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晋剧艺术的革命者——裴世昌
2024-05-21范春英
范春英
裴世昌(1915—1946),山西平遥人,1931年进入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被阎锡山当局逮捕关在太原陆军监狱。1937年春,被营救出狱。5月即赴陕北参加红军。后任八路军政治部秘书,1940年回到延安,1942年初调入《八路军军政杂志》任编辑。同年秋末调晋绥七月剧社任社长。1944年到1945年春,在晋绥分局党校学习,结业后被派往晋中平川开辟新区工作,任晋绥清太徐武工队政委。1946年被阎军俘虏,在敌人酷刑拷打下坚贞不屈,惨遭杀害,英勇就义。
国难当头 投笔从戎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民族灾难唤起空前的民族觉醒。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后,受抗日救亡强烈氛围的感染,裴世昌在平遥中学(今平遥一中)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后到太原考入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读书,成为该校学运的负责人。1936年2月,因组织学生搞抗日救亡运动被逮捕,关入陆军监狱(今太原市小东门面粉二厂院内)。在狱中,他与1936年转押至这里的王若飞相识,王若飞在狱中组织狱友顽强抗争,迅速成立党小组,组织写作学习,还领导绝食斗争,要求改善伙食、保障权益等。在王若飞的教导影响下,裴世昌更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决心。
西安事变后,按照周恩来要求释放政治犯的主张,1937年春,裴世昌被营救出狱。面对烽烟四起、满目疮痍的国土,“心中自不平”的他毅然赴陕北参加红军。有志报国的大好青年,从此铺展开人生的新画卷。1938年8月,他任八路军总部民运部第一科科长,后任八路军政治部秘书,曾协助邓小平、傅钟工作。
書生意气 激昂文字
“他衣冠规整,慈眉善目,谈吐文雅,既有军人风度,又透着知识分子的不俗气质”。当年与他相交的战友这样描述他。从他的一张遗照看,他身着缴获的日军大衣侧身而立,文气中透着自信,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脸上挂着微笑,这一切使他由内而外散发出英姿勃勃的风采。
1940年冬,傅钟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裴世昌也随之回到延安。1942年初调任《八路军军政杂志》编辑。该杂志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于1939年1月在延安创办的第一份刊物,它不仅是我军有史以来第一份全面反映和研究军事、政治工作的大型机关刊物,也是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对外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主办的唯一一份军事刊物,编辑委员会由毛泽东、王稼祥、萧劲光、郭化若、萧向荣5人组成。萧向荣任主编。该杂志撰稿人主要为直接参加战斗的指战员和八路军政治部向各部队派出的前线记者,以及一些特约著名作家。读者主要是营级以上干部。
能在这样的刊物担负编辑工作,体现了裴世昌不仅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新闻素质等也同样过硬。其间,他先后在该杂志发表《民运工作概谈》《晋东南子弟兵的创立及其经验》等文章,在部队中影响很大。《晋东南子弟兵的创立及其经验》一文开篇指出,晋东南子弟兵与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是不同的,前者的基干武装是由各县人民组成的,惯用“某某县子弟兵团”,而后者是晋察冀的正规军和游击队,他们都被称为“边区人民的子弟兵”。将晋察冀边区打造“太行山上的铁的子弟兵”的经验做法,传导推介到晋东南等周边抗日根据地,推动了子弟兵的建设工作。
结缘剧团 心向往之
七月剧团成立于1939年7月,起初仅有30余人,1940年4月,民革剧社、塞北宣传队及决死四纵队前线剧社晋剧队先后并入,七月剧团随之成为一支集歌舞、晋剧、话剧、活报剧和曲艺等品类齐全的大型文艺团体。1940年冬,来到延安后,全体成员分别进入延安鲁艺、部艺(部队艺术学校)和中央党校学习深造,经过一年多学习,准备于1942年早春返回前线。此前,剧团决定在延安的边区参议礼堂举行多场告别演出。
学生时期就热爱晋剧艺术的裴世昌经常来剧团驻地攀乡亲、交朋友、谈论戏曲艺术,甚而加入到演出行列之中。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已经成了七月剧团的“编外”成员。
