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七药”
2024-05-21沈梦玥
沈梦玥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七药”是指分布于秦巴山区等我国大部山地,名称以“七”字结尾,多与风湿病、五劳七伤治疗有关的一类区域性民间草药[1-2]。按土家族医学,“七药”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除风祛湿等功能的一类药物的总称,可用于消炎,治疗内风湿、创伤等,有效成分主要为苷类和生物碱,还有有机酸、醇类、鞣质、烯萜类等[3-4]。“七药”在三峡地区的神农架、巴东、巫山、巫溪、奉节、建始、利川、恩施、黔江、酉阳、秀山等地民间广为流传和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5-8]。三峡地区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七药”的谚语,如“打得两腿跛,离不开红三七”,是指红三七具有很好的舒筋接骨、凉血止血、止痛功效;“家有铜锣七,不怕病来缠”,是指铜锣七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功效。三峡地区“七药”较多,但研究开展较少,很多草医、药农这方面的知识和专长只限于口传心授,缺乏文字记载。本研究旨在探究三峡地区“七药”的基本情况,为三峡地区“七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七药”的涵义
“七”乃巧数,天有七星,人有七情,音有七阶,色有七彩。故草医、药农多把珍稀名贵之药草称之为“七”,如血三七、麻布七、螃蟹七、算盘七等[7-8]。在三峡地区民间,“七”形容拐杖,“七药”是指这些药物治疗跌打损伤功效强,吃了这些药可以把拐杖丢掉。
2 三峡地区“七药”主要品种
三峡地区“七药”主要品种有白三七、百合七、包袱七、苞谷七、杯子七、鞭杆七、冰盘七、菜子七、穿山七、葱头七、豆叶七、对叶七、防风七、飞蛾七、肺痨七、凤尾七、蛤蟆七、海龙七、黑风七、红毛七、红三七、猴子七、厚朴七、虎掌七、黄金七、黄精七、鸡骨七、鸡心七、鸡血七、鸡爪七、剪刀七、接骨七、金毛七、韭母七、菊三七、蕨鸡七、扣子七、辣椒七、癞肚七、冷水七、龙头七、萝卜七、麻布七、马棒七、麦吊七、毛菜子七、牛角七、蜂王七、螃蟹七、泡桐七、葫芦七、破血七、荞麦七、扫帚七、蛇谷七、石蚕七、水田七、算盘七、铁丝七、铜骨七、铜锣七、土黄七、乌龟七、乌金七、蜈蚣七、小菜子七、小叶扣子七、蝎子七、血三七、鸭脚七、岩三七、岩羊角七、羊角七、鸳鸯七、云雾七、芝麻七、朱砂七、猪毛七、竹节七、竹叶七等80余种[5-6]。
3 三峡地区“七药”命名方式、植物来源及功效
三峡地区“七药”主要根据“七药”原植物的整体或某部分的形状命名,部分“七药”根据功效主治和生长习性命名。“七药”以蓼科、五加科、菊科、百合科和景天科分布较多,药用部位多为全草、根、根茎,少数为块根、块茎、藤茎和假球茎[5-12]。“七药”主要有活血祛瘀、止血、止痛、行气理气、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平喘止咳、利湿利尿、通淋、滋补、调经、消肿、杀虫等功效[13-14]。详见表1、表2、表3。
表1 根据原植物的整体或某部分的形状命名的三峡地区“七药”、植物来源及功效
表2 根据功效主治命名的三峡地区“七药”、植物来源及功效
表3 根据生长习性命名的三峡地区“七药”、植物来源及功效
4 讨论
“七药”作为一种民间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分布广,种类多。因植物体外形较为接近,或入药部位形态相似,或功效类同,常混称一名,同名异物现象较为普遍,需进一步加大基源研究力度。
各地“七药”的自然分布环境、名称、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方面趋同,多具有活血止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等功效,在治疗跌打损伤、蛇虫叮咬、风湿性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尽管近年来地方或民间特色医药产业的兴起已见端倪,但“七药”多处于民间散用状态,总体上产业化、商品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
“七药”多生长在山区林冠下腐殖质土中,存量资源少,绝大多数不是商品中药材,传统用药经验只流传于民间。应建立“七药”保护与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山区自然条件优势,扩大“七药”数量,实行开发性保护,加强栽培研究,提高“七药”产量和质量。同时应加大“七药”开发利用力度,进行新药和药酒、保健品、化妆品等开发,从而使三峡地区的“七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