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体育化的伦理之思

2024-05-21刘湘溶

伦理学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育生活教育

刘湘溶

本文的讨论从对体育、生活和生活体育化三个关键词的阐释开始,而说到“体育”,可以想到体育、体育锻炼、体育竞技和体育表演等概念。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上述四个概念中,作为体育的体育和作为体育锻炼、体育竞技和体育表演的体育具有不同性质。作为体育的体育是一个名词,不妨将之称为大写的体育,大写的体育指称的是人类一种特有的和特殊的育化方式,一种“野蛮其身体,文明其心智”的育化方式。说体育是人类特有的育化方式,是因为其他动物没有;说它是人类特殊的育化方式,是因为人类还有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其他育化方式,不同育化方式要达成的主要目标任务不同,运作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也不同。而作为体育竞技、体育锻炼和体育表演的体育则是一个定语——对中心词锻炼、竞技和表演进行修饰的定语。可以用来进行锻炼、竞技和表演的不仅有体育,还涉及广泛领域,例如劳动锻炼也是锻炼,军事竞技也是竞技,文艺表演也是表演,但它们和体育锻炼、体育竞技、体育表演不同,不同处之一是载体的不同,体育锻炼、体育竞技和体育表演的载体是体育运动项目,哪些项目属于体育项目、哪些项目不属于体育项目在严格意义上是有区分的,每一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有自己复杂的游戏规则,要想掌握之,只能通过专门的传授,这一传授是学而习之、教而育之、以文化之的过程。体育在本质上属于教育范畴,正因为如此,体育学在我国学科目录中被安排为教育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是由若干个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所构成的知识与技能体系。体育在本质上属于教育范畴,是关于身体的教育,因此既要重视教和育,寓育于教之中,也要重视技与训,寓教与育于技与训之中,技即技能,训即训练,技能要有适当的高度,训练则要有适当的强度。为此要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反对“温柔体育”,避免体育的变形、变味和变性。体育在本质上属于教育范畴,主要由国民教育的学校教育承担,学校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五育”在学校教育中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必须协同并举。否则学校教育就会出问题,甚至是严重问题。

关于生活,我们要“搞清一个区别”和“消除一个对立”。所谓搞清一个区别,即搞清生活与生存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处在于生活是比生存内涵更丰富的概念。人与其他动物都存在于地球上,然而,对于其他动物而言,存在就是生存,生存就是存在,存在与生存是可以画等号的,而人则除了求生存之外,还要求享乐,求发展。需要是人行为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乐需求和发展需要三大方面,需要的多元性决定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所谓消除一个对立,即消除生活与工作的对立。不少人习惯对生活作狭义理解,将生活与工作相对立,所以才会有“正确处理生活与工作关系”之类的说法,似乎生活在工作之外,工作在生活之外,二者完全就是两回事。其实,工作就是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是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当劳动不再单纯是人类谋生的手段,同时还是人类乐生的手段时,共产主义社会便到来了。根据马克思的思想,绝无任何理由将工作与生活相对立,广义的人类生活包括工作性(劳动)生活与业余生活,或闲暇生活、休闲生活。休闲不等于休息,休息是在工作间歇为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而进行的自然休整,而休闲则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求得身心调节和愉悦,注重的是身心的体验和感受,但休闲包含休息,休闲离不开对工作造成的体力和精力消耗的恢复,当业余时间超出体力和精力恢复所需要的时间时,休息便转化为休闲。或换言之,一个人在业余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还做了些别的自己乐意做的事情,这便是休闲。休闲性生活与工作性生活有着完全不同的行为特征,如果说工作性生活是专一的、约束的、循规的、紧张的,甚至是被迫的,那么休闲性生活就是多元的、无拘的、自由的、放松的……如此解读生活对于阐述生活体育化的命题极为重要。

