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伦理意蕴

2024-05-21向玉乔

伦理学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立场中华文化伦理

向玉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作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指示,并对此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45-46)显而易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首要工作。对此,我们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深化认识、理解和把握。

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一种新时代道德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主要是一种道德要求,其要义是要求我国社会各界自觉热爱中华文化,自觉敬畏中华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文化蕴含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对中华文化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

热爱中华文化就是珍爱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建构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支撑。它是一个由丰富多彩、精深厚重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构成的庞大精神体系,凝结着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追求。习近平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15)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发展性是它的内在本性。习近平说:“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15)热爱中华文化,既要热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热爱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敬畏中华文化就是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和敬畏之情。中华文化既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既是历史的,也是记忆的;既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它并不总是以直接的形式呈现出来。习近平说:“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3](7)中华文化首先是因其历史悠久和隐而不显的特性而具有神圣性。

中华文化在外国人眼里也具有神圣性。在历史上,它曾经被很多其他民族视为伟大而神圣的文化。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中华文化曾经让沿途的人民惊叹、膜拜、神往。唐朝的时候,很多国家的人民以“朝圣”的心态来学习中华文化。习近平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3](6)中华文化不是宗教型文化,但它具有独特的神韵和魅力,因而能够在人类文化世界占据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向世界人民展现难以抗拒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敬畏中华文化就是敬畏自身。无论其他民族如何看待我们,中华民族都具有敬畏自身的充分理由。其他民族可以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我们创造了源远流长、赓续不断、精深厚重的中华文化。纵观人类发展史,古希腊文化曾经非常辉煌,但它随着古希腊的衰败而中断、分裂,其内含的人本主义文化精神在中世纪受到基督教文化的致命冲击而变得支离破碎,西方人曾经试图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等运动回归以人为本的文化格局,但所有的努力似乎都以失败告终。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始终以维护人的自由、幸福为根本追求。单从它的连续性、连贯性、统一性而言,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值得让全人类敬畏的伟大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怀有敬畏之心、敬畏之情更是理所当然。

中华文化是一种能够造福整个人类的伟大文化。梁漱溟曾经预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有似希腊文化在近世的复兴那样。”[4](220)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无比伟大。它总是引导中华民族注重自身的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文明涵养,同时又总是关注、关心着整个人类的福祉。这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引,中华民族总是首先重视修炼自己的身心,尔后尽力去承担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受到中华文化精神的熏陶,中华民族的心里装着自己,也装着整个人类。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博大胸怀、情怀的文化。它本身的伟大是成就其神圣性的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既体现在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中,也体现在我们践行中华文化精神的行为中。坚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知道自己创造的中华文化蕴含哪些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而且懂得践行它们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孔子认为,“言忠信,行笃敬”[5](185)。强调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相统一、道德语言与道德行为相统一,既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伦理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热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践行中华文化蕴含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主要蕴含在中国哲学家的伦理思想中。中国哲学家反对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做法。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5](8)其意指,花言巧语、容颜伪善的人很少真正有仁德。儒家哲学家普遍倡导人本主义伦理观,坚持以德为本的伦理思想传统,要求人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国、以德立世,崇尚以德治国、以德治世的方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产生了深刻影响。道家哲学家也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并且要求人们重视修炼自己的德性。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6](130)老子信奉自然主义道德观,主张道法自然,倡导修炼“纯真的道德”“充裕的道德”“长久的道德”“丰硕的道德”“普遍的道德”。中华民族践行的很多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来源于儒家和道家。

习近平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道德要求,既强调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又揭示了中华民族正确看待和对待中华文化的伦理意义。中华民族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华文化的问题,表面上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与自身的伦理关系问题。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继承者、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因此,热爱中华文化,敬畏中华文化,就是热爱、敬畏我们自身;践行中华文化蕴含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就是将我们自己的思想立场、价值立场和信念立场转化为实践。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信的根本表现,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集中体现。从广义的层面看,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所走的社会发展道路、所信奉的理论、所设计的制度体系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中华民族在历史中诞生,在历史中发展,在历史中塑造自己的精神。我们在历史中所创造的一切都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习近平说:“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2](217)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始终守护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就是要始终坚持守护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血脉,就是要始终坚持守护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道德责任。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伦理背景

