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载志愿弦歌 从首都到边疆远方
2024-05-21刁雅琴
吕子良
2024年1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对全国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吕子良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他也是唯一获此荣誉的北京市大学生。
拧到哪都放心
吕子良的大学4年,赶上了3件党和国家的大事。
2019年,他有幸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队伍中的一员,作为框架骨干行进在“关键抉择”方阵中。两个多月的辛苦训练,每天与他相伴的都是城市的灯火与凌晨的星光。等待演练时,吕子良经常和同学席地而坐,大家交流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畅想着活动当天的震撼场景。500米的行进距离、60厘米的步幅、116步/分钟的步速,逐渐成为他们的肌肉记忆。
庆祝大会当天,站在群众游行队伍第九方阵第一排的吕子良,高喊“祖国万岁”,迈步走过长安街。从70年前开国大典上的“飞机不够,就飞两遍”,到如今的国富兵强,那一刻,真挚的爱国情、强烈的自豪感和庄严的使命感在他心头激荡。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吕子良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服务保障志愿者。那天,天安门广场被装点成一艘乘风破浪、扬帆奋进的巍巍巨轮,高7.1米、宽7.1米的中国共产党党徽,连接起“1921”和“2021”字标,跨越百年。一时间,思政课上的所学所感化成一幅幅画面,闪烁在他眼前,让他更加坚定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奋斗信念。
2022年年初,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作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闭环内缆车引导志愿者组长,在近70天的闭环管理中,吕子良和北航其他数十名大学生志愿者,克服疫情、生活、心理、学业上的诸多挑战,共同维护场馆交通大动脉——缆车的秩序,是服务时间最长的一批志愿者。
隆冬时节,吕子良和队友乘坐班车来到延庆区海坨山,清晨5点左右便已经到达索道入口,在零下20多度的体感温度中,开启了一天的工作。吕子良清晰地记得,一位身着亮橘色工装的保洁阿姨,走到他身旁关切地问:“孩子,你冷不冷啊?”“快把帽子手套都戴上,别冻着了。”阿姨亲人般的话语将寒冷驱散,吕子良知道,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
缆车是前往场馆的必经之路,吕子良和队友有许多机会与外国运动员、工作人员交流。“您好,请出示证件。”“请进,谢谢合作!”类似的话,他每天要说上几百遍。为了让外国运动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们苦练多国日常用语,根据运动员的着装以及雪板,区分他们的国籍。一天中午,一名奥地利女运动员结束训练下山,吕子良和同伴在缆车出口处热情地欢迎她,并用德语和她打招呼,她十分高兴并好奇地问:“是只在冬奥会期间这样,还是平时也这样?”吕子良毫不犹豫地回答:“Always the same in China!” 女运动员听了,竖起大拇指连连赞叹,还分别送给他和同伴各一枚奥地利徽章。一枚小小的冬奥徽章,一次次与外国友人的真挚交流,吕子良和队友们将中国的大国气度、自信姿态和温暖友善播撒得更广更远。
多次参与国家重大活动,吕子良感触最深的就是怎样处理好小与大、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他深刻地体会到每次重大活动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所有环节的环环相扣,它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具体岗位上坚守、做好。“跟着国家走,当一颗合格的‘螺丝钉。祖国需要把我拧到哪,我就在哪里发挥作用。”吕子良动情地说。
研支团20年弦歌录
2021年9月,吕子良如愿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并成为团长。当时,第22届研支团刚刚从宁夏结束支教返校,吕子良找到团长,想请他介绍经验。
北航自2002年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项目以来,已累计派出了近3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远赴我国西部地区开展教育教学、第二课堂及公益帮扶工作。在20年坚持不懈的支教服务中,研支团积累了厚重的工作成效和宝贵的工作经验。彼时,恰逢北航70周年校庆,两位团长在交流中萌生了将研支团20年工作总结汇编成书,为母校献礼的想法。
