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涌泉穴的临床应用
2024-05-22何慧英刘嘉嘉
陈 翠 何慧英 刘嘉嘉 谭 涛
《针灸大成》[1]是由明代针灸医家杨继洲在广泛阅读明代以前各类医学著作后,以《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石,参考、汇聚、整理各医家著作,汲取其中精髓,并结合自己毕生临床经验编撰而成。该书汇集了明以前几乎所有针灸著作,是一部较为全面地总结中国针灸学术经验和成就的“百科全书”。全书通过大量歌赋和图注等形式进行理论阐释,并记载了各种临床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等,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等各个领域,是中国现存中医文献中针灸内容最丰富完整的针灸学著作,对现代针灸临床的发展及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为急救穴,也是保健要穴,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通过较为系统地整理《针灸大成》中有关涌泉穴的记载,从命名定位归经、操作手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阐述,以期为临床使用涌泉穴提供更多参考和新思路。
1 穴位基础理论
1.1 涌泉穴的定位 归经及命名涌泉穴,该穴首载于《灵枢·本输》中:“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针灸甲乙经》云:“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新针灸学》记载:“足心隙中,当第二趾尖到足跟后缘的前五分之二”,均指出了涌泉穴位于足底足心处。在《针灸大成》中,涌泉穴又名“地冲穴”,其定位在《足少阴肾经考正穴法》描述道:“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际,跪取之”。《穴法》中记载:“在足心,屈足卷趾取之,宛宛中白肉际”。现代国家标准[2]中涌泉穴的定位和《经络腧穴学》[3]中对其的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与之相一致。故从明以前至今,人们对涌泉穴的定位无差别。关于涌泉穴的归经,《足少阴肾经考正穴法》中记载:“足少阴肾脉所出为井木”,可知其为足少阴肾经之起穴,为五输穴中的井穴,五行属木。关于涌泉穴名称的来源,《子午流注说难》道:“涌泉乃肾所出之井穴,藏真下于肾,肾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涌泉”。张隐庵曰:“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涌,水腾而上升;泉,水泉。此穴位于全身最低处,经气自下而出向上,少阴根于涌泉,即肾经经水由此向外涌出,故作涌泉之动[4]。因其定位在足心,故又称“足心”。
1.2 涌泉穴的刺法 灸法 推拿手法关于涌泉穴的一般针刺方法,《足少阴肾经考正穴法》中有明确记载:“《铜人》针五分,无令出血,灸三壮……《素注》针三分,留三呼”,《穴法》云:“针五分,不宜出血,灸三壮”。《手足阴阳经脉刺论》亦云:“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还有《十二经井穴》载:“足心中。刺三分”。《肘后歌》云:“涌泉妙穴三分许”,由此可知,涌泉穴进针深度为“针五分”“针三分”“深二分”,最常使用的为“针三分”。在《经络腧穴学》[3]中,由于其解剖位置,进针深度在0.5~1.0寸,临床进针深度常为0.3~0.5寸,与上述三五分的深度基本一致。留针时间为“留三呼”,现代临床常为20~30 min。此外,涌泉穴的针刺还应顺应天时,如《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云:“癸日亥时井涌泉”,又涌泉为井穴,故“故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春刺井”“春夏井荥宜刺浅”亦适用。
涌泉穴的灸法在《针灸大成》中的记载很少,除上述2处的“灸三壮”之外,仅有《十二经井穴图》中云:“可刺足少阴肾井涌泉……刺五日愈,灸三壮”。究其原因,《足少阴肾经考正穴法》中给到:“《明堂》灸不及针”。但在现代临床中,涌泉穴的灸法运用广泛,常用于失眠[5]、高血压病[6]、痛症等,每次艾灸时间常为15~20 min,抑或是三壮。
在《针灸大成》中,涌泉穴的推拿手法集中记载于《保婴神术》,共2处:“涌泉穴:治吐泻,男左转揉之,止吐;右转揉之,止泻。女反之”“吐乳掐手足心”。可知,涌泉穴推拿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胃肠疾病。现代医疗中已不再局限于儿童,凡是符合其适应证者均可用[7]。
1.3 涌泉穴的其他治法及补泻手法除了常规针刺、推拿和艾灸,涌泉穴亦有其他针刺方法。如《玉龙歌》:“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意为涌泉穴可针刺放血治传尸劳,即现代肺结核,为现代肺结核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保婴神术》也有记载道:“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处咂三五次”“银磨水为饼,贴手足心即安”“贴在男左女右脚心里,裹住”。故针刺放血、吸咂、贴敷也可用于涌泉穴,拓宽了涌泉穴的应用途径[8]。
至于补泻,固然遵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原则。有《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记载:“泻用酉时,涌泉,为井木。水生木,实则泻其子”,意思是对于肾经实证,可以在酉时取涌泉穴,用泻法。但对于其自身特殊补泻来说,其为五输穴之井穴,又有《井荥俞原经合横图》曰:“诸井肌肉浅薄,泻井当泻荥。滑氏曰:补井当补合”。
