进行了个性化设计,还在曲子中加入了一些独特、精致的修饰音,这即使钢琴的音色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也使整首曲子更加动人心弦。柔和的旋律为听众展现了一幅广袤的天地,又在结尾处发出叹息,仿佛是一位深情的诉说者在倾诉着内心的哀愁和叹息,将整首作品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叹息》演奏技巧分析

(一)节奏

音乐,如同生活中的语言,有其独特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其中,节奏便是这音乐语法的核心,是音乐的“骨骼”。它不仅是音乐的基础结构,更是情感的载体,反映了作品的情绪、风格和音响效果。

李斯特的《叹息》在节奏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流动的音型与柔情的旋律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充满深情的画面。《叹息》的旋律以四四拍为主,为整首曲子带来了规整而明晰的节奏感,增添了旋律的浪漫气息。同时,附点节奏与复附点节奏的巧妙运用,迎合了主题“叹息”,使整个作品更具戏剧性和情感张力。另外,《叹息》的伴奏部分以节奏散乱著称,其中穿插着七连音、六连音等,要求钢琴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手指灵活性和准确的节奏掌控能力。不仅如此,《叹息》还运用了复节奏。复节奏一直是让许多钢琴家望而却步的难点之一,具有规整型和不规整型之分,而不规则复节奏更考验钢琴演奏者的技巧和耐心。

对于《叹息》这首作品而言,伴奏部分的复节奏无疑增加了演奏的难度。但正是这种难度,赋予了这首作品更加丰富的音乐内涵和更加深厚的艺术价值。因此,对于演奏者来说,要想真正驾驭这首作品,不仅需要克服复节奏带来的技术难题,还需要深入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用心去体会和表达作品中的情感。

(二)琶音

作为李斯特众多钢琴作品中备受推崇的一首练习曲,《叹息》是一首充满挑战性和艺术性的曲目,尤其考验演奏者对音符的严谨程度和技巧功底。因为这首曲子在伴奏、华彩部分运用了大量的琶音,对演奏者的弹奏功底和技巧要求比较高。

在弹奏伴奏时,琶音需要左右手共同完成,这就需要演奏者对力度的掌控十分敏感。过于深或者过浅的琶音会破坏音乐的层次感与和谐度,因此在弹奏时应当确保力度的平均稳定,以确保琶音的音色清晰、鲜明。此外,在华彩部分,演奏者更需要准确表现出音乐标记的强弱变化,通过音符的轻重缓急来展现音乐的情感变化,使整个演奏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触键

在钢琴演奏中,触键是演奏者用手指轻触琴键的动作,它既是演奏者与乐器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也是表现音乐情感、传递情绪的关键方式。李斯特的《叹息》主要涉及以下三种触键形式。

一是琶音伴奏时的触键。《叹息》中大部分都是分解琶音。琶音是指同时按下一个和弦的各个音,然后迅速地释放,形成连贯的音响效果。解琶音则是将和弦中的各个音分开演奏,以产生清晰、飘逸的声音效果。在演奏《叹息》这首曲子时,琶音起着连接旋律与和声的作用,对演奏者手指的灵活性和力度的掌控要求比较高。演奏《叹息》时,演奏者的手臂应该带着手腕做微小的运动,以保持手指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同时要用指腹往下触键,将音符推出来,使琶音音符清晰明了。

二是双音叠置时的触键。《叹息》在第30~37小节出现了一次大面积的三度双音跑动,在弹奏时稍不注意或者控制不当,会出现下键不齐的现象。在演奏《叹息》时,演奏者可以尝试以三音为一组进行慢速训练,逐步掌握弹奏技巧。而在触键方面,演奏者要用手腕带动指尖快速触键,以实现快速的触键动作。同时,大臂向右侧张开,带动手腕快速移动,从而更好地控制力度和音质。

