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浓或淡总相宜
2024-05-21曹明雅丽刘蕊杨玉慧子陈恩迪文莽莽应佳铃
曹明雅丽 刘蕊 杨玉慧子 陈恩迪 文莽莽 应佳铃
在不同的方面,我分别显示出“淡”和“浓”的属性。在交友层面,我有十几年的“浓”友情一直在身边,陪伴彼此生命中每一个“浓烈”时刻;同时也更多地接受萍水相逢或一期一会的“轻社交”,阶段性的“学习搭子”“运动搭子”和我一起共享了许多快乐时光。
在做事方面,我逐渐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保持钝感力,做个不容易“破防”的“淡人”;但对于自己喜欢且对未来发展很重要的事,我一直保持“浓”的劲头,我可以为此熬夜,或者一整段时间都在思考。
曹明雅丽(南京大学)
我一点也没有所谓“淡淡综合征”。我是那种容易处于鸡血状态的人,我觉得“淡人”那种云淡风轻的感觉,可能会少些内耗,当然,也会少了些激情。
杨玉慧子(北京外国语大学)
我可能有“淡淡综合征”,比如什么事情搞砸了,以前可能会大开大合地崩溃,现在会觉得:“搞砸了呀,没事儿。”
文莽莽(北京外国语大学)
“淡人”“浓人”,各位同学认为自己是“浓”还是“淡”?该浓?该淡?不如“浓淡相宜”。
我国古代有个思想,做人要外儒内法济之以道,我理解的就是对他人宽容,对自己严格,遇到过不去的坎儿了就放下。有人爱表现自己,有人就爱默默努力。
比如像我就很愿意参加比赛,想去证明自己,这是“浓”的表现;但结果可能是努力了却没成果,那我可能也会用平常心“淡淡”地看待。
刘蕊(首都师范大学)
“淡”不等于冷漠或麻木,一部分是性格使然,另一部分是“浓不起来”导致的“淡”。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地考公、考研、考编,付出了全部努力,也没有出现在最终的录取名单上,这时候,人们有时就表现得“淡淡的”。又比如每次放假回家,亲戚们都会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情感状况过度关注,这时候,年轻人在亲缘关系中可能就表现得“淡淡的”。
“由浓变淡”实际上是舔舐伤口、自我疗愈的过程,“淡”只是表现、外壳,那让人“浓而不得”的东西才是原因、内核。“变淡”是一种自我防护,乃至一场自救。
陈恩迪(山东大学)
“你們听说A部门的小王和小张在一起了吗?”
“啊?不会吧”
初入职场,在和同事的饭局上,八卦总是大家谈资的一部分,许多人会在这种八卦中寻找片刻的刺激,也有不少人会通过讨论八卦找到看法一致的伙伴,甚至从普通同事变成聊天搭子。
可我对此却提不起一点兴趣。去参加一场“八卦局”对于我而言何尝不算另一种形式的加班?
但这样也会有一些烦恼,或许是因为太少参加这种职场饭局,不在场的人总是更容易被当成八卦的中心。曾有一段时间,我偶尔会听到些跟自己有关的传言。
好在一下班就下线的情况很好地隔开了我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这种职场烦恼并没有对我造成持续性影响。只要听不到那些传言,只要下班卡一打,我就会奔赴自己的热爱,比如打篮球,健身游泳,定期在周边进行个短途游,在运动和“说走就走”中感受生活。
或许我在职场上患了“淡淡综合征”,但这是为了把精力集中在该浓的地方,留着精力去享受生活。
应佳铃(温州医科大学)
责任编辑:贾倩颖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