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探析
2024-05-22赵朋波
【摘要】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中的重要单元,是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的主要渠道。在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对于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有教学实践、组织阵地、学生素养等方面的优势,但是也面临着来自学校内部、学生认知、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困境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共青团必须发挥自身优势,联动各方力量,推动实践育人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入,不断优化育人体系、强化育人机制、培育载体平台,优化实践育人体系构建路径,推动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是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级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使之产生协同作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高职院校共青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中的重要单元,是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的主要渠道,是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开展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对于指导当前高职院校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既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又具有实践价值。
一、优势凸显: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一)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教学与共青团实践育人同向同行
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具有高职院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主体,通过平台搭建、建章立制、共享资源,建立起了实践育人统一共同体。高职院校共青团可借助实践性教学资源,加强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再通过实践育人体系,响应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让共青团组织与多方力量协同作战,进一步验证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反哺于实践性教学。
(二)高职院校共团体具有一定的组织优势
高职院校共青团干部、工作人员均由青年教师、学生担任,他们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心于青年工作,积极向上,有着良好的服务意识,也能够深入青年之间引领思想价值观念、组织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发展。当前,我国各院校的共青团组织都较为完整,而且在院系、班级中都建立较为完善的基层团组织,甚至部分高校在学生组织中也成立了临时团支部,建立起完备的组织体系。
高职院校共青团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阵地,有技能竞赛、专业实训等专业阵地,艺术文化、体育运动等文化阵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实践阵地,还有青年團课、理论学习的思想引领阵地[3],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实践育人中,应充分统筹这些阵地,使之与实践育人相辅相成,强化优势资源,构建起全方位、立体的育人体系。
(三)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朝“工匠精神”发展的,这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应有之义,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一批能在一线担当作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重要特征在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重点在于技术[4],其学习过程始终贯穿着产教融合、技能实训、阶段实习,其学习侧重点在于实操、技术,也养成了细致入微、严谨认真、精技强能、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5]。这些特质对于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许多“实战”经验。
二、困境挑战: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一)学校内部对待实践育人的认知存在分化
高职院校对理念落实不到位。部分高职院校只关注于扩大招生规模而忽视人才培养质量;只关注于专业知识教学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没有深刻意识到实践育人的深远意义和重要性,仅仅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学生“自娱自乐”的事情,认为专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实践育人无此必要,并且广泛存在实践育人活动一定不能影响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活动必须无条件地在空间场地、时间安排、物力资源等方面为课堂教学让步的情况,甚至出现已做好安排部署的实践活动因课堂教学临时调整而取消的情况。
高职院校内部尚未形成完整的育人合力。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关部门和专职教师依旧抱有“育人是团委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的错误、老旧思想观念,主观上对于承担实践育人主体责任存在抵触情绪,由此从高职院校内部对实践育人工作产生消解稀释。
当前实践育人主体责任主要聚焦在共青团组织以及团干部、辅导员个人身上[6],辅导员、团干部二者之间身份高度重合,而实践育人时间较为集中,学生需求较大,因此经常面临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实践育人具有长期且缓效的特征,其过程周期长、育人成效滞后,因此在争取校内资源、场所、时间上常常要做出让步,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从而造成实践育人无固定场所、缺乏经费支持、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有偏差
学生对理念认知不理性。首先,从浅显层面,学生对于实践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不用上课、“相当于放假”的层面,对于实践给自身带来的影响没有深层次思考。同时,在深层面,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影响下,当代学生在思想上、个人选择上呈现出更加独立自主的趋势,而在道德品质、责任担当上存在下滑趋势,甚至传统价值观念也在大学生身上遭受到冲击。受成长环境、教育环境、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学生自身对于实践育人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目光不够长远,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程序性、规范性的教育内容存在抵触、反感情绪,在心理上造成对于实践育人活动参与不够积极,甚至渐渐形成“人在心不在”“过耳不入心”的情况,长期致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收效不佳。
目前,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正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物质利益和金钱诱惑发生方向性的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弱化了理想信念和道德标准。例如,在参加志愿服务存在“唯证书论”、金钱至上的观点,对于参加实践活动本身的意义、对自身的成长往往并不关注。
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侧重于长远性、根本性、非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从而构建起人的精神世界。这与功利主义思想相背而行,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可调停的。实践育人的过程周期是具有长期性的,面对功利主义思想的稀释,高职院校共青团既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又要找准定位和着力点,找回实践育人的初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社会对社会实践的认知有待提高
育人并不只是学校自身的任务,而是全社会共同的意识和责任。由于社会整体上对实践育人认知程度不高、协同意识不强、科学指导不够,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仍旧处于“孤掌难鸣”的状态,社会各界对于教书育人的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尚未有充分的认知。