过往,学界对于体育生活化的讨论较多,而对生活体育化的讨论较少。和“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等命题一样,体育生活化与生活体育化的命题既有彼此联系的一面,也有相互区别的一面,它们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的区别不是形式的,而是实质的。其形式的实质性区别集中表现为:体育生活化指的是体育向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渗透——诸如“乒乓外交”便是体育向政治的渗透,“做大做强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便是体育向经济的渗透,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便是体育向文化——精神文化的渗透,代表着体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方向和未来。体育走向生活是体育的价值旨归,只有生活化的体育才可能根深叶茂、生机勃勃。体育生活化水平越高,体育的普及性、成熟性就越高,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生活的体育化则指某种生活方式——体育化的生活方式,或准确讲体育化的休闲生活方式的形成。体育化的休闲生活方式是爱体育、懂体育、自觉体育、坚持体育、终身体育,使进行体育锻炼、参与体育比赛、欣赏体育竞技表演成为生活常态的生活方式。①在此,体育比赛不同于竞技体育的体育竞技,或许体育竞技也是体育比赛,但它区别于一般的体育比赛,特指高水平的体育比赛,或由专业运动员、职业运动员进行的极具欣赏价值的体育比赛。生活体育化离不开体育生活化,然而,体育生活化只是生活体育化的必要条件,生活体育化作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即使在体育生活化成为潮流趋势的背景下,不论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的普及性和成熟性程度有多高,也总有人不选择体育化生活方式,而是更青睐别的生活方式,将更多的休闲时光或消耗在电子游戏上,或消耗在麻将桌上,或消耗在家庭事务的打理上……体育化的生活方式显然是不能被强制、被规定的,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我要体育”而非“要我体育”,而这除了客观条件方面高质量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及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性、可及性和共享性均达到一定程度外,主观认知方面的价值引导也至关重要。

习近平指出: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三件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其中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要根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活体育化的价值意义可概括为:生活体育化能够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

关于生活体育化对美好生活创造的价值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是从手段价值上看,美好生活是健康的生活,选择体育化生活方式有利于人的健康。开展全民健身、打造健康中国是国家既定战略。所谓全民健身,要突出一个“全”字,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能否让更多的中国人选择体育化生活方式,直接关系这一战略能否成功,事关体育权作为基本人权实现上的公平正义。什么是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看法,健康不仅是身体方面,而且是心理方面的完满状态,而就身体方面而言,不仅表现为脏器无疾病,而且表现为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型均匀,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良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能够较好应对环境变化,承受各种外部因素对身体的刺激。体育对人的健康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健康第一”[2],我们必须领会这一论述的深刻内涵。衡量美好生活的指标有很多,包括丰衣足食、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际和谐、生态良好……这些指标或许缺一不可,但最终还是要落在人的主观感受上,即使有了上述美好生活指标所显示的条件,但如果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甚至相反,感受到的只有痛苦。把话透彻地讲,美好生活归根结底是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美好的生活,而在对生活美好的感受上,健康的价值排序位居首位。人生在世,有很多东西非常珍贵,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权力、名誉和地位,生命、自由和事业等,爱情、亲情和友情都是缘分,权力、名誉和地位均来之不易,但不论有多珍贵,其珍贵性都在健康之下。生命珍不珍贵?当然珍贵,但只有健康才有生命的质量;自由珍不珍贵?当然珍贵,但只有健康才有身心自由的解放;事业珍不珍贵?当然珍贵,但只有健康才有事业的通达。健康第一和生命至上内在贯通,尽管不健康的生命也是生命,也应当尊重和敬畏,不容蔑视和践踏,但健康关乎生命的质量,只有健康才可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个体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强国之基。

二是从目的价值上看,体育本身就是美好的。正如《体育颂》所言:“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愈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欢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3]快乐是体育的天性,求趣是体育的应有之义,娱己而娱人,娱人而娱己是体育所固有的价值,它使人放飞自我,它使人轻松愉悦,它使人阳光阳刚,它使人积极进取,它可以激发人的自尊、自豪和自信……

体育本身就是美好的,因为它使我们的生活富有诗意。有人说,生活就是选择,我完全赞同,而诗意生活的前提之一是选择的丰富性、自主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人的生活情形:“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4](537)根据马克思的论述,美好生活作为选择丰富性和自主性的生活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满足,也包括精神上的惬意。从选择丰富性和自主性的考量出发,体育化生活方式不但是高雅生活方式众多选项中的一种,而且这种生活方式本身便最具丰富性。其丰富性首先在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上。其次在于人们成为体育人与体育结缘目的动机的多样性上。所谓体育人是具有体育情结的、将体育视为生活的内在需要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人。体育人之体育情结不但包括对进行体育锻炼和参与体育比赛的渴望,还包括对观看精彩体育竞技表演的喜好[5](175-176)。体育人与体育结缘目的动机的多样性表现为:有的具有职业取向,有的没有职业取向,在具有职业取向者中,有的钟情于球类,有的倾心于田径,有的青睐于体操……在没有职业取向者中,有的出自兴趣、有的出自专长,有的为了强身健体,有的为了涵养心性,有的为了社交,有的为了消遣,而更多的是兼而有之。选择体育化的生活方式既可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满足同一人的不同需求。