2 临床应用
2.2 各类病证
2.2.1 肾系疾病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心,为肾经井穴、起始穴。足少阴肾经的主干大致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向涌泉穴,向上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出腘窝的内侧,沿股部内后缘、脊柱旁、喉咙向上,挟于舌根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涌泉穴可治足部疾病,亦可循经治疗下肢、脊柱等肾脏及肾脏相关疾病。肾主骨藏精,精生髓,精髓充实、濡养于骨,肾精气足则骨髓充实、骨骼强壮、运动捷健;不足则腰膝酸软、浑身疼痛、骨骼衰败、摇摇欲坠。故《刺腰痛论》有云:“腰痛上寒不可顾……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即腰痛有里热而喘或腰痛伴有大便困难者,均可针刺涌泉穴;《手足腰腋门》亦载:“腰脊强痛:腰俞、委中、涌泉、小肠俞、膀胱俞”。肾脏自身病及伴随其他肝、肺、心的症状,亦可使用涌泉穴,如《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云:“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肾病也。若心下满刺涌泉”。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联络,故膀胱疾病亦可使用肾经穴位。肾主水,司膀胱,水液赖肾气的蒸腾气化从膀胱排出,肾气充盛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代谢正常;肾气不足则二便失调。如《阴疝小便门》云:“淋癃:曲泉、然谷、阴陵、行间、大敦、小肠俞、涌泉、气门”,表明肾经涌泉可治疗小便淋漓涩痛和点滴不通的病证。
现代医学发现,足底反射区中的肾上腺反射区投影恰好位于涌泉穴[9]。肾上腺与肾在解剖和内分泌调节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按摩该反射区可益肾壮阳,亦能达到治疗内分泌疾患与保健的目的,这与中医中涌泉穴调节肾与其相关脏腑经络相吻合。王艳君等[10]通过针刺不同穴位观察其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发现电针涌泉穴可以明显提高骨密度。林晓婷[11]在用针刺治疗配合艾灸涌泉的方案治疗肾气亏虚型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试验中得出该方案可明显减少残余尿量的结论。
2.2.2 肝胆疾病肾经直行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与肝胆联系。《通玄指要赋》云:“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肿胀门》云:“黄疸:百劳、腕骨、三里、涌泉、中脘”。《治症总要》云:“黄疸发虚浮:腕骨、百劳、三里、涌泉、中脘”,3条原文均指出涌泉穴治疗黄疸有显著疗效。肾主水,司开阖,其代谢水液功能不仅依赖自身气化,还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若肾的开阖功能失调,则水液代谢障碍,停聚于中下焦,进而导致肝胆疏泄功能失调,郁而形成黄疸[12],故黄疸的治疗可从肾入手。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肾精肝血充足,则肝得滋养,疏泄有度,气机调畅;若肾精不足,则精血衰少,肝失滋养,气机失调,郁滞心胸,导致胸胁胀痛。故有《胸背胁门》曰:“胸连胁痛:期门、章门、丘墟、行间、涌泉”,涌泉穴补肾益精,肝得养则气机畅而胸胁之痛止。
2.2.3 肺系疾病肾经循行时主干进入肺中,沿着喉咙向上,故肾与肺系相关。肺主行水,为气之主,肾主水液代谢,为气之根,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者共同调节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肺肾功能失调,则气机失调,肾不纳气,肺气上满,水液停聚中焦,可导致咳嗽咳痰,此时可调肾助纳气。《八脉图并治症穴》云:“凡治后症,必先取后溪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咳嗽寒痰:列缺、涌泉、申脉、肺俞、天突、丝竹空”。肺肾阴阳相资,当外感风邪,邪客肺络时,可导致肺热,肺肾阴亏,则发为喉痹,亦可用涌泉穴滋阴制阳。如《杂病》云:“喉痹,针合谷、涌泉、天突、丰隆,初起旁灸之,使外泄气”。《名医治法》云:“喉痹急用吹药,刺宜少商、合谷、丰隆、涌泉、关冲”。对于尸劳病,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结核病,涌泉穴有特殊疗效,《玉龙赋》云:“涌泉、关元、丰隆为治尸劳之例”。《玉龙歌》及《治症总要》中均有涌泉穴治疗尸劳的记载。现代研究表明,对涌泉穴进行艾灸,在改善肺结核咯血及睡眠质量上有显著疗效[13]。
2.2.4 脾胃疾病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互促互助。《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长桑君天星秘诀歌》曰:“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脾肾阴虚则可出现饥不欲食等;若肾虚蒸化失司,继而脾失运化,水湿内蕴,则可导致腰腹冷痛、水肿、便溏等。《标幽赋》和《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皆认为井主心下痞满,心下痞满可认为是大腹胀满而柔软无痛,归属于脾胃疾病,而涌泉穴为井穴,故可治之。
