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课间游戏活动的实践探索
2024-05-20蔡清翠
蔡清翠
【摘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游戏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运用到培智学校教育教学中,不仅有着较强的适用性,还能获得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培智学生在游戏中明确学习方向,获得知识与情感的体验。文章以L学校培智三年级“跳跳环”游戏为例,对课间游戏活动的对象、项目选择、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挖掘课间游戏活动资源,探索有效实施方法与路径,为培智学校有效开展课间游戏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培智学校;课间活动;“跳跳环”游戏;必要性;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8—0101—04
培智学生动作发展水平低下,明显落后于一般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如身体协调性差,手眼不协调,感知速度慢,动作显笨拙等。因此,发展培智学生的动作能力,促进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是培智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仅仅依靠培智学校的运动与保健课程显然是不够的。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把动作训练融入各类课间游戏活动中,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课间游戏活动因其“游戏”的趣味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培智学生的参与兴趣,充分调动培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全面发展培智学生身体素质、动作协调性和社交沟通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能促进培智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还能有效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和勇敢、顽强、机智的良好个性,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就以L学校培智三年级学生课间游戏活动“跳跳环”为例,探析培智学校课间游戏活动的有效实施。
一、培智学校开展游戏教学的必要性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其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儿童发展智力、获取经验、了解身边自然世界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创造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最佳方法。随着特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强调培智学生的生命尊严与体验,重视培智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此,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应为其创造机会,积极鼓励并帮助他们游戏。以游戏作为手段,将教育和游戏、训练融合在一起,诱发学生主动参与,以达到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需要,使其获得愉悦的生命体验[1]。
二、培智学校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原则
1.簡单性原则。简单性原则是指游戏的设计应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上手,以促进培智学生快速投入游戏中并能轻松掌握游戏规则。首先,游戏规则应简单明了,应避免复杂烦琐的操作,让培智学生能快速理解游戏的要求和目标。其次,游戏的难度应适中。既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过于复杂,以避免培智学生因为难度太大而失去兴趣。最后,游戏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机制,让培智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游戏中应该达到的目标,并能获得相应的奖励[2]。
2.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和运用游戏教学时,必须确保游戏内容和活动不会对培智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要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首先,要确保游戏进行的场地和设备安全,避免尖锐物品、易燃物品等危险物品存在,避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伤。其次,要控制游戏时间,避免培智学生过度沉迷游戏而影响身体健康,要注意平衡游戏时间与学习的时间。
3.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强调游戏教学应涵盖所有学生,照顾到每位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获得教育效果。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殊需求,设计难度适宜的游戏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学生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三、培智学校课间游戏活动的对象分析
对于培智学生而言,要创设适合其能力基础的课间游戏活动,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个别化为核心,让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得到发展、弱势得到弥补。因此,在进行活动设计前,首先要做好学情分析。以L学校培智三年级学生为例,本班共有12名培智学生,8名男生,4名女生。按照运动能力和动作相关的学习能力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能力层级,其中A层次学生运动能力较好,当前的运动能力与学习能力强,身体协调灵活,能掌握课间游戏的规则并按照规则进行游戏;B层次学生的运动能力较弱,不能独立完成课间活动游戏,需要在教师的辅助下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基本上掌握一些简单的动作,但是动作不协调,对游戏的规则掌握不好,需要提示和辅助才能参与游戏;C层次学生的运动能力与学习能力都不足,若无辅助,则无法参与课间游戏。其中,B、C层学生游戏活动参与意识不足,对于新游戏的学习能力不足,无法按照游戏规则参与游戏,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才能参与简单活动。
四、培智学校课间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L学校每周周二至周四第二节课后有20分钟的课间活动时间。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有效开展游戏活动,三年级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动作能力、身体素质、活动场地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了“闪光跳跳环”作为课间游戏活动项目。这个游戏既能训练培智学生的身体左右协调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下肢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情感交流。同时,这个游戏活动的动作要领较为简单,先把尾环套在脚踝上,然后向前或者向后旋转,当转杆到另一只脚下时,抬起另一只脚,双脚互相配合,使之循环,整个动作犹如单脚跳绳,易于培智学生学习掌握。
(一)活动组织形式
1.固定“点”位,开展游戏活动。对于培智学生而言,游戏活动的规则意识培养是关键点。因此,在实施“跳跳环”游戏活动时,为了避免游戏活动出现杂乱无序的情况,教师会在操场的活动区域内给每名学生定一个“点”。“点”的设计是经过反复实践论证确定的,前后、左右都间隔2米,这个距离能够满足“跳跳环”游戏活动的空间要求。这样,每次活动学生都在固定的“点”位上进行,节省了教师反复提醒学生归位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活动效率。