体育生活化,即体育走向生活和生活体育化,即公众对体育化生活方式的选择是相向而行的统一过程,这一过程推进的历史前提在于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并由此带来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有两个基本观测点,一个是恩格尔系数,另一个是闲暇时间。前者越低,后者越多,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人类将进入休闲时代。不妨设想一下,当闲暇时间占到了人类生活的50%或者更多,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必须强调的是,收入的增加及收支结构的改善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可能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并非一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否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还要看在闲暇时间里我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做得如何。因此,要使人们的闲暇生活有意义,体育化的生活便是一种良佳选择。

体育生活化,即体育走向生活和生活体育化,即选择体育化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相向而行的统一过程,是和“五大融合”相伴随的。这里讲的融合不是两个独立主体简单外在的合作,更不是二者的合并,而是二者的结合,但又不是一般的结合,而是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深层次的结合。

一是体教融合。体教融合具有的双重含义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第一重含义针对的是竞技体育人才即运动员培养体系的弊端。我国运动员培养长期由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相对封闭的系统承担,其弊端早已显现,要消除之,只能通过改革创新,促使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向国民教育回归,形成体育系统和国民教育系统良性互动、高效协同。第二重含义针对的是学校体育尤其是中小学体育的边缘化、工具化状况。中小学体育边缘化、工具化现象长期存在是不争事实,其原因在于学校体育价值的虚无化。中小学体育价值虚无化一度十分严重——严重到了几乎完全失去自身价值的程度,体育有用还是没有用、有什么用、有多大的用并不取决于体育自身的功能,而是取决于它和中考、高考的关联度,这是学校体育的无奈,也是学校体育的悲哀。加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中小学生体质呈现弱化走势,至今总体上仍不容乐观。这一状况的扭转亦必须通过改革创新。

二是体卫融合。体育具有防病治病的辅助医疗功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大健康”概念,指出跨界融合是大健康体系构建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而体卫融合则是跨界融合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6]。健康中国不等于医疗中国,从健康计谋,我们更需要的是未雨绸缪,而非亡羊补牢,要让人民群众小病少得、大病不得或晚点得,就需要体卫融合。体卫融合的主要措施是科学健身,要突出科学二字;体卫融合的主要手段是运动处方,运动处方要尊重专家意见、量身定制。

三是体艺融合。体艺融合中的艺主要指音乐舞蹈。体育与音乐舞蹈的联姻早已有之,例如自由体操、花样游泳和花样滑冰等,均是集体育和音乐舞蹈为一身、集健和美为一体的体育性音乐舞蹈或音乐舞蹈性体育。再例如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的音乐舞蹈表演,总是那么极具创意、精彩纷呈、吸人眼球。在我国,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进,体艺融合的势头日益强劲,平台空间日益广阔,也使体艺的边界日益模糊。国标、街舞、啦啦操、广场舞等均有很多的受众,尤其是广场舞的兴起,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于在全民健身热潮中生长起来、普及开来的群众喜爱的体育音乐舞蹈或音乐舞蹈体育项目,我们应多一份关注、理解和包容,规范之,扶持之,提升之。

四是体旅融合。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新型业态,是体育与旅游互为形式内容且相互融合的产物。其相互融合有两个基本路径,一个基本路径是健身休闲与旅游的融合,如登山之旅游、自行车驾骑之旅游等;另一个基本路径是赛事活动与旅游休闲的融合,2008 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都是成功的范例。玩是体育旅游和所有旅游的共同属性,体育旅游为旅游注入体育元素,使旅游集玩、游憩和运动为一体[7](42-44)。玩讲究的是纯粹,追求的是开心、舒坦、潇洒和有品位。玩的纯粹就是不计功利、心无旁骛,它是玩得开心、舒坦、潇洒和有品位的前提。同样是玩,玩法却有不同,我们应当学会玩,学会玩好,而体育旅游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向我们招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五是体产融合。体育是既具有事业性又具有产业性的业态。体产融合促进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壮大,并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脉,通过产业链网、供应链网和消费链网向人类生活全面渗透,场馆修建、赛事举办、明星追捧、服装品牌打造、运动器具推广……简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体育在以自己的方式和强大力量改变人自身的同时,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反过来又在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改变着人自身。

