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研究

2024-05-22王霁彤王飞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建设

王霁彤 王飞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就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导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家领导人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为人民而服务,最终的成果也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创新发展与贴近实际相结合、服务群众与引领群众相贴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路径,最终建设好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关键词】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在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更是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1]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依靠人民

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文化,人民不仅是文化作品的表现主体,更是文化创作的动力来源。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一旦离开人民,文化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推进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文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作过程中,人民群众是种类繁多的文化作品的作者,人民是文化真正的主人。

(一)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主体

因为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所以理清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毛泽东主席曾指出:“艺术来源于生活,人民是文化创作的源头活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3]优秀的文艺作品只有扎根于人民,创作灵感来源于人民,表现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无愧于时代。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是能够深入群众的文化,是能够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的表现主体,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文化创新的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必须将文化作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实践结合,以人民群众为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来激发文化的活力。優秀的文化作品必须以人为核心,文化作品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只能变成无病呻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新时代的今天,社会中不断涌现出符合人民需求、展现人民生活的题材,是人民作为文化主体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深刻表达。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也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只有获得人民的支持才能真正的发展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创作的创作主体

“人民文艺由人民创造,人民是人民文艺的真正主人。”[4]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作品中的表现主体,更是文化成果的创造者,文化创作者来自于人民群众,世界上耀眼的文明成果皆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

自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内容丰富,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始终是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更是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作者。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积极落实知识分子的政策,恢复和激发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作的热情,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激发人民大众文化创造力的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造活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5],文化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能够创作出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者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走进人民群众,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创作才能不断创造出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顺应时代潮流的精品力作。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为了人民

文化建设要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影响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关键和命脉。坚持文化要服务于人民是贯穿于我国文化建设的理论遵循,保持文化与人民大众间的密切联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点,文化只有服务于人民才是真正的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文化深入生活服务于广大人民。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服务对象

文艺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也是党的基本理论的延伸,与党的全部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相一致。[6]文化建设要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两个根本方向。坚持文化要服务于人民是贯穿于我国文化建设的理论遵循,保持文化与人民大众间的密切联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点,文化只有服务于人民才是真正的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文化深入生活服务于广大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意见建议和法律法规,让标准、普惠、均等的文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目标。十年来,我国加快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在构建文化服务体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都会努力攻坚,对于我国的发展不平衡较大,东西中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别,着重关注乡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存在的教育差异以及人们之间的知识鸿沟,努力把文化服务的任务做到合理分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更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的根本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文化服务于民这一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

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主要是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要。随着2020年全中国人口全面脱贫,人民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层次更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们会提出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当生理需求被满足后,人就会提出更高一级别的需求,需求划分的基本层次为:安全需求、归属和爱需求、尊严需求,最终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意识到人民对于成家立业、文化归属和价值认同的需要,在西方意识形态不断妄图侵蚀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今天,合理利用能够被人民广泛接受的新媒体宣传优秀文化,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优秀的文化,满足人民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巩固意识形态,促进满足人民最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让人民群众拥有可以在其中自由徜徉的丰富而美好的精神家园。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想使市场繁荣起来,必须深入分析人民对于文化的要求,产出更多人民喜爱的文化产品,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进步的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兼顾人民需求与市场利益。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素材源泉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成果最广泛的素材。文化建设是不能离开鲜活生动的人民主体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结出优秀的文化果实,没有将广大人民现实的生活作为源泉,也就不可能真正推动文化的发展,没有将人民作为素材的文化也就失去了进步的根本动力,无法满足文化产品多样化、文化市场大繁荣的需要。文化产品最充足的、最鲜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只有人民群众,文化取材于民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民生活蕴含着文化创造的丰富素材,只有深入人民生活,才能结合人民的情感、思想和意志创造出脍炙人口的文化作品,并在人民群众中起到价值引导、思想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是文化创新的资源的宝库,是文化产品创造的根本动力。文化产品要始终以人民为核心,以人民为师,将人民作为表现主体,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展现人民生活为己任,才能让文化市场发展繁荣。文化产品被市场认可的唯一途径就是贴近现实、靠近生活、走近群众。只有贴近现实,文化产品才能反映出真实的东西;只有靠近生活,文化产品才能有丰富的内涵;只有走近群众,文化产品才能迸发出震撼人心和感动人心的力量。文化产品只有贴近现实、靠近生活和走近群众,才能吸取营养、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评价主体

社会主义文化产品是以人民为源泉、被人民所创作、为人民所共享的文化果实,因此,能够对社会主义文化产品进行评价和批判的也只有人民,其他任何组织、机构、甚至是国家都不能拥有这项权力。由人民所创造的文化产品必将由人民来进行评判,那些在世上传承了千百年的優秀文化作品无一不是在人民群众劳动的成果、智慧的结晶,而那些被人民群众所否定、所排斥、所批判的文化作品又全部都湮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只有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心愿、心情、心声的文化作品才能引起人民共鸣共情,才能传得开、留得下。[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市场发展导向,就是要求人民群众或用人民的观点来评价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尊重广大群众的意见,主动把人民的建议作为改进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的重点参考。文化产品要做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可、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才会成为不论何时都能闪耀光辉的优秀作品,反之,被人民群众所讨厌、所排斥、被人民群众所唾弃的文化产品即便能够光彩一时,却也终将会在历史中湮没无闻。重视人民的观点、大众的评价、群众的反馈,是一个或一类文化产品能够久立不败之地的关键制胜法宝。

四、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建设的路径

新时代我国推进文化建设工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根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建国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总结。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处于党的领导和管理之下,必须在文化创作过程中始终接受党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引。党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全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充满活力的生命线,使党永远与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只有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满足人民对优秀文化的追求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需要。

人民的生活及实践是文化产品的素材来源,文化产品的内容如果脱离开了人民大众,就失去了意义和生命力,无法繁荣文化市场,变成产品作者的自娱自乐。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使所创造的文化产品符合现实意义或满足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才能成为优秀的产品。文化工作者只有自觉深入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想民所想,忧民所忧,与民共享,深入群众之中、以民为师,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鲜活而生动的文化作品。创作者创作贴近现实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的文化作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导向的要求。

在任何时候,社会主义文化建都要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创作动力,以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为创作基础。文化创作应该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表现人民,最终服务于人民,抒发人民感情,展现人民生活。倡导文化产品创作在不乏创新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实际、靠近生活、走近群众,拒绝闭门造车,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服务人民的活动,形成文化产品创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动人场景。

优秀的文化产品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实现社会效益,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考验文化产品的两重标准,一个文化产品能否成为精品就要看其有没有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不能因为逐利而放弃应承担起的社会责任。文化产品不仅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民智。文化工作者作为人民智慧的启迪者、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应当做到把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责任。当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明辨第一位问题,坚决把维护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才能符合人民需求,顺应时代进步。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15-18.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解放日报,2015-10-15(0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861.

[4]景小勇.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深刻内涵与实现途径[J].艺术百家,2015,31(05):1-13.

[5]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N].人民日报,2021-01-13(005).

[6]路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当代意义[J].中国文艺评论,2020(10):11-15.

[7]徐国亮.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J].红旗文稿,2021(24):35-37.

(作者简介:王霁彤,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飞,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陕甘宁边区经济社会史)

猜你喜欢

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建设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