三是双手音阶跑动时的触键。《叹息》中出现了两次双手音阶的跑动。演奏者需要以飞快的速度,如同流水般顺畅地演奏出两次双手音阶,不拖拉,不抢速,注意颗粒感,将听众引入到一片空灵的境地,感受到音符间隐含的情感共鸣。为演奏好《叹息》的双手音阶跑动,演奏者在触键时,首先要确保左手弹奏得流畅,并做好转指的准备。在弹奏过程中,身体重心随着手腕的运动向右移动。当分手弹顺后,可以尝试以慢速合手,指尖轻触,以免产生卡顿。

(四)踏板

在钢琴演奏中,踏板的使用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不同的踏板使用方式会为演奏带来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从而影响整体演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常见的踏板技术包括音前踏板、音后踏板和同音踏板,在演奏时根据乐曲的需要灵活运用。

浪漫主义时期延音踏板的出现,使音乐家们更加重视踏板的运用。他们会在乐谱上详细标注踏板的使用位置,以便演奏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掌握音色风格。但是,最终如何选择和运用踏板还是取决于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对音色的追求。比如,在演奏《叹息》这首曲子时,演奏者需要根据曲子的情感走向和音乐结构的变化,灵活运用不同的踏板技巧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演奏者合理运用踏板,可以清晰地展现出乐曲中那种瞬息万变和神秘莫测的感觉,为音乐增添层次感和情感表达立体感,使听众更好地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四、《叹息》的演奏练习建议

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的杰作,其结构清晰,由呈示部、中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这首曲子以其唯美的意境和深厚的底蕴吸引着无数音乐爱好者。为了较为完整系统地把握演奏技巧,演奏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深入理解曲式结构。演奏者需要对单三部曲式有深入的了解。呈示部作为曲子的开端,展现了主题的基本面貌;中部则通过对比和变化,为曲子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再现部则是对呈示部的回顾与升华。理解这种曲式结构,有助于演奏者更好地掌握曲子的整体脉络。

第二,把握不和谐和弦与离调。《叹息》中运用了大量的不和諧和弦与离调,这是李斯特音乐中的一大特色。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得曲子充满了张力和变化。演奏者需要仔细研究这些和弦与离调,理解它们在曲子中的作用,从而将它们准确地表达出来。

第三,表现唯美意境。李斯特的音乐常常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叹息》也不例外。演奏者需要通过细腻的演奏技巧,如音量的控制、音色的变化等,来展现这首曲子的唯美意境。同时,对曲子中情感变化的把握也非常重要,演奏者只有深入理解并表现出曲子中的情感,才能让听众感受到这首曲子的魅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作品《叹息》既有着细腻的旋律,又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带给演奏者及听众无尽的遐想。在演奏《叹息》时,演奏者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弹奏技巧,准确把握不同音符的弹奏方法,另一方面要将自己完全融入其中,学会用音乐语言去诠释这份悲伤与忧愁,从而引发听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王立欣.李斯特钢琴作品《叹息》的艺术特色分析[J].黄河之声,2023(08):86-89.

[2]杨子韵.高平钢琴作品《舞狂》的艺术特色与演奏研究[J].艺术科技,2023(05):89-91.

[3]周昌印.静水流深 刚柔并济——李斯特钢琴练习曲《叹息》的演奏技巧与音乐分析[J].黄河之声,2023(14):168-171.

[4]魏舒宇.浅析李斯特练习曲《叹息》的艺术价值及演奏[J].明日风尚,2022(24):41-44.

[5]孙晨斌.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创作与演奏[J].当代音乐,2022(08):132-134.

[6]陈霏.浪漫主义时期标题性钢琴作品艺术特色分析——以《蝴蝶》(Op.2)《杜姆卡》(Op.59)为例[J].艺术教育,2022(03):101-104.

猜你喜欢

钢琴曲演奏技巧艺术特色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夜的钢琴曲(六)
略谈音乐表演中的大提琴演奏技巧
《琅琊榜》浅评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
河南派唢呐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探讨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