实践活动往往需要社会组织、村镇、相关部门甚至整个社会的配合,而对于社会来说,大多数人理所应当地将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当作是学校的任务,认为与自身并无联系,这是缺乏全社会育人的自觉意识,其思想意识没有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而与时俱进。同时,在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活动时,社会整体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够,从而造成实践活动不能够达到预设的成效。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困境和挑战,正确认识实践育人面对的挑战,是发挥其效能、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时才能有的放矢。
三、优化路径: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共青团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既是高职院校的任务和使命,也是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创工作局面的必然选择。
(一)全员参与,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优化实践育人体系
共青团组织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广大青年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强的号召力。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完善,工作阵地丰富,覆盖面广,从学校团委到二级学院团委再到各班团支部,纵向层层推进,横向环环相扣。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协调校内各级单位部门甚至是学生组织、社团等,进一步优化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机制。一是在学校层面,学校党委要不断加强“党建带团建”,以共青团组织为主,积极整合校内各级各类资源,进一步完备资源配置,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挖掘个体成长需求,融会贯通“第一课堂”课堂学习、“第二课堂”校内外实践,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二是在二级学院层面,积极探索实践育人与专业发展协同发展模式,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与个人能力。同时,推动专任教师利用自身专业投入到实践育人工作中来,为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打造实践育人队伍新力量。三是在班级层面,针对不同专业特征,指导分层分类进行开展实践育人教育,抓好辅导员、班主任所肩负的党团及班级建设工作,同时,组织各团支部展开交流、定期总结,倾听青年学生对于实践育人的建议和意见,鼓励团支部通过加强团员青年思想引领、组织建设等内容展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创新创业等实践育人活动,启发学生主动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技能水平,练就过硬本领。
(二)全过程覆盖,发挥共青团的阵地优势,强化实践育人机制
通过完善全过程育人体系,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加强和改进实践育人体系机制。共青团组织阵地优势明显,不仅包括技术技能、社会实践、艺术体育、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阵地,还包括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和党政方针政策宣传的教育引领阵地,两个阵地之间相辅相成,高职院校共青团应利用好实践阵地和教育引领阵地,强化实践育人教育工作,构建成效明显、机制健全、青年喜爱的实践育人体系。一是建立学分导向,将实践贯穿到学生发展全过程。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以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纳入了学分管理体系,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培养的必修环节,但高职院校在学分管理上还存在覆盖面不广、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将实践育人纳入必修学分内,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菜单式实践项目,建立大数据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形成融通互认的学生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方面的学分设置,推动学生的深度参与校园管理、感知社会发展。二是贯通教育,将实践育人体系化、规模化。高校共青团应积极与校内部门、二级学院、专任教师建立起联系制度,推动构建课程实践、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综合实践等内容构成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其涵盖课程实训、教学实习、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国防教育与训练、技能竞赛、劳动教育、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内容,不仅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搭建起实践育人体系,使其规模化发展。
(三)全方位融入,发挥共青团的资源优势,培育实践育人载体
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资源丰富,与地方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都有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共青团要从这些社会资源发力,不断丰富实践形式,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培育实践育人载体,进一步提升实践活动对于青年的吸引力,统筹推进构建实践育人体系。一是链接社会,深化政、行、企、校协同的实践平台建设,推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立。深入推动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与社会各行各业紧密构建实践育人机制,全力打造校内协同、校地联动、校企合作的纵深实践体系。二是充分搭建载体平台,强化实践育人环境与氛围建设,加强资源统筹,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系统化育人载体、全员化育人保障。校内,协同二级学院、党团支部,校外,依托校友会、驻地政府、合作企业,建立实践供需对接机制,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之间的壁垒,组织开展“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以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支农支教、推动地区发展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服务,增强学生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质量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是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质量技能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是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与时俱进的育人手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育人路径的有机统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持之以恒学理论、积极主动做实践,实现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必将引领新时代青年坚定信念,扎根大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积极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 刘慧颖,崔现强,万思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2):59-62.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吕成祯.“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創新创业教育,2018,9(5):73-76.
[4] 陈楚瑞,廖金宝.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20,40(5):111-114.
[5] 邢菁,刘成斌.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三晋基层治理,2022(2):71-74.
[6] 胡吉芬,黄碧玉.“大思政课”背景下共青团作用发挥的契合逻辑、价值意蕴与建构理路[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4):39-43.
【基金项目:本文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SK22-24);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涉农高职院校耕读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SGH22Q177);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项目编号:JG23055)】
(作者简介:赵朋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