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媒体中的创新应用与效果分析
2024-05-22吴士号
吴士号
【摘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切入点,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总结了其技术属性并分析了国内外应用的实践情况,重点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中的应用策略,包括虚拟现实故事化叙事、虚拟现实沉浸式设计、虚拟现实场景化传播、推广VR广告盈利等模式,并总结了改变新闻产品形态、重构新闻叙事方式、增强交互体验等应用效果。旨在发挥虚拟现实技术优势,促进新闻媒体发展。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新闻媒体;创新应用;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09.018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新闻行业得到应用推广,该技术凭借其内在媒介属性、绝佳场景还原功能、新颖操作方式以及沉浸式体验效果,彻底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改善了受众体验,丰富了新闻报道形式,是新闻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媒体中的具体应用策略,通过运用该技术,有利于丰富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1.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概述
1.1 技术概念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为VR技术,于1989年提出,依托计算机创造与现实世界高度相似的虚拟现实场景,可以帮助参与者明确自身所处空间位置,根据发出动作提供多种感觉反馈,使得参与者深度沉浸到虚拟环境中。具体来讲,VR技术利用头盔、眼镜等外部设备,引导参与者进入计算机模拟的真实虚拟三维空间环境当中,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模拟交互感受,形成强烈沉浸感,参与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多项交互行为。
1.2 技术属性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具备技术属性和媒介属性,得益于媒介属性,具备新闻报道领域的技术应用条件。第一,技术属性。技术层面具备“3l”特性,分别为交互性、构想性以及沉浸性。交互性是引导参与者在虚拟场景内和场景对象展开交互行为,做出各项动作并获取接近现实世界的反馈体验。构想性是参与者在虚拟环境内展开多层次想象,把构思结果反馈系统后台,再将处理后的信息反馈给参与者,充分激发参与者创造性思维。沉浸性是将参与者精神完全沉浸到虚拟场景中,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真实体验[1]。第二,媒介属性。VR技术用于建立新闻现场和受众的信息连接,引导受众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真实体验新闻现场环境,近距离了解新闻事件发展过程,并提供多维度新闻视角,在宏大叙事空间内获取自身想看到的信息,有利于弥补传统媒介传播局限性。总之,VR技术以实现传统媒介不具备的传播功能作为应用定位,推动媒介形态变革,切实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信息需求。
1.3 应用实践
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是新闻报道体系的核心要素,国内外多家媒体机构都应用到虚拟现实技术来生产、传播新闻报道,利用技术独特优势,向受众提供全新新闻体验。例如,《纽约时报》是全世界首批涉足虚拟现实技术的媒体机构,2015年和谷歌公司联手打造NYT VR新闻客户端,搭配Cardboard眼罩设备,受众通过第一视角来全景、多维度观看新闻。央视网作为国内领军媒体机构,陆续设立诸多VR频道,如VR暖故事、VR抢突发、VR任意门,利用不同角度来报道新闻事件,受众滑动屏幕来获取新闻现场各处角落的场景。同时,基于VR技术拍摄记录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如《庆祝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
2. 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媒体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2.1 虚拟现实故事化叙事