人类社会发生的一切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流变到一定的历史方位,属于该历史方位的事情就必然会发生。这就是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着人类社会演进、变迁的历史轨迹。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7](544-545)历史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不断更替的结果。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是历史的,也都是现实的,因此,在研究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必须深度关注它们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

深入领会习近平关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论述,我们不能不研究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无论历史如何演进,中国都是世界中的中国,世界也都是离不开中国的世界。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问题,既是一个中国问题,也是一个世界问题。对此,当代中华民族应该有清醒、深刻的认识。

中华民族当前面对的国际伦理大背景是:我们奋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伦理价值诉求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维护其文化霸权的伦理价值诉求产生了尖锐冲突;在应对这种伦理价值冲突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价值,同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中西之间的伦理价值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近些年不断强化对中国的遏制,凸显了中西伦理价值冲突的严峻事实。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冲突固然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但伦理价值冲突是基本层面的,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美国主导的伦理价值体系,实质上就是美国伦理价值体系,其核心是实用主义伦理观,其要义是强调道德信念的实用性,但美国人在应用实用主义伦理观的过程中将其庸俗化,将其变成一种以追求实利为根本价值目标的伦理观,为其侵略性、掠夺性政治行为、经济行为和军事行为提供伦理辩护。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一超独大,英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其唯命是从、少有反抗,普遍走上了美国化发展道路,致使美国实用主义伦理观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广泛传播,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伦理观的“主流”。

美国实用主义伦理观在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应用是失败的。在后冷战时代,美国企图凭借其“世界霸主”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全面严密控制,妄图将整个世界纳入其霸权主义统治逻辑,但它的实用主义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在欧盟无力反美、俄罗斯反美乏力的国际背景下,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挑战,不断炮制“中国威胁论”,企图抢占国际道德高地,但美国在与日益强大的中国进行对峙和博弈的过程中并没有获得道德优势;相反,由于奉行“美国优先”“美国独尊”等实用主义伦理观,美国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广泛的道德尊重,其国家道德形象更是江河日下。

美国在道德影响力方面呈现的颓势,既宣告了西方资本主义伦理价值体系的失效,也再次将整个世界置于伦理价值选择的十字路口。在西方资本主义伦理价值体系无法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应该何去何从?显而易见,如果沿袭美国主导世界的老路,世界将陷入永无休止的对立和冲突之中,甚至完全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毁灭深渊。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应该思考世界发展前途和人类命运问题,而不是随波逐流。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也承担着为世界和人类谋未来、谋前途的重大道德责任。

立足于西方资本主义伦理价值体系严重失效的世界现实,中国应该用自身的正确伦理价值体系引领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伦理文化和中华伦理文明。中华伦理文化和中华伦理文明不仅造福于中华民族本身,而且造福于全人类。习近平曾经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也受到国际社会推崇和称赞。”[3](140)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很多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不仅对中华民族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而且对全人类具有借鉴价值。当西方资本主义伦理价值体系无法引领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时,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应该挺身而出,发挥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

当代中华民族应该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抱持高度的自信,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40 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少中国人在文化立场上出现了偏差,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失忆忘本。我国目前存在一些文化虚无主义者。他们片面强调文化的现代性,盲目追求现代文化,淡忘甚至遗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典忘祖,忘记来路,不念根本。

二是价值中立。社会上一些人鼓吹文化可有可无、文化无国界等错误观点,其实质是宣扬“去价值化”“去传统化”“去民族化”“去本土化”“去中国化”的文化立场观。

三是媚俗堕落。有些电视娱乐节目迎合低级趣味,缺乏高尚格调,对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有些乡村不重视乡风建设,聚众赌博、吸毒等现象时有出现;有些城市不抓社区文明建设,麻将馆随处可见,赌博喧闹之声此起彼伏。

四是阳奉阴违。有些领导干部、学者、企业家和演艺人员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知道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时经常将它们挂在嘴巴上,暗地里却毫无顾忌地干着背弃它们的丑恶勾当。

