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周刊》之声
2024-05-21温欣
温欣,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工人周刊》创办于1921年7月,是中国无产阶级逐步走向历史舞台中央、发出属于自己声音的一个重要代表。
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促使《工人周刊》诞生并产生显著影响的根本原因。彼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已形成多年,封建地主经济还未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轻、重工业已经逐步形成,也相应产生了无产阶级群体。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群体在受到深重压迫的同时,积蓄起蓬勃的革命力量。
思想环境的变化是促使《工人周刊》创办的深层原因。彼时,国内已有先进知识分子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宣传,加之中共一大召开,为更好组织工人阶级和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正式成立,其中负责《工人周刊》的“北方分部”设在北京。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渠道,发动广大无产阶级群体加入革命斗争之中。
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是促使《工人周刊》创办、无产阶级走向历史舞台中央的直接原因。一战后,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巴黎和会的中国,受到极为严重的主权侵犯,北洋政府的软弱点燃了中国人民胸中的怒火和磅礴的爱国热情。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积极宣传“十月革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使五四运动的爆发成为必然。
《工人周刊》始终鲜明地亮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刊发的内容从工人现状到运动开展,再到以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进行教育等,显现出对革命的态度,也收获了广大无产阶级的信任。《工人周刊》积极介绍日本、英国等多国的无产阶级运动形势,表明中国无产阶级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增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信心。该刊通过“工人之声”“工人常识”“工人谈话”等栏目,有效拉近报刊与工人群众之间的距离。该刊重视文艺领域,刊发贴近生活、真实又富有故事性的文章,显著提高了工人群众的阅读兴趣。该刊因时因势,在革命低潮期刊发“劳动文艺”等内容,引导无产阶级群体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实现进一步动员的目的,在革命高潮期鲜明提出“无产阶级的文艺”,促进革命运动。
《工人周刊》传递的主要思想从始至终一脉相承,关注工人状况、宣传马克思主义,并通过适时的宣传鼓动促进革命事业发展。“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优秀骨干成员深入参与撰稿、编辑和出版发行工作,确保《工人周刊》对党的正确主张的始终坚持,并发展成为影响力广泛的党的红色报刊。通过《工人周刊》的传播,无产阶级群体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形成了生动认识,使得工人运动的火种广泛地播种在中华大地上,显著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工人周刊》在内容安排上也积极顺应国内革命形势要求,刊发与时俱进的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向工人宣传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知识和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极为重要的工作——成立工会。北伐战争时期,革命浪潮高涨,宣传重点则及时转向对广大无产阶级发出鲜明号召和及时报道战争具体状况。中国北方各地工人运动的消息,依托《工人周刊》,凭借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走向更大范围,为更多的无产阶级群体所了解,客观上实现了对工人运动的推进。
《工人周刊》牢牢掌握宣傳阵地,实现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促进。该刊选取反映党加强工人运动领导权的内容,如《无产阶级的战术》《谁是工人之友》等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文章,让广大无产阶级更加充分地接触和了解马克思主义,达成对广大无产阶级的充分发动。不少先进分子也因认同这一科学理论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工人周刊》在北京等地的工人群众中受到广泛欢迎,甚至成为当时工人们必不可少的读物,有力扩大了党在全国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轰轰烈烈的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工人运动打下了基础。
以影响地域广泛为主要表现,《工人周刊》成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无产阶级群体中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工人周刊》孕育了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大家从知晓到熟悉马克思主义,再到由此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中。如曾参与《工人周刊》发行工作的云南籍共产党员王复生和弟弟王德三创办“新滇社”,为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作出突出贡献。
(指导教师:袁雪,北京印刷学院红色出版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