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乐队困难片段训练方法研究
2024-05-23龙敏
【摘 要】音乐学院管弦系或综合类大学音乐学院中提琴表演专业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高水准、高素质的乐队演奏人才。要成为这样的乐队演奏人才,对于中提琴表演专业学生而言,进行全面系统的乐队训练则是其必须学习的内容。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在练习乐队困难片段中的难点以及练习的方法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提琴 乐队困难片段 训练方法 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3-0110-06
中提琴的学习需要采用各种训练方式加以培养,除了传统的音阶、练习曲及独奏等训练外,对于将来参加合奏及乐队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路径。在乐队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得进行乐队片段的演奏训练。
一、乐队困难片段教学现状与中提琴表演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一)乐队困难片段的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大音乐学院管弦系或综合类大学音乐学院中提琴表演专业的学生每学期的考试内容,大多以音阶、练习曲和独奏作品为主。期中考试的内容通常为音阶、练习曲及巴赫无伴奏作品;期末考试的内容一般为演奏一首协奏曲和一首奏鸣曲。然而,乐队困难片段并未列入考试的范围之内。虽然音阶、练习曲和独奏作品是音乐表演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乐队困难片段的教学也需要被重视。目前,音乐学院西洋管弦乐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更偏重于独奏演奏,而在培养学生乐团演奏方面稍有欠缺。二者在教学安排中比例明显失衡,这也是造成学生对乐队困难片段缺乏重视的原因之一。在欧美国家,许多音乐学院管弦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二年级之后便开始接受系统化的乐团训练,这样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
(二)中提琴表演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中提琴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动向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教师和职业交响乐团演奏员。就两者而言,职业交响乐团演奏员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中提琴教师的需求。职业交响乐团为中提琴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一般情况下,一个职业交响乐团至少需要十二位中提琴演奏员。就目前全国各交响乐团对中提琴演奏员的需求来看,仍存在很多空缺岗位,尤其对优秀的中提琴演奏员,需求量是很大的。由此可见,中提琴表演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乐队困难片段的训练是尤为重要的,能够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提琴乐队困难片段训练方法
(一)乐队片段难点研究
中提琴的乐队困难片段曲目量较大,包括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曲目。根据技术类型对曲目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单一技术为主和复合技术两种类型。
1.单一技术类型的困难片段
(1)以跳弓技术为主
