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校遥感交叉学科人才建设举措

2024-05-22胡灵

华章 2024年4期
关键词:人才建设遥感交叉学科

[摘 要]遥感科学与技术是一门跨物理、地学、信息与空间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其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跨学科融合能力的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稀缺以及青年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了遥感科学与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提升和对内源性创新动力的形成。本论文以期通过改善用人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国际化合作,加强教材规划建设,营造良好的跨学科研究氛围等策略快速促进遥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人才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遥感;交叉学科;人才建设;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已步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发生了巨变,单一学科的研究与思维模式难以实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学科交叉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1]。突破原有学科间的界限束缚,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知识架构体系,这既是社会发展到当今阶段的外源性驱动,也是学科发展规律的内源性使然[2]。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遥感科学与技术成为新的一级学科,隶属交叉学科门类。这是遥感学科建设与发展质的突破。遥感科学与技术是空间科学、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电子、测绘和地理等多个学科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广泛应用到气象、海洋、资源、农业、林业、环保、水利、城市、交通、减灾以及国家安全等几十个领域,是一门具备坚实理论基础、众多学科交叉、技术体系完善、应用范围广泛的学科体系。

一流大学的打造需要一流学科作为基础,而一流人才的引进留用则是打造一流学科的前提条件[3]。人才建设是衡量大学综合水平的核心指标,遥感交叉学科要想发展好,则需要提高人才引进的质量,培养一批既掌握理论和技术又精通应用的综合性遥感高科技人才,是遥感交叉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遥感交叉学科人才建设的挑战

我国遥感专业人才的培养之前分散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及特设专业之下,缺乏系统性,培养质量与层次远不能满足遥感相关行业发展需要。着眼自主性、系统化、国际领先的遥感科技和教育水平,培养一批既掌握理论和技术又精通应用的综合性遥感高科技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的遥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建立了较完善的遥感学科组织体系,已有5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50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招收遥感方向的理学或工学研究生。遥感交叉学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挑战。

(一)交叉学科人才引进制度体系不完善

高校通过人才强校战略,把学校各项人才工作制度和政策转化为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具体举措,着力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尝试走出了一条吸引、集聚和培养的新路子,使高层次人才建设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的实践中,通常更注重学科背景、学术成果和人才称号。人才引进的过程看似规范全面,比如征求学术委员会意见、组织学术评估会议、同行专家组成评审等,但由于缺乏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结果容易导致真正的高层次人才不能引进。一些高校在人才引进的前期工作过程中热情很高,而引进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认识不到位,服务理念不够,部门间沟通协作不够,导致无法顺利兑现引进人才政策待遇,使得人才缺乏信任感和归属感,导致引进人才体验感差,容易流失。

人才引进时的政策主要内容集中在提高人才的待遇、给予丰厚的薪酬,对后期的配置也会有一定的说明,但由于对后期的发展有所忽视,未能帮助引进的人才尽快融入学校、融入学科、融入团队,导致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未能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合力,在教学、科研环境、实验室平台、生活保障等方面未能给予人才提供相应的保障。没有一个学术自由的环境,人才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外在受限因素太多,长此以往,便无法全身心进行科学研究,更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影响高校交叉学科整体的发展。

(二)交叉学科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遥感交叉学科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目标检测、信息提取和影像分类等技术密切相关,与多个学科的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构建一个具有多元化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跨领域的思维碰撞,而且能够加深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综合性创新。

然而,当前遥感交叉学科人才队伍结构存在若干不合理之处。在年龄分布方面,团队呈现出年龄失衡的问题,人才老化和梯队断层现象削弱了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在人才层次方面,我们面临着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不足的双重挑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决定学科的现在和未来。从人才类型看,存在基础型研究人才、应用基础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结构问题,缺少其中一个层次就会导致严重问题,缺乏原创性创新,或创新成果无法转化[4]。

采取强有力的举措,不断探索拓宽招才引才渠道及优化工作机制,以遥感交叉学科建设为基点,以凝练创新团队为中心,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优化学科布局,提升了学科发展后劲。鼓励青年人才“走出去、挑大梁”,释放青年人才创新活力。通过合理激励机制,培养青年人才和优秀团队,让青年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推进各学科持续高质量发展,造就一支与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相适应的遥感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

二、“双一流”高校遥感交叉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举措

(一)完善人事制度,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根据“遥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发展需要,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入研究团队,不断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以优化结构为目标,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引进定量遥感、遥感传感器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遥感应用方面的人才[5]。

在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方面,学校提出“人才强校”战略之后,成立人才引进工作委员会,加强学院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国际化优势和群体智慧,根据研究方向成立若干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让青年教师为学院人才引进工作贡献力量。学院制定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确定选才标准、岗位条件、招聘方向,对在人才引进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学院建立人才动态跟踪信息库,组建人才引进信息库,对海内外相关学科优秀青年学者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和动态跟踪。秉持求贤若渴的态度,对选准看好的人才“苗子”,學院安排专人通过主动约见、上门沟通、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等方式或渠道,与他们进行联系,了解其需求并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为优秀人才开启绿色通道。