2021年年末,吕子良着手准备编书事宜。因为早期参加支教的大多是学生骨干,吕子良决定先从留校工作的老师入手開展采访,再请老师们推荐相识的前后届团员,由此扩大采访范围。令采访组欣喜的是,几乎所有联系上的志愿者都欣然接受了采访。很多老师由衷地感慨,那段宝贵的支教经历是他们人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第10届研支团成员、校团委副书记赵圆老师,向吕子良展示了一张2008年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中学支教时的生活照。照片上的赵老师正挑着两只水桶去打水,由于当地严重缺水,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乡里经常钻井取水。有一次听说钻到水源了,赵老师高兴地拎着两个桶就上山了。上山半小时,下山半小时,最终得到的却只是浑浊的生活用水。
听着老师们讲述的动人故事,吕子良坚定了将访谈录做下去的决心。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志愿者们始终初心不改,这对即将参加支教的队员是最好的激励和启发。2022年下半年,在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吕子良和采访组完成了对40余位志愿者的采访,编写出版了北航研支团20年访谈录——《廿载芳华 弦歌不辍》。
刚到远方措手不及
终于等到自己选择支教服务地了,吕子良满脑子只有3个字——“去远方”。是的,要去就去最远的!他毫不犹豫选择了距离家乡黑龙江5000公里外的中国西北边陲小城——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
如果说,之前吕子良对远方的定义是诗和梦想,那来到吉木乃后,他才明白,远方还是长达两天的路程,是深至大腿的暴雪,是花3块钱坐出租车就可以跑遍整个县城。这里没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取而代之的是戈壁、荒漠以及起伏的雪山
每年从10月到第二年的5月,吉木乃都被严寒笼罩。漫天飞舞着雪花,寒风狼嚎般阵阵刮过,人们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厚厚的冰雪撂倒在地。这里地处边远,经济落后,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当地的干部群众都说“留在吉木乃就是做贡献”。
得知自己被安排教高一年级两个班的生物课时,吕子良心中窃喜,生物可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与学生见面之前,他认定老师和学生的最佳状态是亦师亦友,可没想到,在吉木乃县高中上的第一节课就给他来了个措手不及。
虽然精心準备了课件,但学生们似乎并不“感冒”。课堂上,吕子良一直听到有学生在窃窃私语,于是他走下讲台,一边在班里绕着走,一边讲课,可奇怪的是,他目光所及的学生都“规规矩矩”地坐着,根本找不到是哪个同学在说话;但只要一走开,身后和其他地方就马上就又响起“嗡嗡”声。还有的同学倒是不说话,但课讲到一半时,一个男生突然站了起来,径直走到窗台边,自顾自看风景去了,仿佛这节课与他丝毫没有关系。
课后,吕子良向学校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原来这里的学生基本都是经过中考分流后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从高一开学前进行的那次摸底考试结果看,吕子良所教的这两个班是高一年级五个班中整体成绩相对较差的,有的学生几门课加起来的总分才一两百分。在吉木乃,考不上大学的孩子,通常会选择开出租车或是开面馆。幸运的是,国家对西部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有高考加分政策,学生只要努力,仍有机会进入大学,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和职业。吕子良决心“推”学生们一把。
观摩了其他老师上课后,吕子良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先管好课堂纪律,确保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每天带领学生进步哪怕一点点。他了解每个学生对未来的规划,注重从个人价值观的塑造上引导他们。有的学生不愿承认自己上课说话、传纸条的行为,他就严肃地告诉学生,即便以后从事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如果为人不诚实,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别人的尊重。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就用最直接的办法吧!他请同学们下课后轮流到他办公室背知识点。学校发的教材配套习题难度大了,吕子良就给学生“量身订题”。他给学生讲生物学家的故事、生物现象的奥秘、前沿的生物学知识,指导他们参加自治区学科竞赛,以赛促教。慢慢地,吕子良能够游刃有余地掌握课堂节奏,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也有了提升。他教授的生物课成绩稳居年级平行班前列。
在抓成绩的同时,吕子良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他想让孩子们明白,即便成绩不尽如人意,也要认真面对人生。作为一名北航学子,在授课之余,他还会经常给学生开设有关航空航天知识的科普课,带着学生观看各种航天发射的电视直播。在孩子们心中,“长征”“神舟”“天宫”“嫦娥”“北斗”等不再遥不可及。
“老师,你在北航学什么?”