新闻本质上属于一种对特定事件进行叙述、构建事件场景的产物,具备强烈的故事属性。VR技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可以应用VR技术来改变新闻叙事方式,设计多线性叙事结构与糅杂超文本叙事语言,这有利于增强新闻现场感受和提升新闻趣味性,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第一人称叙事。以提供受众自主观察视角作为技术应用思路,借助VR设备,引导受众进入虚拟事件场景,全方位感知新闻现场氛围,直观参与新闻故事叙述活动当中,并保持叙述者第一人称与记者经验层面的第一人称重合状态,拉近新闻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提高新闻作品可信度。第二,多线性叙事。以打破固有平衡状态作为叙事思路,引导新闻信息不断进行重组结合活动,形成动态平衡,受众根据自身需求来获取新闻信息。要求在叙事结构中保持信息紧凑状态,禁止无序堆砌视频画面和文本信息,而是按照新闻事件发生时间顺序,有序安排矛盾焦点与讲述事件重点,节奏性联系全部新闻信息,必须做到首尾呼应[2]。第三,超文本叙事。在文本中添加大量叙事元素,各项元素相互关联,围绕特定主体来叙述新闻事件,受众根据自身喜好,被新闻内任意线索吸引,自主选择阅读路径,后续在任意情境结束阅读和重新开始阅读,向受众提供近乎“無穷无尽”的信息空间体验,在变化故事空间内展现新闻内涵。同时,叙事语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文本、图片、视频、声音都成为叙事语言,并在叙事结构中穿插电影、戏剧等其他类型作品的叙事形式。
2.2 虚拟现实沉浸式设计
心理学把沉浸概念解读为主体保持沉迷、专注状态,传播学则把沉浸概念解读为着眼当前流行的人机交互关系,了解技术因素与营造所需环境,进而给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效果。为最大限度增强新闻传播效果,要求新闻工作者设计满足沉浸要求的虚拟现实场景,引导受众真正进入仿真环境中的新闻现场,通过第一人称视角体验新闻事件,具体采取视觉沉浸、听觉沉浸、触觉沉浸三项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视觉沉浸。以多维立体形式来传递空间画面信息,基于三维图形来构造虚拟世界,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全部信息,信息通过数据形式编码存储,利用模型结构还原虚拟画面。从新闻设计角度来看,推荐采取长镜头或是固定镜头方式,360°捕捉画面,以此来打破传统取景边框瓶颈,受众多角度自由变换新闻画面,无需采取旁白等指引手段,即可身临其境般感受新闻。第二,听觉沉浸。优先采取3D环绕声方式来提供听觉感受,把新闻场景内的全部数据集成为空间化声音,全方位处理声场,受众切换新闻场景与视角时,提供全景声回放服务,自然听到流畅声音信息,变化行为时同步变化画面信息,引导受众通过隐藏声效来自我挖掘新闻内容[3]。第三,触觉沉浸。虚拟新闻场景理论上应具备物理属性,如形状、纹理等,向受众提供物理属性反馈,进一步沉浸到新闻场景当中。然而,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增加触觉反馈不但会大幅提高新闻生产难度,也需要受众配备VR手套等额外设备,实施成本高昂,现阶段仅在少数新闻报道中尝试性增加触觉反馈。
2.3 虚拟现实场景化传播
目前,我国新闻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模式很难在新媒体环境中做到平稳过渡,问题根源在于新闻报道和受众缺少紧密联系,面临内容单调、受众流失、渠道失灵的不利局面。为解决此项问题,可以尝试把场景化传播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方向,以受众为中心,根据受众阅读习惯、兴趣喜好来打造服务个体受众的虚拟新闻场景,具体采取针对时间场景、利用地点场景、把握事件场景三项应用策略。
第一,针对时间场景。时间流逝是人类感知世界变化的主要方式,传统新闻受限于时长、版面因素,必须压缩叙事时间,但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可以保持叙事时间、新闻事件时间的同步状态,按照相同节奏展开事件过程,受众感受更多新闻事件细节[4]。例如,挑选日常重要时间节点,根据时间场景来选择新闻题材。虫洞VR公司联合国内12家主流媒體机构,于2016年建立了VR新闻实验室,在传统节日和国家重要日程报道相关主题的虚拟现实新闻,如在2017年元旦报道《祈福2017,郑州文庙鸣钟迎新年》,2017年中秋节报道《颐和园桂花绽放国庆中秋双节》。第二,利用地点场景。如何针对特定受众来变化新闻场景,是制作虚拟现实新闻时面临的重要难题,新闻工作者应采取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受众空间地理信息与其他信息,把分析结果和受众相互关联,在新闻场景中优先提供最具价值、受众最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也可选择把历史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倾斜资源开展前期基础工作,记录新闻现场全部信息,包括视频拍摄内容、声音细节,基于海量素材来构建仿真虚拟环境,再根据策划叙事结果来顺序展现信息内容。第三,把握事件场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大幅削弱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作用,受众将通过自身感受来感知新闻事件、解读新闻内涵,不再需要媒体机构转述,这有利于提高新闻可信性。例如,美国电影制片人克里斯·米尔克认为,虚拟现实可为受众提供真实在场感受,相比于文字描述方式,场景化传播更容易突显新闻重点,可利用技术优势弥补因时空距离而形成的新闻信息背景缺失问题。
2.4 推广VR广告盈利模式