在现有研究团队培养方面,创新青年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按照“遥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方向组建团队、实行分层培养、导师帮带制度,全面提升青年人才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在学术领军人才建设方面,通过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的锻炼,大力培养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形成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学科人才队伍,立足国内培养并造就国际一流人才。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各培养单位将海外引进的杰出留学人员和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相结合,形成完整、开放的学术梯队,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考核评价方面,探索采取同行专家国际评审、柔性周期代表性成果评价、科研团队个人与团队互评等多种评价机制。真正使学科带头人成为学术造诣深、开拓意识和协调组织能力强的学科核心力量,使中青年学术骨干成为素质优良、富有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科中坚力量。

(二)加强国际化合作

国际合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出大成果的重要手段。聚焦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领域,加大国际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力度,拓展学生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第一,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进程,引导培养单位积极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建立项目申报储备资源库,对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进行前期培育。第二,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交流。重点与德国慕尼黑工大、斯图加特大学、海德堡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围绕遥感对地观测等领域的全球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发起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联合建设实质运行的国际学术和科研平台,谋划国际对地观测与地理空间分析创新中心。第三,扩大国际学术交流范围,积极主办或参与主办、联办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国际交流水平,促进卫星数据应用及遥感科学数据的国际合作共享。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地球观测组织等学术组织活动,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第四,招收国际留学生,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建设国际一流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三)谋划交叉学科教材建设

教材工作隶属于人才培养工作,要加强教材工作规律研究,依据学科特点编写适宜学科教学需要的精品教材。瞄准遥感学科一流教材体系建设的目标,编写具有影响力的教材,主动谋划遥感交叉学科研究生教材建设增长点;成立遥感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加强遥感教材规划建设,陆续推出一系列遥感教材成果,助力一流遥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邀约大师领衔组织教材编写,统筹规划学科系列教材建设,通过成立遥感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对遥感系列教材规划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增强教材工作的系统性和体系化。依据遥感科学与技术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规划“高等学校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列教材”,注重加强教材编写质量审核把关,遵循教材“凡编必审”原则,制定严格的教材编审流程,确保教材编写出版符合思想政治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规范性等要求。形成统一组织规划、教师高度重视、师生共同参与的教材编写、审核、研讨的文化氛围,为保障遥感系列教材编写出版质量,提升遥感人才培养水平贡献力量。每年专门召开教材编审委员会工作会议,对教材编审与出版情况进行集中研讨,总结交流教材建设经验,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四)拓展科研环境平台

学科交叉往往潜藏着新的科研突破点,勇于开拓交叉领域,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和学校双一流平台建设项目支持,推进遥感传感器及卫星研制及装备化,构建遥感科学大型基础设施,包括科学数据基础设施、开放软件平台等,推动遥感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积极鼓励知识产权产出,凝练产出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申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优化拓展学院科研环境和研究平台,提供更好的实验室,加强大型仪器平台、公共实验平台建设,提升管理服务队伍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一流人才提供充足的生活条件、科研条件和优良服务,使一流人才能够潜心从事原创性、颠覆性研究。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充分的关心、尊重和爱护,努力为他们提供有方向、有干劲、有动力的科研环境,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实施青年人才提升帮扶计划,高层次人才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资深教授、高层次人才主讲青年导师训练营,分享成长经历、传授导学经验等,用心“传帮带”,助力青年教师适应环境、消除困惑、明确目标、提升能力。建立科研项目与人才项目申报专家指导组,组织谋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名师大咖为申报人指导相关材料的准备,帮助他们解决申报中的具体问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组建团队、搭好载体,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参与其中,挑大梁、当主角,英雄有用武之地。

结束语

本文以遥感交叉学科为例,重点讨论了建设“双一流”学科背景下高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明确指出和分析了当前存在的挑战和主要问题。尽管各大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都有了非常成熟和完善的机制,但是在如何服务人才、留住人才、管理人才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遥感交叉学科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体制优化上解决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人才服务的具体流程,从而更好地更细致入微地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由此,人才队伍可以与遥感交叉学科的原有团队更好更快地实现融合,共同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深化科研合作以及加强国际交流、营建科研环境氛围等措施,有效推动遥感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平文.学科交叉探索科技前沿[N].光明日报,2023-11-27(16).

[2]李侠.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N].学习时报,2021-01-27(6).

[3]沙晓燕,宋典.“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科研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化建议[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5):108-110+147.

[4]沈满洪.高校人才队伍有“红花”也要“绿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9):1.

[5]龚龑,张永军,秦昆,等.武汉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大类培养学习状态分析[J].测绘地理信息,2022,47(S1):4.

作者簡介:胡灵(1985— ),女,汉族,湖北松滋人,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六级职员,硕士。

研究方向:学科建设。

猜你喜欢

人才建设遥感交叉学科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基层群文队伍人才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煤炭企业人才建设问题探讨
基于最大似然法的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研究
基于GIS的东川地区植被指数季节变化研究
国防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展望
浅论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后的人才建设
中国“遥感”卫星今年首秀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