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诙谐曲(17小节至排练号D),3/8的拍号,三拍子的律动。这一作品的考试难点在于音准节奏的精准性、非离弦跳弓的把握以及跳弓的同时保持相对较弱的力度。非离弦跳弓,指的是在控制弓杆弹跳的同时保持弓毛不离弦,这一跳弓技术需要演奏者右手无名指与小拇指具有强大的协调功能,在感受弓杆弹跳性的同时,保持音色的统一与均匀。
整段大多以弱力度进行,既要保证跳弓的音色稳定,又要确保小音符的颗粒感。在练习这一困难片段时,节奏的精准性可提前用空弦练习,在节拍器的帮助下将这一段中节奏最难把握的八分音符与四个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型练习精确,并且使之符合三拍子的律动。同时,弓法也需要提前与节奏一起练习,因为第一个八分音符和随后紧跟着的第一个十六分音符都是拉弓的弓法。若右手小指的力量较弱,则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对琴弓的缓冲,这样会使后面紧接着的四个十六分音符无法跳跃,从而破坏这段音乐的风格。
当单根弦上的跳音练习稳定后,33小节出现的换弦跳音则是练习时出现的第二个难点。为了达到音色统一,需要配合右臂的平面转换的动作将换弦的跳音以同样的音质演奏出来。B段开始变为六个十六分音符的跳音演奏,在换弦的地方需要特别注意。换弦时常出现跳弓变为拉奏、弓杆弹簧失效等问题,这使得力度的控制变得困难。同理,在C段后的第6小节也出现了频繁的换弦跳弓,都需要演奏者在练习时着重单项练习,力求在控制节奏与力度的同时达到音色的统一。
莫扎特的《魔笛》序曲(27~51小节,见谱例1)这一片段的难点在于离弦跳弓的控制以及力度的变化。一小节内从p到f的处理,使得跳弓的同时换弦成为这一段的演奏难点。离弦跳弓相比非离弦跳弓更难控制音色的统一,尤其是在连续换弦的基础上,这就变得更加困难。27小节之前,由一提与二提声部演奏同样的旋律,到了27小节,则由中提和大提声部将旋律衔接。27小节在八分音符跳弓转十六分音符连弓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比性较大的力度变化。这一段弓法的设计有两个选择:一是将两小节的十六分音符的连弓全演奏为拉弓;二是顺着弓法演奏。顺着演奏在弓法上的转换虽然容易,但对于跳弓音色的控制是相当困难的。
谱例1:
第1小节是下弓起奏,第一组的十六分音符连音则是拉弓,只需右手食指向下给力,这样既能满足由跳弓变为贴弦的演奏,又能将力度变为强。然而,下一小节则是由推弓开始,在速度过快的情况下,“逆向”拉奏的弓法可能会使跳音的音色改变,并且力度无法得到精准控制。因此,许多乐团在演奏时会选用第二种演奏方法,即将两个小节的十六分音符都演奏成拉弓。
第28小节十六分音符前的两个八分音符与29小节前两个八分音符变为连推弓,使得所有的强力度的音符都在拉弓上演奏。同时,拉弓的贴弦演奏弓段不宜过长,因为上半弓跳弓相较于下半弓跳弓而言更难控制音色的统一。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33~83小节)这一段为离弦跳弓,33、34、38小节最后半拍的重音需要处理明显,A段之后的附点节奏、重音處理、63小节的突弱、离弦跳弓的音色控制以及不规则重音,都是这一片段的难点所在。
(2)以复合跳弓为主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除了几个小节外,主要由四分音符构成,节奏较快,整个力度需要保持在pp。虽然是3/4拍,但需要将一小节想象成三连音的节奏感。这一片段的困难性在于融合了多种跳弓技术,例如,第三乐章一开始的跳弓在pp的力度上需要保持非离弦跳弓的均匀与节奏的稳定,此时主要靠右手手指的力量将弓杆弹起而弓毛贴弦。开头弦乐声部都为一样的节奏,为木管组乐器之后的旋律做铺垫。这一段的跳音不需要太多的强调,均匀、连贯、节奏稳定即可。46小节开始,弓法由分弓变为了部分连弓,弓子在弦上拉完之后迅速在下一个音跳起,随后又迅速转化到离弦跳弓,最后落在三拍的重音上。这一段右手需要对琴弓有着极高的控制能力。109小节开始跨弦离弦跳弓并且持续渐强,演奏时需要时刻注意右手的角度以及琴弦的震动。离弦跳弓较难掌握的是音色的稳定、跳弓高度的控制以及琴弓跳起后回到琴弦上右手的缓冲。