五是内卷躺平。在当今中国,一些人甘于内卷、甘于躺平、甘于平庸;轻者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上学、不就业、不结婚、不交际;重者不明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没有思想观念、没有价值理念、没有理想信念、没有文化立场。

六是失节叛变。有些领导干部、学者、企业家和演艺人员崇洋媚外,言必称外国,否定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和精神血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摈弃社会主义信念,甘愿做外国文化的“应声虫”“吹捧者”“追随者”和“袒护者”。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复杂,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对此,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展开分析。

文化自卑是历史原因。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近代危局致使很多中国人患上的文化自卑症至今没有从根本上被治愈,仍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蔓延传染,这是不少中国人当前难以树立坚定中华文化立场的历史根源。

认知不够是主观原因。在当今中国,许多人仅仅怀着功利目的学习中华文化,学习表面化、肤浅化的问题非常突出;一些人满足于从网络世界搜罗关于中华文化的碎片化知识,而不是通过认真的书本阅读获取关于中华文化的系统化知识。对中华文化认知不够,必定难以形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认知。

生活压力大是客观原因。生活压力大是当今中国社会比较突出的问题。生育压力、住房压力、教育压力、就业压力、医疗压力等使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产生躺平心理。这些躺平的人对中华文化立场问题漠不关心,甚至持强烈排斥态度。

文化建设滞后是根本原因。经过40 多年改革开放,我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建设并未及时跟上,精神文明落后于物质文明的问题非常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此深表忧虑:“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3](4)文化建设滞后,难以推动人们形成与强大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中华文化立场。

外国文化入侵是外部原因。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韩国文化、日本文化等外国文化对我国的渗透无孔不入,诱使不少中国人丧失中华文化立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长期进行文化入侵,大肆收买我国政界、学术界、企业界、娱乐界人员,将一些意志薄弱者引上了崇洋媚外甚至失节叛变的西化主义道路;韩国文化入侵将一些青少年带入盲目崇拜明星的陷阱;日本文化入侵导致“哈日”现象时有发生。

文化治理舍本求末是关键原因。培养人们形成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是我国文化治理的根本。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治理,但社会各界在推进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内涵,重声势、不重品质,重过场、不重实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没有抓住培养中华文化立场这一根本。由于本末倒置、舍本求末,文化治理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当今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激荡的复杂局面中。在这种复杂局面中,中华民族既要有战略定力,也要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一方面,我们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自身在历史上形成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心系世界、心系人类,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积极贡献力量。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3](6)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在哪里?它主要蕴藏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伦理文化和中华伦理文明之中,其精髓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思想和伦理精神。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形成了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革命道德,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形成了社会主义道德,它们是中华伦理文化和中华伦理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过程中最应该坚持的价值。

当今世界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愈演愈烈。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8](455)的世界。中华民族不谋求世界霸权,但应该承担推动世界和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国际道德责任。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世界动荡,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更不可能独善其身。唯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关心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以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影响和引领世界发展方向和人类文明进步,才能彰显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国际道德责任担当精神。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蕴含的主要道德要求

如果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主要是一种道德要求,那么它蕴含哪些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不求面面俱到,重点关注以下三个主要内容。

第一,中华民族应该充分张扬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首先涉及中华民族如何看待和对待自身文化主体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来解答。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9](99)。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道德生活世界不存在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道德法则,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善恶观念,因为“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9](98)。这不仅意味着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主体性,而且意味着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主体性。伦理道德既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人们谈论民族文化,往往是围绕伦理道德问题展开的。