2.2.5 心胸疾病肾经循行中,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经相连接,故肾与心相关。《八脉图并治症穴》中记载的“凡治后症,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痰热结胸:列缺、大陵、涌泉”“凡治后症,必先取列缺为主,次取各穴应之……胸膈痞结:涌泉、少商、膻中、内关”均为涌泉穴治疗心胸疾病的具体治法。
2.2.6 神志疾病《灵枢》中将井穴视为“根”,故可知其对脏腑经络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其位于四肢末端,是经脉起止穴,也是阴阳之气交会之处,所以井穴对于晕厥、休克、惊痫等急症具有开窍醒神等急救作用,对于神志疾病也有明显疗效。《针灸大成》中,有大量涌泉穴治疗神志病的记载,《席弘赋》云:“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杂病穴法歌》云:“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刺涌泉疾若挑”。《八脉图并治症穴》中记载涌泉穴可治疗醉头风与舌吐不收之阳强,《诸风门》载涌泉穴可治疗风痫,《治症总要》载涌泉穴可治疗发狂、五痫、风痫、猪痫等。对于神志疾病,《心邪癫狂门》云:“呆痴:神门、少商、涌泉、心俞”。
2.2.7 急性病涌泉穴能开窍醒神,是重要的急救穴之一。《缪刺论》论治尸厥:“刺足大趾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杂病穴法歌》云:“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
《百症赋》云:“厥寒厥热涌泉清”,故阳气虚微引起的神倦恶寒、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指甲青暗甚至昏倒,与邪热过盛、津液受伤所致的胸腹灼热、面赤、烦躁、尿赤、便秘、舌苔黄等均可用涌泉穴治疗。《回阳九针歌》中记载,当病证处于危笃状态,出现亡阴或亡阳证时,应该针刺9个穴,其中包含涌泉穴。
2.2.8 小儿疾病《针灸大成》中关于涌泉穴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均为贴敷、推拿等无创治疗方法,并集中在《保婴神术》中。《掐足诀》云:“涌泉穴:治吐泻,男左转揉之,止吐;右转揉之,止泻。女反之”。《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中,治疗内吊惊用中药制饼贴手足心;治疗老鸦惊吐乳则“掐手足心,或脚来手来,用散麻缠之”。《初生调护》中对于新生儿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者,“急令大人以温水漱了口,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处咂三五次,每次要漱口,以红赤为度,须臾自通”。《婴童杂症》中亦有记载,对于小儿潮热生疮、五心烦热者,可用吴茱萸和灯心草制饼,“贴在男左女右脚心里,裹住,退药后,推三关十下”。
2.2.9 杂病涌泉穴还可治疗多种杂病。《灵光赋》认为涌泉穴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穴位,道“男蛊女孕两病痊”。在《八脉图并治症穴》中涌泉穴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包括奔豚、乳痃疝气发时冲心痛、膀胱七疝、小便淋血不止伴阴器痛、五心烦热等病证。对于疼痛,《针灸大成》中有较多条文论述,如《肘后歌》曰:“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杂病》曰:“心痛:有风寒,气血虚,食积热。针太溪、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门、涌泉”。《十二经井穴图》曰:“人病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可刺足少阴肾井涌泉,足心中”。说明涌泉穴在治疗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这为临床针灸止痛提供了新的选穴思路。对于热证,涌泉穴可用于足底发热、五心烦热、产后五心烦热、伤寒大热不退,如《伤寒门》云:“身热:陷谷、吕细、三里、复溜、侠溪、公孙、太白、委中、涌泉”。肾主水,调节一身水液的代谢。当肾功能失常时,则可出现水液蒸腾气化失司,代谢失常,从而出现水肿、癃闭等症状。《肘后歌》云:“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亦有《汗门》道:“自汗:曲池、列缺、少商、昆仑、冲阳、然谷、大敦、涌泉”。肾经属水,涌泉穴又为井穴,气血最旺盛。涌,涌出;泉,泉水,比喻肾经的精气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故其治疗水液病亦佳。
3 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涌泉穴的定位、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在《针灸大成》中进行了详细介绍。涌泉穴的定位为第二趾尖到足跟后缘的前五分之二,即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其针刺深度多为三分,艾灸多为三壮,亦有推拿、吸咂、贴敷和针刺放血等治法。补泻遵从“虚者补之,实则泻之”“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及井穴补泻原则“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治疗时辰最好符合天时,以酉时为佳,具体时间应临证而定。涌泉穴为肾经井穴,亦为急救要穴及保健要穴,被广泛应用于肾系疾病、肝胆疾病、脾胃疾病、肺系疾病、心胸疾病、急性病、神志病、各种杂病,在小儿方面也有应用。临床治疗上,涌泉穴多与其他穴位配伍使用,也可单独使用,治疗范围广泛,效果显著。灵活掌握涌泉穴的主治范围和治疗手段,临证时具体分析并灵活运用,则能使其作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