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政背景下专科院校养成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4-05-21刘叙彤
刘叙彤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专科院校的养成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必须加快专科院校养成教育的发展进程。然而,养成教育效果的提升并非易事,一些专科院校的培养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有效地调整和改善。基于此,文章就学生思政背景下专科院校养成教育的路径进行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学生;思政教育;专科院校;养成教育
引言
养成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背后蕴含着教育的深层内涵。养成教育涵盖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素养等多个维度,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成长为更全面、更优秀的个体。因此,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养成教育的内涵,努力将养成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培养更具有新时代综合素养的人才。
一、實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养成教育是深化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养成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
然而实际情况是,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生源渠道的多样化以及“0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养成教育面临挑战。“00后”学生普遍具有个性张扬、缺乏辨别能力、抗压能力低、容易受到西方国家文化渗透和互联网信息影响的特点[1]。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内外价值观差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正确导向引导新时代青年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校当前乃至未来的首要任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长期坚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责任,通过长期、持续、切实的养成教育工作,将其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使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表现。
(二)养成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养成教育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品德、能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单纯依靠知识教育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养成教育通过综合利用课内外资源,强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合作、沟通、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当前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成为当务之急。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00后”,普遍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追求享乐和金钱,缺乏诚信意识[2]。
在高职院校,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培训,更需要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诚信意识。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发挥技术领域的优势之外,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养成教育是传承传统礼仪的重要载体
养成教育承载着传统礼仪的重要使命,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紧密联系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保护和传承传统礼仪成为重中之重。在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礼仪一直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象征,我国在古代也被世界各国誉为“礼仪之邦”。古代教育家如孔子等先辈将培养人格的观念融入教学中,强调“做人”的道德理念,为以道德仁义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孔子倡导的“每日自省”和“少年成长如天性,习惯自然形成”正是我国早期培养人格教育的根源。古训“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更是历久弥新。通过养成教育,学生在良好的行为规范中逐渐领悟传统礼仪的内涵,从而成为礼仪传承的积极传播者,通过学生的内化与实践,将中华传统礼仪薪火相传,进而确保我国文化的独特性在时代发展中得以继续传承。
二、当前高职院校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养成教育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当前的养成教育工作存在目标不明确的困境。教育部的政策文件突出了以德育为首要任务的理念,并将培养道德品质和责任感作为基本职责,同时也强调了职业道德、法制教育以及学生的品格和责任感的培育。
近年来,为迎合市场需求,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教学目标偏向专业和实践课程,忽视了德育、美育和思想教育等课程的平衡发展。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将德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课程设置,确保德育、美育、思想教育等课程与专业课程平衡发展,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养成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持久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专业能力上,而养成教育侧重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塑造,两者的落实存在不同。
当前养成教育由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承担,缺乏专业师资,造成养成教育工作时冷时热、时快时慢,难以持续推进,效果难以显现[3]。非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局限,难以长期坚持有效的养成教育。
目前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广博”,而忽视了“精细”,在培养目标上,应更注重方法的精准性,而非简单追求广度。为此,高职院校需要提供更多的专业师资支持,提高养成教育工作的质量。
(三)养成教育脱离实际,未形成有效合力
养成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断裂,学生通常不愿意主动与家长交流教育问题,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也相对较少,阻碍了养成教育的全面展开。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在我国,养成教育合力尚未形成,目前的养成教育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形成有力合作,影响了教育效果。这种状况下,高职院校养成教育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未能与社会形成有效合力。
(四)养成教育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明显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施养成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高职院校通常将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在实施养成教育时,过于强调通识性和普遍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个性化的养成教育容易使学生感到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培养德育、美育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养成教育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学生在道德、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多样性,倡导个性化的养成教育方法。通过更灵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制定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三、实施养成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思政引领作用,转变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高技能人才,承载着引领制造业迈向智造业强国的伟大责任。“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这正是对新一代青年使命的光辉概括。
思维决定行为,因此在教育理念的转变过程中,高等职业学校应深刻理解养成教育的关键性,明确养成教育的目标,加强思想引导,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养成教育带来的益处。
然而,目前的高等职业学校对于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深入理解。新时代时期需要的不仅是高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4]。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入推进学生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优秀品德和良好习惯。只有通过深刻的思政引领和正确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德养成和行为规范,助力他们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成为引领国家走向强国的中坚力量。
(二)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代表了一个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不仅体现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上,更显现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中。传统文化承载着我们价值观的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高职院校在培养未来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下,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因此,近年来各院校开始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力求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高职院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需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平时的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和理解力。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应积极传承弘扬。高职院校的教育人员要学会善用传统文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自觉性。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塑造他们的思想品德,引领他们成为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三)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需要紧密结合教书育人工作,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训告诉我们,培养人才是长期的事业,需要代代传承。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养成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良好的习惯。其次,教师们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让养成教育贯穿整个校园,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广大教师应当担负起更高的责任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5]。教師需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品德和习惯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使养成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
(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觉培养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培养。首先,学生需要深刻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将养成教育视作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任务,投入真挚的情感和认真的态度,才能全方位参与其中[6]。其次,积极践行。实践是验证真理的最佳方式,养成教育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因此,学生不仅需要在意识上重视养成教育,更需要在实践中将其付诸行动。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养成教育的行为训练,才能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具体的习惯和行为,通过自觉的行为训练和深入参与养成教育,学生能够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五)完善思政协同创新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应采取综合性策略,确保教师队伍在思政方面的素质全面提升,同时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应当重视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培育机制的构建,通过实施思政知识测试等具体措施,确保教育改革落到实处,使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步提升。此外,激励机制的完善,应充分利用物质激励与发展激励的双重作用。通过对教师进行思政测试,根据成绩提供物质奖励,提高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将思政考核成绩纳入职称评选、职级晋升等重要环节,进一步激发教师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的动力。物质激励与发展激励的双重机制既促进了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又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坚实支撑,形成了一种推动教育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结语
综上所述,养成教育的实施不仅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路径。在这一道路上,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学生则应积极参与。强调人文素养教育、思政引领作用以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注入新的力量。同时,解决养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例如目标不明确、方法单一等,需集体行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肩负着养成教育的责任。通过不懈努力,打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我们将为社会培养更全面、素质更高的新一代人才。养成教育并非一蹴而就,是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石月皎,林子琳,刘靖怡.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6):159-161.
[2]于秀祥.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4):0074-0076
[3]陈慧枫.公共危机视域下辅导员法治思维养成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提升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4):78-80
[4]高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研究[J].国际教育论坛,2022,4(3):50-52.
[5]蒙运芳.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J].大学教育, 2023(5):109-113.
[6]王洪新,刘颖.大思政课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路径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3, 37(4):97-100.
(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