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淋巴瘤的病理报告
2024-05-22石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石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生于淋巴结或结外部位,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后者较为常见。病理诊断是确定恶性淋巴瘤类型的关键步骤。同时,一份明确的病理报告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病理报告中的淋巴瘤类型
第五版WHO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中列举的淋巴瘤类型有60 余种,这些淋巴瘤类型名称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如下内容:
1.细胞起源 大多数淋巴瘤名称直接体现了细胞起源,如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等。
2.生长方式 部分淋巴瘤类型名称直接体现了显微镜下主要组织学特征,比如:慢性炎症相关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单形性侵上皮性肠T 细胞淋巴瘤、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等。
3.特异发生部位 一些淋巴瘤有部位特异性,如血管内大B 细胞淋巴瘤、纵隔灰区淋巴瘤、肝脾T细胞淋巴瘤、原发免疫豁免部位大B 细胞淋巴瘤等。
4.生物学行为 一些淋巴瘤名称已经在提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了,如胃肠道惰性NK 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原发皮肤CD8 阳性侵上皮性细胞毒T 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 细胞白血病等。
5.病因 淋巴瘤发病机制复杂,但某些淋巴瘤类型有独特的病因,如KSHV/HHV8 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 阳性皮肤黏膜溃疡、免疫出生错误相关淋巴瘤等,这些淋巴瘤直接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治疗方向。
6.涉及分子改变 随着研究进展,淋巴瘤发生涉及的分子机制逐渐被证实,有些淋巴瘤名称中直接体现了主要的分子机制,如伴IRF4 重排大B 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 细胞淋巴瘤伴MYC 和Bcl-2 重排、高级别B 细胞淋巴瘤伴11q 异常等。
病理报告中的免疫组化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是病理诊断中最常用的技术,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判断细胞起源、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
1.细胞起源 淋巴细胞主要分为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前者的主要免疫标记有CD20、CD19、CD79a、PAX-5 等,后者的免疫标记主要有CD3、CD4、CD8、CD2 等。
2.靶向治疗 随着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靶向药物被研发出来,如利妥昔单抗、维布妥昔单抗及克唑替尼等,这些靶向药物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3.预后评估 最常应用提示预后的指标是增殖指数Ki-67,多数情况下Ki-67 越高,预后越差;还有一些免疫标记也可以提示预后,如BCL-2 和C-MYC。
病理报告中的分子检测结果
病理医生根据一系列免疫表型及组织形态的综合分析,尽可能作出明确淋巴瘤类型的病理诊断。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能会借助分子检测,如PCR 方法检测TCR 重排,FISH 方法检测基因断裂及融合,结合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解读。
综上所述,病理医生依据流行病学、组织学、免疫表型及相关分子检测结果等综合分析,进而作出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份详细而明确的病理报告可以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淋巴瘤类型的详细信息,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估,并为研究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