勃拉姆斯《海顿主题变奏》的第五主题变奏(206~263小节)这一段的速度较快,音准较难把握。206小节在连弓贴弦演奏完需迅速转换为跳弓,fp的力度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右手食指快速给点后松开。弓段不能过长,否则上半弓的跳弓难以控制。210、211小节快速渐强,这两个小节的演奏法相同,即两个八分音符的连音加一个八分音符的跳音。每组连音的弓段逐渐增加,跳音利用右手手指向上展开并配合右臂的向上抬起快速离弦,再利用右手无名指小拇指向下收缩,使回到琴弦时具有一定的缓冲。212小节迅速变弱,此时跳弓为非离弦跳弓。从217小节开始,出现不规则的重音以及弓法变化,这一段运用的跳弓为离弦跳弓。快速的贴弦与离弦跳弓的转换是演奏者在练习这一片段时需要格外注意的难点。
(3)以换把、换弦技术为主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排练号码15—17号,这一段虽是慢板但极难演奏,需要在换把的同时兼顾换指、换弓、换弦等左手技巧。这一乐句气息不能因换把或换弦而停滞,演奏出连绵起伏的音樂效果是这一片段的难点。例如,排练号15至16这7个小节中,大跨度的音程有六度音程、七度音程和八度音程。六度音程与八度音程在练习双音音阶时都有所涉及,七度音程则相对陌生,因此对于音准的把握也相对欠缺。在练习时,应当充分利用左手各个部位与琴身的触觉感熟悉换把的位置,通过多次练习将触觉固定。左手手指触弦的角度应在第一指节站立的同时尽量向下“倒”,使左手触弦面积增大,从而保证高把位揉音的幅度与宽度。
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第一主题变奏(30~58小节)涉及丰富的情感表达,这一乐段需要通过弓法和音色来传达不同的情感,这对于演奏是非常关键的。在一弓内不断连续地换弦与换把是这一乐段的难点所在。演奏者需要通过变化压力与速度来改变音色,使长连弓内的每个音都具有倾向感与连续性。这一段的难点在于高音弦换至低音弦的瞬间,弓毛无法完全“挂”住琴弦,从而使音色发虚,乐句不连贯。为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演奏者在练习时应多注重换弦时右手手指的动作,尤其是右手无名指与小拇指在换弦时的动作。由于一弓连接的音较多,因此每个音弓段的分配极为重要,演奏者在练习时也需要注意。
(4)以快速换指为主
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1~7小节)这一乐句中,提琴声部与大提琴声部同时拉奏。急板的速度及pp的力度使得中低声部的乐器在快速换指时需要更加注意发音的清晰度。左手小拇指的独立性是这一乐段音符具有颗粒性的关键,并且左手无名指和小拇指的迅速转换,是这个乐段清晰连贯的关键。第1小节出现的“D、C”与第3小节的“A、G”均涉及小拇指与无名指的快速转换,演奏者在练习时需要从指根开始发力,迅速地抬起落下,不能因为pp的力度而减弱左手小拇指敲打指板的力度,这里的换音必须清晰且完全匹配节奏。
莫扎特的《第三十五交响曲》第四乐章(134~181小节,见谱例2)中,这一大段气息不断的长乐句要求换弓、换弦时保持平稳,以达到自然过渡到主题的效果。这里的难点在于前3小节半把的移位,这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手型框架,以保证音准。无名指的换指是前两小节不能忽视的技术难点。一般来说,无名指在快速跑动时主要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但在这三个小节中无名指的换指直接决定了后面手指的转换。在147小节之后,弓要紧贴琴弦,在弦上拉奏,右手需控制不要因快速换弓而产生弹跳。159小节也是对快速换指的挑战,指法是“3、2、3、1”,这一段是对中指的巨大挑战。在中指的“F”音结束后,需要迅速抬起不要有保留手指的趋势,否则在无名指的“G”抬起后,无法清晰地听到食指的换音,而是被中指模糊掉。同时,手指的独立性在这一片段中也是难点之一。演奏者在练习时,可先进行慢速练习,再逐渐提速。
谱例2:
(5)以揉音技术为主的慢板
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排练号1至4)这一片段的难点在于气息的流畅以及揉音的持续。从38小节最后一拍至44小节持续渐强,除了力度的变化,揉音也需要随着音乐的起伏与走向越来越宽广。直至44小节,揉音幅度伸展开,随后45小节音乐情绪略微下降,为下一乐句的高潮部分做出准备。相比前一乐句,45小节开始的乐句更能体现这个乐段中揉音的难点。揉音幅度要更加的宽广,与英国管旋律交叉进行,音色要相互靠近,演奏出温润、恬静的感觉。手指触弦面积需要增加,并且在换指时保持揉音不间断。演奏者可以通过将揉音带入日常的音阶练习中,进行不间断揉音的训练。