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华文化实现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主体作用直接相关。中华民族立足于中华大地,依托中国社会不断演进的历史背景,在创造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同时创造了辉煌、伟大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也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地位。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属于整个人类,但它毕竟首先属于中华民族。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首先意指中华民族有权尊重和维护自身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身份。美国哲学家科斯嘉德认为,人类是理性动物,我们有能力根据实践理性尤其是道德原则选择行为,因此,我们是自己成为主体的原因[10](1)。根据这一观点,中华民族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的原因恰恰就在中华民族自身。也就是说,创造中华文化的行为完全是由我们自己独立自主完成的。中华民族尊重和捍卫自身创造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既具有事实性意义,也具有价值性意义。从事实性意义来说,它说明中华民族事实上充当了中华文化的创造主体。从价值性意义来说,它说明中华民族创造中华文化的行为具有道德正当性,因为它完全基于自身的理性选择和自由意志。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前提是,必须承认和肯定自身创造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世界上的所有民族都是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创造主体,也都应该充分张扬各自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也不例外。我们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建立在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基础上,反映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意向性和目的性。一方面,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这就是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总是以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为目的,那些价值目标主要表现为中华文化内含的价值追求。这两个方面既存在区别,又具有可贯通性。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际上就是在坚守中华文化内含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价值目标本质上是伦理价值目标。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上说,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伦理行为。从理论上看,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行为至少可以从道义论伦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民族对自身的根和魂的传承和弘扬,具有坚实的道德合理性基础和不容置疑的正当性,应该受到伦理上的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异常历史悲剧。”[3](12)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道德责任。从实践上看,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文化形态,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争鸣和博弈在当今时代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中华民族坚守自己的文化主场,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伦理上是可以得到辩护的。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伦理型文化,它内含大量具有普遍性价值的伦理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念,既应该被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也应该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和传播。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创造、以中华伦理文明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它在人类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其价值集中体现在它的伦理文明维度。中华伦理文明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最厚重、最有价值的伦理思想、伦理精神和伦理智慧,是中华文明最耀眼的精神标识和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质上就是坚持弘扬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正确伦理思想、伟大伦理精神和卓越伦理智慧,就是传承和发扬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中华伦理文明。

第二,中华民族应该坚决挺立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如果说中华民族应该尊重和维护自己的文化主体性,那么,我们尊重和维护自身的精神独立性在道德上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恰恰是通过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得到集中体现的。我们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并且是具有精神独立性的主体,因此,我们才有能力创造出无比辉煌、无比伟大的中华文化。精神独立性是我们作为中华文化之主体的主体性的核心。

所谓“精神独立性”,是指个人和集体在精神上是自由的,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活动、思想活动、意志活动、情感活动、信念活动、言语活动和记忆活动;或者说,在进行思维活动、思想活动、意志活动、情感活动、信念活动、言语活动和记忆活动时,我们拥有充分的、完全的意向性、能动性、创造性、目的性,不会受到任何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无论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还是以集体的形式存在,人类都是生命实存与精神实存的统一体。作为生命实存,人类是一种活生生的生物,我们的生物性从根本上决定着我们的整体存在。作为精神实存,我们能够意识到、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并且能够将自身与其他存在者区别开来。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亚斯贝斯指出,“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11](3)。作为“精神状况”存在的人类,“不仅生存着,而且知道自己生存着。他以充分的意识研究他的世界,并改变它以符合自己的目的”[11](3)。人类个体如此,人类集体也如此。习近平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3](13)其道理也在于此。

精神独立性是个人和集体的根本,应该受到道德上的充分尊重和维护。习近平说:“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3](139)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最重要的是拥有独立自主的道德价值观念。习近平说:“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3](139)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民族应该理直气壮地尊重和维护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尤其是应该大义凛然地尊重和维护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3](144)

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应该坚决挺立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精神独立性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精神独立性还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中华民族经历过分分合合,在近代遭受过外国列强的轮番侵略,曾经经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空前大劫难,但由于始终坚持精神独立性,我们的根本并没有丧失,我们的民族精神并没有崩溃,我们的发展希望总是存在。

