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享受文字魅力探究语文秘妙

2024-05-22陈爱萍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49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字课文

陈爱萍

语文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文字,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符号,有机组成了语言这个表情达意的工具,幻化成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情,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经历。如果我们单纯把它理解为符号零件,那它就是零散、呆板、无味的。文字不仅仅要掌握它的音、形、义,重要的是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下它的意义和用途。为此,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最大任务,语文教学必须紧扣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核心“语文能力”来进行。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其教学目的和情感价值,我们要时常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每节课后找出亟待提高的方面,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手段,践行语文教学的宗旨——要引导学生掌握双基,打好语言文字运用的功底。

如何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呢?我们要落实在每节课上,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得言、得法、得德”,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浅淡一下看法。

“得言”就是从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和精彩片段入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语言的精准与奥妙,感受语言的韵味与魅力,了解文本的内涵与精髓,领悟作者的情感与智慧。如教学《唯一的听众》,我从题目入手,紧紧抓住“唯一”一词和学生探讨交流:“唯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听众只有一个?此人是谁?对“我”有怎样的影响?如此追问下去,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通过读课文,得其意,明白了这个人是一位为了能让“我”安心练琴,谎称自己是个聋子的某音乐学院的教授。在追问中,谜底揭开,学生豁然开朗,肃然起敬,不禁感慨:这是多么善意的谎言,多么绝妙的教法,多么深沉的鼓励。老人那慈祥的面容、平静的眼神、有节奏的节拍,此刻都化成了“我”练琴的动力。通过对“唯一”一词的探究,学生明白了这样的精神难能可贵,所以文中用了“唯一”一词,通过这样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透彻了,实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策略。

再如《山中访友》中写老桥的“站”写出桥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古诗《牧童》的“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的“弄”,用得生动传神,贴切地表现出一个小孩子边走边玩边吹笛的活泼顽皮情景,笛声在晚风中忽远忽近、时有时无的画面跃然纸上,极具画面感和代入感。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咀嚼、品析,学生便不知不觉和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交流对话,得意、得言、得德,产生了一字多得的效果,自然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文字中浸润,在语言中熏陶,享受着语文課的奥妙。

“得法”是帮助学生运用文中写法进行自我创作的过程。移花接木、学以致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落花生》一文中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找准人与物的相似点进行切入,由物及人进行过渡,花生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是有内在的可贵之处,做人难道不也这样吗?我在教读的过程中将读写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悟中练。课后我布置了《石头赞》《松树吟》等小练笔,让学生试着写,我也琢磨着写,师生同台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创作的能力,“得法”的目标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实现。

再说说对“得德”的体会,语文较其他科目,具有更为丰富的德育渗透价值。通过课堂上的活动与文字穿插,向学生输送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德育渗透呢?其实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不经意地这样做了,只是方式方法和程度不同而已,本人觉得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较好。1.抓主要事件。2.抓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我在教读《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紧紧抓住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时的语言、动作,对过往点滴的回忆,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产生共鸣,在字斟句酌上下功夫,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伟大情谊。让他们随着一节节咬文嚼字的语文课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心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得德”的功效显而易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莫过于实干,让我们本着“语言文字”的特点,力求教出语文的真谛,语文的精彩,语文的滋味吧!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文字课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文字的前世今生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热爱与坚持
背课文的小偷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背课文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