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排练号C至D)这一乐段中提琴声部作为主旋律推动着音乐的进行,它利用了最能展示中提琴音色温润特点的音区。从D弦无名指开始演奏,换把时要注意揉音的衔接。60小节在C弦上进行演奏,演奏者在低音弦揉音时需要将手肘逆时针方向旋转,确保手指在充分接触琴弦的同时还有前后摇动的空间。长线条的乐句同时也考验着演奏者的耐心,在持续揉音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力度变化的处理。
(6)以复杂节奏为主
巴托克《乐队协奏曲》的第四乐章(42~60小节)中,其不断变化的节拍而产生的律动感改变是这一乐段的难点。由于每小节都在变换节拍,演奏时容易造成节奏上的失误。在练习这样复杂节拍的乐队困难片段时应忘记小节之间节拍变化的界限,将这些小节按照乐段律动划分成一个个的节奏音组,通过律动找到节拍之间的平衡。
拉威尔的《达夫尼与克洛埃》第二组曲(排练号164至166)中,6连音的节奏型中加入了许多休止符与震弓,使得演奏更为复杂。一拍内的力度处理需要更加细致精准,而橄榄型的力度控制需要右手在节奏内进行更为精准的把控。
2.复合技术的乐队困难片段
与那些以单一技术为主的乐队片段相比,有一些片段更注重综合能力的体现。此类困难片段中,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19~62小节,见谱例3)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中提琴声部在19小节进入主题,衔接的是小提琴声部。快速衔接、音色的统一以及力度的逐渐减弱是这段音乐的关键。演奏者需要从连奏快速衔接到非离弦跳弓,这对右手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
谱例3:
随后出现的连跳弓演奏,更加注重对右手的感知能力与音色的控制。前3小节有两个“橄榄型”的力度标记,它们是这一乐章中最重要的主题材料之一。在这里,演奏者需要应用弓速实现力度变化,确保前两个八分音符演奏出倾向感,并将力度最强的音落在下一小节的第一个“D”上。
32小节力度为pp,演奏者需要在C弦上演奏十六分音符的非离线跳弓。由于力度的要求,这一乐段需要将琴弓向指板方向偏移,即使在力度pp基础上,也要保持跳音的清晰。42小节是这一乐队片段的重要难点之一。在这一部分,演奏者需要在p力度上进行十六分音符连弓衔接离弦跳弓。在演奏时,不仅要确保跳音点的清晰,还要保持两个跳音音色的一致,同时还需注意节奏的稳定。特别是在演奏两个十六分音符的连跳弓时,演奏者要在保持跳音清晰的同时做到八分音符时长的准确。
理查·施特劳斯的《唐璜》(1~66小节,见谱例4)这一乐段是技术融合的综合体现,包含了快速的音阶、琶音、变化复杂的弓法,以及不规则的拍子、丰富的变奏和突然的节奏变化等多元技术元素。在演奏起始乐句时,需注意音乐的倾向感、力度的推进以及节奏的多变性,要求演奏者灵活运用运弓技巧,并结合扎实的左手技术,实现丰富的音色变化。在第4小节中,五连音与六连音的衔接处需要演奏者增强对音准的控制力。在进行六连音演奏时,升F与升G的换把容易出现音准不准的现象,需要在练习时反复多次练习以达到对音准的精确控制。23、25小节中连续三连音的演奏,需注意同指换音的清晰度,以及紧缩手型时对音准的把握与手指的独立。32小节的快速换弦换把更是体现了这首作品对于技术的高难度要求。52小节从f拉奏到p的跳弓是难点所在,这一段需要右手完全放松,跳音离弦不要太高以保持三连音的速度与音色的质感。同时,音准的准确性在这一乐段中也是难点之一。连续小二度的音程进行会让演奏者的音准模糊,演奏者在练习时要先通过音名唱谱的方式确定变化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在日常练习中可通过半音音阶的练习,加强同手指换音的准确性与颗粒感。
谱例4:
(二)训练步骤
1.整体风格把控
准确把握整体的音乐风格是练习不同作品中困难片段的首要任务。在进行练习前,第一步是仔细研读总谱,以明确中提琴声部在这一困难片段中的具体位置,以及与其他乐器的关系。这包括了对旋律、和声和整体结构的深入理解。
在中提琴演奏困难乐段时,更为关键的是对乐队中其他声部的旋律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助于建立中提琴与其他乐器之间的和谐关系,确保中提琴在整个乐队中扮演准确的角色。首先,在练习一首作品前,演奏者需要提前了解作曲家以及创作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作曲家所处时代的音乐风格有大致的了解。其次,通过聆听世界知名乐团对所练习乐段的演绎,初步认识与了解音乐的整体感。最后,再通过对乐谱的练习,致力于达到对音乐风格的完美诠释。这个过程不仅仅涉及技术的执行,更是对音乐整体理解的过程。通过深入研究总谱与其他声部的关系,中提琴演奏者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音乐片段的情感表达和风格特征,这样的深度认知是实现音乐完美表达的关键。