在五大融合中,体教融合更具基础性,而在体教融合的两重含义中,第二重含义更具全局性和根本性。国民教育系统的学校教育覆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且高位巩固、高等教育已经超越大众化进入普及化的今天,体教融合涉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从反面讲,如果学校教育不把体育放在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不但体育生活化和生活体育化相向而行的历史进程会受到阻碍甚至阻断,而且会直接影响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实现,直接影响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从正面讲,只有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得到足够重视,从小抓起,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才可能释放学生的体育天性,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自觉体育,选择体育化的生活方式,以良好的健康素质服务人民、服务国家。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尤其是中小学体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未受到充分尊重,学校体育应有的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一局面的扭转只能通过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涉及包括学制在内的体制机制的调整——例如关于学制调整,有人建议将现行十二年加中考分流的基础教育学制调整为十年制义务教育,其中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合并为五年,取消中考分流[8]。这一建议具有建设性,其好处至少有二:一是缩短了学制,有利于缓解老龄化社会对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二是取消了中考分流,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另一方面避免了使孩子输在性别差异上的不正义。其次涉及学校教育工作业绩评价标准的调整——长时间里我们实行的是应试性学历教育,奉行的是以升学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凡此等等,无论是体制机制的调整,还是评价标准的调整或其他什么东西的调整,要想顺利展开并收到预期效果,必须找准切入点,把握关键点,切入点就是重塑教育理念,关键点则是正确理解并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关于重塑教育理念讲三点。一是关于教育理念的重要性。理念属于思想范畴,理念支配人的行为。教育理念对于教育之重要,正如发展理念对于发展之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决定发展的性质和结果,教育理念则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结果。教育理念出了问题,教育体制机制、教育的评价标准等就一定会出问题,教育就会偏离应有的价值轨道。一定要记住两句话:其一,对于任何国家,最大的成功是教育的成功,而最大的失败是教育的失败;其二,不重视体育的教育最终是失败的教育,不重视教育的体育,最终是失败的体育。

二是关于我国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必须肯定,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教育对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功不可没的,但又必须承认,中国的教育尚存在不少问题,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孩子从小到大,老师、家长只对他们讲“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士”,从来不讲,或几乎不讲“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可能成为好士兵”。其实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可能成为好士兵的,雷锋便是一个榜样,雷锋就是普通士兵的代表。对雷锋而言,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兵,坚守士兵的本色,恪守士兵的本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叫什么精神?螺丝钉精神!小小的螺丝钉,多么普通、多么不起眼,但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离开它行吗?国家就像是一座摩天大厦,要想栉风沐雨、矗立挺拔,需要多少颗螺丝钉安其位、履其职、尽其责,永不松动,默默奉献啊!雷锋一生助人为乐,做了很多好事,学雷锋当然也要倡导大家去助人为乐、做好事,但千万不能忘掉雷锋精神的实质:每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才是最大的做好事——对民族和国家最大的做好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是拿破仑说的,在中国的影响很大,简直老少皆知。这句话对吗?或许是对的,但不全面,用黑格尔“真理是合题”或“真理是全面的”的命题为尺度加以衡量,它即使是对的,也没有达到真理的层次。请注意,“真理的”和“对的”是两个层次的问题,“真理的”肯定是“对的”,但“对的”不一定是真理,必须给它补充一句,两句话一起讲,形成合题,才有真理性,补充的这一句便是上面提到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可能成为好士兵”。试问,培养不出成千上万雷锋式士兵的将军是好将军吗?没有成千上万雷锋式士兵组成的军队能打胜仗吗?

