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维度
2024-05-22刘小琴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践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上新理念的实践主题,二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新空间。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唯物史观表明了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激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活力、阐释了社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位置、以唯物史观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何以可能,是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的新主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物史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1]。“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丰富,代表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华大地上发生理论的新变革和发展的新飞跃。“两个结合”的提出,对指导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际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有关于“中西文化”运用之争的社会背景,全盘西化派主张“西体西用”,保守派则强调“中体中用”,中立派提出“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观点。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争论反映出近代中国背景下中西文化相结合的矛盾冲突。但是,这三种观点由于其局限性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之问题。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西文化争议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继续寻求中西文化的贯通之路。俄国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既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又不能将其教条化。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富有民族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贯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推进“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同“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新路,创造性地发展理论和总结实践。在新形势新机遇下,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相结合。胡锦涛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從现实发展需要出发,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的优秀因素,从由“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飞跃,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深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导向。文化软实力成为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不遗余力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寻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依据
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满足于自身发展与需要才能推动自身和社会进步,这是一种必然性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就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社会发展中对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现实发展和历史发展的需要,同时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要发挥创造性力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发展,进行文艺创造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文化创作既要符合和反映人民的需求又要富有感受力,要为人民所接受和喜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是合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里人民史观的逻辑性的要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取得显著成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趋向多元化。这一趋势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下更加明显,同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趋向也更加明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转化为适用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有助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从困难中走出来加强公民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融合,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注入新鲜血液。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价值
(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新指引
文化软实力作为贯穿当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战略地位不容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生成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共产党人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和创立了一系列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造性提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新指引。既要立足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华民族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激励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还能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进一步凝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宝贵意识。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改造,适应时代需求和时代潮流,在当代社会文明建设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供不竭动力之源。
(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新思路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文明的摩擦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际间形势的不稳定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观念蕴含着解决当前各国摩擦竞争问题的思路,这些蕴含在优秀文化中的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引领下,实现新的发展并展现新的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在重要演讲中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理念,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运用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在21世纪依然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性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又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新释义,为人类文明事业做出了新贡献。中国共产党坚持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与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中华民族理想的社会文明形态,发展了人类文明建设新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提供了中国特色方案。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是实现了的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新飞跃,这一飞跃为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新内涵。二者的结合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原则,为继续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提供了新指引。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提供了前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创造了文化空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结合就是开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双向有机结合,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实践基础上被逐步提出并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被包含在具体实际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合,不仅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有效传承和发展方式,也是对其守正创新的有力实践。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01).
(作者简介:刘小琴,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