2.技术难点精练
台下练琴的目的要明确:在个人练习过程中,不应只聚焦于音准、节奏和音乐表达,还需在大脑中模拟舞台演奏的场景,以此锻炼自己适应演奏时的紧张氛围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
对于音准与节奏困难的乐段,演奏者需要在练习前通过唱谱达到对乐谱的初步熟悉。在练习时,无论节奏如何变动,都需确保整体音乐结构的一致性,并注重在节奏中展现出乐段的旋律起伏。此外,演奏者在练习时也需关注乐句中休止符和长音符的处理,确保其精确无误,不偏离整体乐队的节奏,同时对其他声部的旋律有清晰的认知。对于节奏和音准的系统训练,可运用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和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进行练习。
对于音乐风格较复杂的乐队片段,演奏者需要对乐段的细节进行设计,例如弦乐演奏中拨弦的音乐性、强弱力度的音乐形象、右手运弓技巧对音色的影响以及句法划分和强弱起伏的标记等。
在演奏中,撥弦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声,它更需要适应整体的音乐风格。拨弦时,演奏者要关注音色的变化、音准的把控以及整体乐队的协调。强弱力度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往往体现在特定的乐句中。为适应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达需求,演奏者在演奏时需对乐句所处的整体音乐风格进行把控。除了左手的技术变化,音乐表现力复杂的音乐还要求演奏者更加重视右手运弓技巧对音色变化的影响。在划分乐句与处理强弱起伏时,演奏者需要明确整体音乐的走向,并与指挥和乐队保持一致。
三、乐队中的演奏思维
独奏和乐队演奏在演奏理念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独奏中,演奏者在遵循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同时,有充分的空间来展示个性,既在音乐表达上,也在技术层面上突显自己的独特风格。相较之下,乐队演奏则要求演奏者在严格遵循乐谱规定的演奏法基础上,建立一种共性,约束个性,以实现整体演奏的协调一致。具体而言,学生需要进行思维上的转变,将独奏时的个性突出和自由表达转换为乐队合作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需要更加注重与其他乐器的协调,遵循整体乐团的演奏规范,确保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够融入整体的音乐结构之中。这种转变需要学生在乐队演奏中保持敏感度,以便在合奏中找到平衡。在乐队排练时,学生需要适应各个指挥的风格,并按要求进行演奏。这样的乐队思维不仅有助于打破个性化演奏的弊端,还能促进集体音乐表达的统一性。
四、结语
乐队困难片段练习的质量,是对学生能否适应并驾驭不同种类作品的真实检验。音准的精确度、节奏的稳定性、音色的优美以及音乐风格的准确性,都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达到近乎完美的状态。系统化的乐队困难片段练习不仅考验技术水平,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表达。这无疑是中提琴学生在演奏技巧上持续发展和完善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梁寒琰,吕军辉.乐队片段演奏课程教学探析[J].歌海,2017(06):101-103.
[2]刘念.中提琴乐队片段《唐·璜》之演奏技法解析[J].艺术教育,2009(11):90-92.
[3]龙敏.论音乐学院中提琴专业交响乐片段的学习与训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