七月剧团返回晋绥边区的日子近了,裴世昌主动申请加入剧团到前方慰问演出。剧团负责人叶石(时任团长)、郭沐林欣喜万分,对他这样一位有理论知识、又有晋剧专长并愿投身其中的人才,自然是求之不得!正在延安的晋西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稼夫听说后主动出面为裴世昌交涉调动,可是因为当时无人接替其工作,调动请求未获得批准。裴世昌只好依依不舍地与七月剧团告别。
苦心孤诣 献身晋剧
1942年5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在晋西北成立。分局宣传部决定将七月剧团改名为“七月剧社”。叶石调任他职。初冬,裴世昌被调来担任剧社社长,并由他的爱人袁光任指导员,郭沐林任副社长,孔庆华为剧务科科长。董新良、路中奎、蔡萍、蔚怀春、薛蕴华、李金香、李承箴等人调来七月剧社。剧社改名大会上,张稼夫来到剧社驻地李家湾祝贺并讲话,提出以后的工作方针和任务,为剧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剧社组成3支分队:一队演出山西梆子,主演传统历史剧和新编历史剧;二队演出秧歌、眉户、道情、民歌、曲艺以及现代题材的歌剧、说唱等,注重继承与创编工作;三队集中从事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创作。3支分队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使晋绥边区文艺工作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山西地方戏曲种类很多,有四五十种,如梆子、眉户、秧歌、道情等。通常说的山西梆子是指中路梆子(即晋剧),流传最广最受群众喜爱。其唱腔和曲牌较丰富,音乐优美动听。七月剧社根据边区的地理特点,选定山西梆子为主要演出形式,排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兼演眉户剧、秧歌剧及优秀传统剧目。
为让七月剧社在冬季能好好训练排戏,晋绥分局指示剧社西渡黄河到陕北李家窳冬训。正是农闲时节,平日缺乏文化娱乐活动的村民听说七月剧社来了,都跑来看排戏、听练唱,小小的李家窳热闹非凡!院子里、窑洞外、打谷场上凡是有剧社同志活动的地方,都围着淳朴忠厚的庄稼人。一个冬天,七月剧社就排出《打金枝》《下河东》 《二度梅》《失空斩》《金水桥》《斩单通》等剧目,另外还有由王修执笔改编的历史剧《陆文龙》。裴世昌主演了《下河东》中的赵匡胤、《陆文龙》中的王佐、《失空斩》中的诸葛亮等主要角色。通过排戏他还培养了一批参演晋剧的新演员,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
剧社演职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抓剧目建设的同时,文化学习也被裴世昌提上日程,为大家安排了语文、数学、历史、古文诗词选读、写大字等课程。条件差、缺教材,他就自己动手编,《古文、诗词选》就是经他选编后由《抗战日报》社铅印的。参训人员平时要交作业、参加定期考试,还组织起“读书小组”,通过写壁报、编小戏等形式开展竞赛活动,成为这个小村庄里的又一道风景。
1943年春暖花开之时,悲世昌率领七月剧社活跃在黄河两岸部队、机关、学校、医院以及庙会、骡马大会上,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出山西梆子剧目,很受欢迎。
裴世昌极为重视晋剧的研究整理工作。音乐是戏剧艺术的灵魂,各种流派的区别主要在于唱腔的差异。他常和艺人们在一块琢磨各种唱段,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乱弹”,还将这些心得记录下来。曾与他在七月剧社共事过的作曲家常苏民在回忆文章《〈山西梆子音乐概述〉在“七月剧社”的成书》中写道:“在相互合作中,他们都能以无私的精神,把他们毕生心血所得来的诸多唱腔品种,和文武场面上的有关音乐蕴藏珍品,而且是习惯上不肯轻易传授的东西,都能和盘托出的贡献了出来,诸如须生裴世昌、花脸黑头马全则……今回忆起来,他们对山西梆子音乐,尤其在戏曲音乐上的首创成书上,功绩是不能予以泯灭的。这可说是在记录整理成书上的主要资源和坚实可靠的客观依据条件吧。”
1943年冬,裴世昌离开七月剧社。次年初他进入晋绥分局党校学习,之后被调到晋中平川游击区工作。但他始终没有丢下山西梆子,仍与当地父老乡亲在“自乐班”喊嗓子,成为他紧张艰苦生活的乐趣。偶遇戏班子唱台口戏,他也会搭把手,与他们同台演出。1946年,他正与剧团在榆次东阳镇演出时,遭阎锡山部队包围,被捕入狱。在敌人的各种酷刑面前,他坚贞不屈,惨遭杀害。
裴世昌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忠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他热爱晋剧艺术的一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