第三,中华民族应该理直气壮展现自己的文化自信。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具有根本意义。它不仅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魂脉和命脉。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弱,则民族弱。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魂脉和命脉。习近平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7)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也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没有强大的硬实力,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就不足;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参与世界竞争的勇气就不够。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需要克服文化自卑心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文化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创造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化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曾经长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但到了近代,外敌轮番入侵不仅打破了我们的国门、破坏了我们的山河,而且冲击了我们的文化、损害了我们的文化自信。面对近代危局,不少中国人开始怀疑和否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价值,转而信奉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患上文化自卑的严重病症。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的诞生和发展壮大,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重新激发和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奋斗目标,目前正朝着“强起来”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强起来”奋斗目标,不仅是硬实力的强大,更是软实力的强大。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也需要克服文化自负心理。在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不少中国人产生了文化自负心理,将当今中国取得的所有成就简单地归因于中华文化,甚至完全归因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立场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但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一方面,它夸大了中华文化的作用,犯了文化至上主义错误;另一方面,它具有文化复古主义特征,容易将人们引上盲目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轨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只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但这种“提供”毕竟是有限的。中华民族不能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能成为只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啃老族”。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核心要义是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抱持高度肯定的态度,坚信它是中华民族的根脉、魂脉和命脉,笃信它是引导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强大精神力量,相信它具有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能力。当代中华民族需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需要文化自信。习近平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13)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建立在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基础之上。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充分张扬文化主体性和坚决挺立精神独立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一旦得到确立,我们必然会意气风发地步入文化自信的道路。理直气壮展现文化自信,既是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道德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应该实现的伦理价值目标、应该达到的道德生活境界。

余 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支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中华文化积淀了大量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哲学价值的内容,它们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何种水平,中华民族都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如何对待本民族的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伦理问题。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不忘本来”,认为不忘本来才能很好地立足现在和面向未来。中华民族的“本”是什么?它就是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不断建构和传承发展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诞生于原始社会,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形态,但无论如何演进和嬗变,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它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征。中华文化以中华文明为内核,始终保持着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始终在人类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中华文化本身是一种极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历史地看,我国历来是多元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社会。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在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华文化的内部激荡和外部交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奏响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交响乐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空前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异质文化,大胆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思想资源,创造了海纳百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求全民族参与,这要求我们做好一些具体工作。这至少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积极构建文化认知体系,提高全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文化认知是文化立场得到确立的前提和基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应该将弘扬中华文化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至关重要性;应该加强中华文化的理论研究,引导全社会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应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神韵、突出特性和世界意义;应该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引导全社会形成弘扬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

第二,坚决守住文化主阵地,引导全社会捍卫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坚定的文化立场必须依托坚不可摧的文化主阵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领导地位,确保中华文化具有可靠的政治保障;应该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指导,确保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应该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支撑作用,确保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根脉支持;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价值指引,确保中华文化具有正确价值导航。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原则,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形态、新特色和新优势。发展是一切文化形态的共同本性。中华文化发展既需要守正,也需要创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仅应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思想智慧、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而且应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形态、新特色和新优势。中华文化不断形成新形态、新特色和新优势,有助于提升中国人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杜绝文化宣传的形式主义,推动中华文化精神入脑入心。方法创新是文化宣传的关键,也是文化宣传的力量所在。宣传中华文化,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切忌片面追求形式、声势和过场的做法。政府管宏观,应该主要承担制定中华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等职责,负责对中华文化发展定框架、定方向、定准则。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管微观,应该主要承担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等职责,负责中华文化发展的创新实践。宣传中华文化,应该以是否入脑入心作为成效评价的核心标准。

第五,筑牢文化安全防火墙,确保中华文化行稳致远。文化安全是最深层、最根本的安全。一个国家的文化大厦土崩瓦解,它的经济大厦和政治大厦必定也会崩塌,如同釜底抽薪。破坏文化安全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颠覆他国政权的惯用伎俩。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必须防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和文化入侵,必须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政界、学术界、企业界和娱乐界人员西化变节给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强化网络舆情监控,打造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行稳致远的网络平台。

另外,倡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固然要求我们关注、重视、热爱中华文化,以之彰显我们对中华文化应该抱持的正确道德态度,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中华民族应该共同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极其重要的道德要求,但我们既不能做唯我独尊的中华文化中心主义者,也不能做崇洋媚外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存在价值基础上,充分张扬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坚决挺立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理直气壮展现自己的文化自信,借助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不断增强作为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立场中华文化伦理
立场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