“老师,北京是什么样的?你在北航是学什么的?我好想去看看呀!”学生们的心声,正是吕子良和队友们从支教之初就在牵挂的一件大事。
通过北航和企业的公益赞助,再加上参与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立项时获得的1万元活动经费,吕子良和队友总共筹集了4万元左右的费用,他们从吉木乃县高级中学挑选了11名家庭经济贫困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赴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研学活动。
为了节约经费,也为了让学生能沉浸式体验大学氛围,吕子良特意向学校申请让孩子们入住大学生宿舍。虽然此前没有先例,但在他的反复沟通之下,学校最终协调出了几间空宿舍供研学团使用。这栋2019年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宿舍楼,住宿条件非常好,四人寝,上床下桌,每间有独立卫浴,24小时供应热水。“我想让同学们感受到大学不仅学习环境好、科研氛围好,就连吃住条件也都很好,这样他们才会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吕子良用心良苦。
2023年5月,经过3天的舟车劳顿,11名吉木乃县中学生安全抵达北京,吕子良带着他们去天安门广场感受了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还打卡颐和园、圆明园等北京必玩景点。但研学活动的重点在“研”,小吕老师专门带着学生参观了“月宫一号”、人工智能实验室及汽车拆装实验室等五六个北航重点实验室,其中最有意思的当属汽车拆装实验室。
一走进实验室,孩子们就被眼前的汽车“爆炸”模型震住了,工作人员将汽车的所有组件全都拆开,然后一一悬挂了起来,汽车的内部结构就这样一览无余。大家一边仔细聆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啧啧称奇。吕子良清楚,参观不一定能让学生马上懂得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的原理,但却能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一辆汽车是怎样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构筑而成,其建造背后涉及多么精妙的知识原理。这或许能启发学生产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不局限在事物的表面,而是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
吕子良还精心策划了一次交流座谈会,他邀请了几名在北航就读的新疆籍同学和中学生们进行座谈。同样也来自新疆吉木乃县的帕拉萨提同学,讲述了自己与北航研支团志愿者8年赴约的故事。2014年,帕拉萨提在吉木乃县直小学读书时,遇到了来自北航的支教老师。直到今天,他还清晰地记得李明远老师(北航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为他们指导航模制作,带着大家到操场放飞的情景。他与老师们约定,8年后一定会在北航相见。同乡的求学故事,令在场的中学生们心潮澎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迫不及待地向几位学长请教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交流会从晚上7点一直聊到了10点多,孩子仍感到意犹未尽。
为了给更多吉木乃学子搭建认识世界的桥梁,吕子良又组织开展了书信交流活动,他将60余名高中学生与北航大学生一一结对,形成长效交流机制,让大千世界的种种精彩来到学生们的身边。
北航志愿者舒婧焱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与来自边疆的高中生交流的情景,纸笔之间,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分科时的烦恼、学习的困惑、交友的顺与不顺“那些相似的迷茫,让我感受到了自己写信的价值”。
不少北航学子很是用心,他们会随信附上一枚北航校徽,或是放上带有飞机图案的明信片、小挂件之类。新疆的孩子们收到来信后,特别开心。他们把这些素未谋面的哥哥姐姐当成了自己的知心笔友,那些不愿对家长、老师甚至同学吐露的心事,都可以一股脑儿地和盘托出。
2023年6月末,吕子良即将离开自己服务了1年的新疆吉木乃县高级中学。临行时,他在给学生的明信片上真挚地写道:“我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一定要记得: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