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24-05-21全东
全东
摘 要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必备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未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利用引导、启发等方式,助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批判性思维 培养路径
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可以丰富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灌输和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有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和生活。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批判性思维即学生在理解和解答问题时能够质疑、分析和判断已有的结论。具体来说,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包含辩证性、研究性、解释性。第一,辩证性。能从多个层面思考问题,并根据已知的证据和资料重新审视现有结论,判断结论是否正确、科学、全面、客观,通过深入分析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研究性。除了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还要得出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结论,因此要有正确的问题研究态度,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思辨。第三,解析性。在问题分析环节,要分析各类材料及其之间的关联,找到更多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从中获得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批判性思维的构成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思维品质之一,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可以更客观地看待事物,坚持自己的想法,避免盲目跟从他人意见,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内部深处分析问题,最终对事物作出客观公平的评判。笔者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细分为如下几项素质能力。
1.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逻辑推理是一项基本的技能,缺乏逻辑推理能力的学生是写不出一篇表达通顺的文章的,也无法从阅读中领悟到作者的创作目的。然而,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
2.理性分析能力
对问题进行分析,需要把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点,找出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再根据这些要素进行推导和推断,找出问题的诱因、扰动因素等。学生要想对问题进行拆解,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性的分析。
3.自省力
《孟子·离娄章句上》中提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在做一件事情没有成功或遇到问题时,不要抱怨,而要积极地反省自己,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不盲目自大的情况下反躬自省。所以,学生要想形成批判性思维,还需要做到谦虚、严谨、好学。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有效路径
1.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主要是按教师指令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其思维方式存在固化的问题,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应大胆质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养[1]。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围绕文中的新知识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质疑自己的固有认知,产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欲望,进而深入探讨问题,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围绕课文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向学生提问:“文中作者用歌声比喻荷花随风飘来的清香,这种写法正确吗?”让学生对该问题展开探讨,尝试修改文中这一描写部分的内容,如果认为修改后的句子表达效果不如原文,则要说明原文中的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和优势。学生带着疑问分析原文、修改句子、参与讨论,可以发现,“通感”属于修辞手法的一种,作者将这一手法运用于写作中,不仅使描写生动形象,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上述教学活动改变了《荷塘月色》传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仅驱动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2.开展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語文学习是一个持续的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用批判思维学习知识,推动学生进一步发展[2]。当前,在学习任务群思想的指导下,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选编多篇存在共同点或相似点的文章组成群文,让学生就同一主题下的多篇文本展开多方位的问题探究。在思考、质疑、验证那些具有思辨意义的问题的过程中,在与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在思考、论证、纠正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独立的认识,获得阅读宽度与深度的拓展。
例如,教师在开展以“了解苏轼”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组合有关苏轼被贬黄州后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与态度的诗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等,设计如下问题:“苏轼在时代困境下是如何实现精神层面的突破的?”教师要做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品读诗词,更要让他们知人论世,摆脱标签的限制,简明扼要地提炼出问题关键,抓住重点内容,大胆质疑,辨析对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问题支架:
①“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的是消极还是积极态度?
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明明是大雨后初晴,为什么作者却说“无风雨”“无晴”?
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一种退隐的意思,为何作者却始终在宦途呢?
这三个问题中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和学生之前的理解存在差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展开探究,以质疑为基础去证实,从而对文本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赏析,思考作者的创作心境,在持续的思考与辩论中,经过反复的检查和修正,能得出更为严谨而独到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回答说:“苏轼之所以可以得到精神上的突破,是因为他有一种君子固穷、经时济世的精神与情怀,所以苏轼即使屡遭贬谪,也始终在宦途,活跃于世;他还具有顺应自然、超脱于世俗之外的老庄思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所以他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一种超然和旷达的心态;而且苏轼有一种随遇而安、顺应当下的禅意,也正因如此,他的精神才能从现实困境中挣脱出来。”
在上述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经过持续的思想碰撞,不但能够深入解读文本,对蘇轼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水平,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突破。
3.利用多元解读,激发学生批判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用,选择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和期待性的教学内容,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联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仅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还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元解读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
例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质疑:“贝尔曼的计划,苏艾很有可能事先已经知道了。”接着举证:“如果不知道,那她为什么拉开窗帘时没有表现出忧虑和不安?”这就是“反证式”的逻辑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苏艾事前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原因一:从情节看,贝尔曼完成“杰作”后,“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苏艾如果事先知情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原因二:从人物看,贝尔曼特立独行的个性与完成“杰作”的抱负决定了他会在无人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计划。原因三:从作者看,如果作者把贝尔曼作为中心人物塑造,那就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设定苏艾知情和参与。至于苏艾“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忐忑和焦虑”,则很有可能是因为她对琼珊荒唐的信念不以为意。
从一个合乎情理的问题切入,然后进行完整的分析论证,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找到足够的论据并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着三个要素——质疑、实证、逻辑进行思考探究,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单一思辨、盲目分析的问题。与自然学科不同的是,语文学科的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证意识和能力,就要让学生多关注生活,在文本信息的支持下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和逻辑推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深度考辨,找到有力证据、潜在信息和最佳支撑。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三个要点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以情境为抓手,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为独立思考的人。
以《劝学》一课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对文本进行梳理,并根据自主思考结果提出质疑,在任务导向下学生会更投入地阅读文本。作者通过探究“学习”问题表达了自己对学习的看法,有学生提出:“荀子‘劝人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学习的重要价值有哪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质疑创设情境,从“劝学”二字切入,阐述荀子“性恶论”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分析,明确荀子之所以劝人学习是为了培养更多国家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并且想用学习帮助人们改变“恶”的人性,引导人们从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为成为圣人而学习”这一论点,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现在的学习生活和过去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分析现代人提出的“读书无用”观点。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思考、讨论,通过质疑和交流,获得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逐渐形成批判思维习惯,对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其批判意识,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利用多元解读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展并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优化语文教学效果,达成中学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月红.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分析[J].新作文:教研, 2021(5):1.
[2] 邓贵林.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及教学策略[J].幸福生活指南, 2020(7):1.
[作者通联: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汉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