听说过菲律宾女佣的故事吗?所谓女佣,保姆也,但菲律宾女佣和中国保姆不是一个概念,做中国的保姆很简单,找一个大妈或者小姑娘,稍加训练甚至不训练就可上岗,美其名曰“边做边学”。菲律宾女佣都是系统训练出来的,要么经过两年的中等职业教育训练,要么经过三到四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训练,菲佣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教育的成功。菲律宾培养女佣的职业教育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相当多的菲佣都抱定一辈子就做这一行的信念。这就叫职业忠诚度、职业荣光感,没有这两条,一切职业操守统统免谈。现在大家都讲要发扬工匠精神——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一心一意地做、踏踏实实地做、精益求精地做,把它做好,甚至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而职业忠诚度和职业荣光感正是工匠精神的两个基本品质。工匠只是相对特定行业而言,但工匠精神则是每一个行业都不可或缺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教育理念,是长期逐步渗入中国人头脑深处的,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望子成龙”教育理念的翻版,在今天,这一理念不但过于陈旧、不合时宜,而且十分有害,它在导致学校体育价值虚无化、束缚和窒息孩子运动天性的同时,使孩子从小就深深陷入内卷,在为了“成龙”或“成凤”的激烈拼斗中拼掉了身心健康,拼掉了童真和童趣,而现实逻辑的残酷性在于:我们孩子的绝大多数的未来注定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都想钻进“象牙塔”,都想出类拔萃成为“人上人”,可能吗?应当吗?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在向孩子们讲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中国故事的同时,更要向孩子们讲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可能成为好士兵”的中国故事,要让孩子们真正明白“条条道路通罗马”“行行可以出状元”,不论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生活得出彩,生活得有滋有味的道理。

三是关于如何重塑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重塑必须一破一立,破除“望子成龙”教育理念,确立“成人成才”教育理念。助人成人、助人成才是现代教育的主旨和使命。成人即使人从生物人成为社会人,掌握必要的社会生活规范和社会生活本领;成才,即成为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成才的标准是多元的,各行各业、同一行业的不同岗位都需要有人去做而且做好;各行各业、同一行业的不同岗位都有特定的人才评价标准,尽管如此,品德良好和身心健康却是多元人才评价标准中的共同标准,以品德良好和身心健康的失去为代价所换来的一切均不可取。总之,唯有重塑教育理念,学生才有可能从应试性学历教育的沉重压迫下挣脱,学校体育才有可能从戴着镣铐跳舞的窘境中走出,快乐体育、体育快乐,快乐学习、学习快乐才可能真正实现。

关于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理解和创造性贯彻也讲三点。其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由两个意群有机组成。一是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揭示了教育的人本取向和属人性;二是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表达了特定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两个意群关联在一起,释放出的主要信息包括: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其他主义的建设者,更不是社会主义的破坏者,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不是其他主义的接班人,更不是社会主义的掘墓人。

其二,从两个意群的关联出发可知,我们的教育是惠及广大人民,旨在提高广大人民包括健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教育,而不是为了选拔少数“尖子”的教育。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以亿为计算单位的劳动者,尽管接班人和建设者有区别,有更高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要求,但也是一个以亿为计算单位的群体范围很大的概念,而非小众概念。“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诸如此类的论断既是事实,也是真理,应当成为中国教育奏响的价值主旋律。

其三,从两个意群的关联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多育并举,坚持德育为先和坚持健康第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落脚点是全面发展,无论是过去提的“三育”——德智体,后来提的“四育”——德智体美,还是现在提的“五育”——德智体美劳,其精神实质强调的都是促进全面发展,反对片面发展、畸形发展。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的五个基本方面,或许还有其他方面,例如心理教育也是一个基本方面,不可轻视。“五育”中的“五”,并非纯粹的数学概念,而是文学修饰手法,意蕴是“多”,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到多育并举、多管齐下。我们应当可以根据学段、学校的不同情况,在多育并举的过程中,因学段制宜、因学校制宜,有针对性并创造性地开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工作。例如应当加强心理教育,而体育也可以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特殊的、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心理教育作用;体育不但可以发挥特殊的心理教育作用,而且可以发挥特殊的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作用。再如在义务教育阶段,或至少在小学教育阶段,可以按德体智美劳顺序排列,把体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从而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地、落实。德是人之魂,直接关系“三观”,“三观”不正,会导致人性的迷失与沉沦,使人变成庸人、坏人和恶人。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只有拥有了健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可能幸福满满,才可能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去更多、更好、更长久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体育生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漫生活?阅快乐
2016体育年
生活感悟
我们的“体育梦”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