相比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在VR新闻生产流程中,需要媒体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包括更新设备、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收集新闻信息,多数媒体机构都面临投入产出不合理的问题,缺少足够盈利空间,对VR技术的应用意愿不够强烈,使得VR新闻规模受限。对此,媒体机构可以尝试推广VR广告盈利模式,传统媒体广告仅能向受众展示外观、性能等基础信息,VR广告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产品细节,以及产品使用体验,受众获得真实体验效果,充分激发受众消费欲望。例如,《纽约时报》在MYT VR客户端上推送宝马mini汽车VR广告以及在播放VR新闻间期穿插少量微型VR广告,既可以取得理想的VR技术投资收益,也可以引导受众体验VR广告魅力。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媒体领域的应用效果
3.1 改变新闻产品形态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闻报道形式多元化发展,新闻不再受屏幕、版面等因素限制,而是把多项要素经过高效整合后,形成全新产品形态。一方面,360°全景报道新闻,受众所观看新闻画面与现场环境完全一致,彻底消除盲区死角,这也是当前主流的VR新闻形态。例如,在2015年“9.3大阅兵”仪式,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运用VR技术记录阅兵全过程,360°全景拍摄现场视频,受众通过移动鼠标、滑动屏幕来自由观看现场画面。另一方面,通过沉浸式报道来再现真实新闻场景,通过第一视角感受现场氛围、体验新闻事件,受众获取“亲临实地”般的真实参与感受。
3.2 重构新闻叙事方式
在传统新闻报道体系,受限于技术,主要采取线性叙事方式,利用新闻人物、采访对话、现场细节来还原新闻事件,仅能做到对新闻内容的简单陈述。随着VR技术的落地应用,技术层面具备交互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空间叙事优势,引导受众全新感知新闻,进一步缩短心理距离和引起情感共鸣。交互性叙事是基于VR技术来结合图像展示、语言表达以及文本叙述等多项要求,围绕受众来编织新闻故事情节,既可以真实感知新闻,还可以参与体验新闻场景,彻底打破了线性叙事逻辑思维。多线索叙事是在相同立体维度内整合大量故事线索与兼具多种媒介体验,新闻记者不再引导受众沿设计轨迹了解新闻事件,而是引导受众自主思考事件涵义、感知事件发展过程,受众将拥有更高层次的选择权利,每名受众对同篇VR新闻报道的实际感受存在明显差异[5]。
3.3 增强交互体验
根据新闻传播效果来看,相比于传统新闻报道,VR新闻的核心优势在于可提供现场感受与交互体验,推动媒体视频制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融合发展,通过构建虚拟场景来再现新闻场景,大幅增强受众对新闻场景的代入感,其中,新闻场景在场感通过营造虚拟现实场景来实现,虚拟场景与真实新闻场景的细节、内容、时间速度完全一致,且受众还将通过触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来真实感受到新闻场景[6]。交互性体验则通过即时动态捕捉、社群互动、影音识别等技术手段来实现,受众可借助头显设备或者智能移动设备,自由调整画面视角,在虚拟场景中和特定人物展开对话等交互活动。
3.4 构建受众全知视角
早期新闻报道的文本内容有限,仅能交代新闻背景、叙述新闻事件发展脉络,受众通过单一视角或少数视角来了解新闻信息,逐渐无法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受众需求。相比之下,VR新闻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受众全知视角,新闻信息规模基本不受技术、篇幅等因素的限制,向受众提供近乎“无穷”的新闻视角,根据自身需求来挑选叙事角度、全景感知新闻报道来龙去脉。
4. 结束语
为顺利推动新闻报道体系转型升级,利用新技术手段稳步提升新闻报道质量,为新闻行业发展赋能。媒体机构与新闻工作者必须把高效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现阶段工作的重点,打破固有思维定势,坚持走虚拟现实故事化叙事、虚拟现实沉浸式设计、虚拟现实场景化传播、推广VR广告盈利模式的正确路径,提高新闻报道的沉浸感和交互性,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视听体验。
参考文献:
[1]卜鹏.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8.
[2]阳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3]张晓彤.主流媒体VR新闻生产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0.
[4]尹琴璇.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媒体中的创新应用与效果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3(21):23-25.
[5]臧美晨.VR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应用中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视听,2018(07):181-182.
[6]杨博涵.VR+新闻: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多重影响及前景展望[J].中国传媒科技,2018(0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