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2024-05-21包小芹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新课标

包小芹

摘 要 思辨性阅读是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验证自身的预期见解,使其始终保持质疑与探索的学习心理。探究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从创设合理情境、引入思维导图、优化问题设计、拓展学习资源、完善总结评价等五个角度,对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文言文  思辨性阅读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应采用不同方式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思辨性的阅读任务,有效增强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与逻辑性,全面提高其思维水平与学习能力。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言轻文的现象,更关注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和记忆,而忽视了其对文章内涵与主题的理解,学生无法实现对整篇文章的深入把握,影响了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实。为此,教师应从不同角度探寻开展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法,强化学生利用文言文求知、思考、探究与辩论的能力,培养其深思慎取的良好品格。

一、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1.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能使其准确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学会辨别现实生活中是非、善恶与美丑等现象,最终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但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与积累、指导学生梳理古今异义词和翻译文章等方面,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逐步下降,容易产生抗拒和抵触等逆反心理。而在新课标视域下开展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凸显其主体性学习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相互交流、深入分析和分享表达的机会,逐步发展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建构开放、自由的语言学习环境,鼓励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文言文学习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质疑精神。

2.塑造学生良好人格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多篇文言文阅读材料,主题涉及人生哲理、自然现象和国家兴亡等方面,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提升语文课程教育价值有积极意义。在新课标视域下开展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从内涵丰富的文本中汲取人生经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塑造健全人格。而且对文言文的思辨性理解还能驱动学生自主反思,学生在反复思考与证实相关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中,能逐步培养逻辑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品质,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依据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特点与文言文的教学要求,设计递进式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知识储备完成质疑与推理论证,促进现代人格的养成。

二、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1.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思辨意识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加深知识理解和促进知识应用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会合理发挥导入环节的教育功能,采用阅读翻译的方式导入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含义,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影响其由形象化思维向理性化与逻辑化思维的过渡。为此,在开展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高中生思维认知发展和知识积累的情况,采用图文结合、多媒体和引入生活元素等方式创设文言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与迁移,增强参与阅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1]。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疑问,转变其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促进其自主意识的发展,使其能逐步养成思辨阅读的良好习惯。

以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李密向晋武帝陈情的故事,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涵与思想情感,分析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和独特的构思艺术,分析文章抒发情志的方法,结合句子“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等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的真挚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三国演义》中徐庶进曹营的影视片段,向学生讲解当时曹操挟制徐母作为要挟,以及徐庶对刘备做出的承诺,引出对忠孝两全的讨论。再顺势引入本文主题,讲述李密当时面临的两难情况,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其做法,在情境引导与熏陶下明确思辨性阅读的方向,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文言文阅读分析中。同时,教师应以“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为切入点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将自己代入李密这一角色,思考应如何实现忠与孝的平衡,激活学生阅读思辨意识。

2.引入思维导图,搭建阅读思维框架

思维导图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工具,能辅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搭建知识理解、总结概括与应用分析的框架,有效突破学科学习的重难点。文言文叙述内容和写作时间与现今生活相距较远,其中还包含许多晦涩难懂的生字词,学生需要完成古今释义等理解分析活动,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为此,在开展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高中生思维认知的具体情况,引入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工具,带领学生自主绘制和观察导图内容,逐步厘清阅读分析的逻辑,准确掌握文章的叙述顺序与写作手法[2]。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补充和完善导图内容,在互动交流中深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述方法,明确文言文分析的一般思路,搭建清晰的阅读思维框架。

以必修上册《劝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看法,准确分析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文言虚词等文言知识,关注作者思考学习问题的角度,结合句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展示预习学习成果,依据生字词的理解情况设计文言知识积累的表格,概括文章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与通假的文言现象,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随后以“学习之道”作为小组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从“为什么学习”和“如何学习”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辩论,设计相关的思维导图,或由教师提供阅读模板,鼓励学生自主整理与积累。对“积土成山”“驽马十驾”等语句进行论证,准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逻辑,強化自身阅读思辨能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分析中掌握文言文论证方法。

3.优化问题设计,驱动学生思辨交流

课堂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认知和调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重要方法,也是检验学生知识吸收效果的主要途径,在提升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方面有积极作用,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的有效着手点[3]。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为保障教学进度,教师更重视知识讲解,忽视了问题的引导性作用,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延伸。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依据新课标教育思想设计思辨性问题,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联想与思考,帮助其积累更多阅读分析经验。同时,教师需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逻辑性,避免脱离高中生固有认知,使学生能在实践分析中思考文言文主题,为思辨交流提供更多机会。

以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理念,领悟文言语句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哲学思想,分析不同人物的说理技巧和语言风格,结合句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等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总结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内容,概括不同弟子的人生志向,并结合注释内容翻译文言文语句,完整概括文章的思想观点。然后提出问题:“孔子为什么更加赞赏曾皙的观点?”“儒家推行的礼乐制度与大同社会具体是怎样的形态?”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进一步发展思辨性阅读思维。在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后,教师可再次提出问题:“你是否赞同儒家的思想理念?”利用层次化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其对人生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4.拓展学习资源,深化思辨阅读理解

受篇幅与授课时间的限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篇大多为节选,学生只能粗略地了解其中的思想理念,难以掌握完整的叙述结构和情感变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为此,在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合理利用教材内容完成教育教学外,还应适当引入课外文本或补充原文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相似主题的学习资源,为发展思辨性阅读思维提供更多空间[4]。同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解析文言文内容与结构,从词汇语言和形式结构方面入手提供教学指导,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而且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依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联想与想象,聚焦于文本的矛盾点进行深入推理与论证,从不同视角解读文言文。

以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作者对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的记叙,从悲和喜两个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感受平淡语言背后真挚浓厚的情感,结合句子“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等体会文章的抒情氛围。在实际教学中,《项脊轩志》包含正文与补记两部分内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与本课文言文相关的拓展教学资源,着重分析归有光在不同阶段对项脊轩态度的变化,拓展文言文分析视角。同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悲与喜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讲述作者家道中落、考试失利等悲惨的经历,增强学生的共鸣感,丰富思辨阅读资源。

5.完善总结评价,提升思辨阅读成效

在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整体表现与思维发展情况,采用教师评价、生生互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断拓展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有效提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质量,准确了解学生不同阶段能力水平的变化。

以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历史学家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逻辑分析、理解概括等角度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科学指导其完成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不同评价要素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课后时间整理与屈原相关的诗词,学会从多角度解析文章和看待历史,实现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的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视域下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阅读分析角度,有效培养学生深思慎取的质疑品格,使学生学会在不同文本语境中理解文言文内涵。教师应创新性地组织文言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從多方面思考问题,鼓励其对固定的翻译内容提出质疑,强化思辨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表达与探究中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全丽莎,杨吉琳.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教学研究[J].汉字文化,2023(24):127-129.

[2]魏健敏.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23,43(05):119-124.

[3]黄祎璇,杨吉琳.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融合[J].汉字文化,2023(19):102-104.

[4]江家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背诵篇目的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2(03):272-276+279.

[作者通联:安徽池州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探讨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效果
探讨高中文言文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