2.引导参与,组织多元化活动。由于培智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兴趣的广度不足,导致其在游戏活动中往往表现为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不足。为了避免培智学生因长期在同一天、同一地点参与同一个项目而感到乏味,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课间游戏活动进行调控,根据项目内容融入多元化的游戏元素,使游戏活动更具趣味性。例如,在学生熟练掌握“跳跳环”游戏基本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教师可逐步提升游戏难度,也可适时设计分组计时比拼,如接力赛、对抗赛等相应的项目进阶游戏,多角度引导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从而保持对同一项目的新鲜感,提高游戏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二)设计分层化活动
培智学生因大脑的器质性损伤,导致其游戏活动能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智力损伤程度越重、游戏活动能力越弱的显性特点。因此,在进行课间游戏活动时,不同层级的学生则不能较好地完成与其身体协调性难以匹配的游戏动作或活动,这也就形成了课间游戏活动的难点,而这些难点又恰恰是教师进行分层游戏设计的关键能力点。因此,在课间游戏活动的实施中,教师便可以抓住游戏难点,分层设计游戏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游戏、体验游戏。
例如,在L学校培智三年级学生“跳跳环”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中,我们就发现以下游戏难点,难点一:把“跳跳环”的尾环套在脚踝上与取下来。对于A组学生来说相对简单,能按照要求拉开扣环,套入脚踝后压好扣环。对于能力较差的B、C层学生来说,扣环的开合很难,需要教师或同学的帮助。难点二:使“跳跳环”旋转起来。训练一段时间后,A组学生可以完成向前跑让“跳跳环”动起来,B、C组学生无法独立完成,需要他人辅助。难点三:双脚配合让“跳跳环”循环转动。培智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损伤较为严重,双脚的配合能力不足,让“跳跳环”循环转动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较为困难,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针对以上游戏活动难点,教师在设计“跳跳环”游戏活动时,要遵循渐进性和分层化的原则进行。首先,对于全班学生而言,要注重循序渐进的递进训练,如,刚开始进行游戏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另一只脚或者用手辅助,让“跳跳环”转动起来,待动作熟练之后,再让学生通过双脚配合,让“跳跳环”循环转动起来。其次,要从游戏活动的难点中生成游戏活动的关键能力点,分层设计游戏活动内容。例如,C层次学生的游戏活动内容设计要相对简单,原地转动“跳跳环”即可,一般是在教师或者同伴一对一的指导下辅助进行。B层次学生的游戏活动可适当增加难度,要求在原地跑中循环转动“跳跳环”,因这一能力层次的学生在教师和他人的帮助下能够参与到集体游戏活动中,所以可以根据他们对动作的熟练程度,为他们设计“原地转圈持久赛”的集体游戏。A层次学生的游戏活动难度可稍大,要求熟练掌握双脚配合循环转动“跳跳环”,并随着对游戏的熟悉程度逐步加深,可以尝试引导这类学生进行游戏创编,深化游戏成果,促进全面发展。
(三)实施有效评价
评价是课间游戏活动实施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强化对游戏动作要领的熟练掌握。“跳跳环”游戏活动评价的方式主要以评比奖励为主,建立竞争机制,促进学生有效参与游戏活动,实现良性发展。例如,笔者会将学生每天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注意时长、动作熟练程度等记录下来,每周、每月在班级公示栏晒出成绩,设置周、月冠军以及最佳进步奖并对学生进行奖励。再如,在不定期组织的“跳跳环”接力赛中,获得胜利的小组每人计入优秀成绩一次,形成了班级竞争机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提升运动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培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五、培智学校课间游戏活动的实践效果
(一)激发了培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间游戏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指导学生掌握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更重要的是引导培智学生“会学”,学会动作、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在“跳跳环”游戏中,不仅有对游戏活动的主动参与体验,还有活跃的思维参与,逐步培养了学生自学、自练、自选、自管的能力。
(二)促进了学生观察、模仿能力的提升
培智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导致其观察、模仿能力受限,动作学习能力不足,使得在观察、模仿进行动作学习时效率不高,且需要教师不断辅助才能进行。而在参与“跳跳环”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每一次的游戏过程都是培智学生观察模仿学习的契机,学生可以进行多次的观察、模仿、尝试、练习,学生不用刻意集中注意力,就能观察到其他同伴的游戏动作,使自主学习行为自然而然地在游戏中发生,从而促进培智学生的观察与模仿能力不断提升。
(三)促进了培智学生动作能力的发展
课间游戏活动可以改善学生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能力,提高其身体的协调性,促进其下肢力量发展。“跳跳环”游戏的主要动作要领是在单脚跳的同时,让“跳跳环”绕着一只脚不停地旋转。与简单机械且枯燥的训练单脚跳相比,“跳跳环”游戏更加具有趣味性,能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过程中主动参与单脚跳、左右分腿跳等下肢动作训练,提高下肢力量和动作协调性。同时,游戏开始和结束时,把“跳跳环”套在脚上和取下来,都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手指精细动作能力,提高了手部灵活度和手眼协调性。
(四)有利于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
研究表明,教師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越长,接触的机会越多,有效学习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进行“跳跳环”游戏的过程中,班级中的教师会零距离加入,成为游戏的参与者,在无形中营造了平等和谐的活动气氛与乐趣。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教师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较为亲近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其主动参与意识。此外,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之间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正向互动。例如,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能力好的学生帮助能力不足的学生拉开扣环,并主动帮忙把“跳跳环”套入脚踝,压好扣环。又如,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能力不足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会存在较强烈的畏难情绪,缺少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看到其他同学玩得很开心,参与的意识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不由自主地会主动模仿着跳。通过多次反复的游戏活动,不仅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合作互助意识。
综上,课间游戏活动在补偿培智学生的运动缺陷,促进其社会交往及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课堂教学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培智学生当前的运动发展需求,构建科学的组织形式,设计分层活动任务,形成有效评价机制,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间游戏活动中来,发展其运动潜能,弥补其身体缺陷,使他们获得适切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彩凤.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1(06):212-213.
[2]崔维华.设计大课间游戏,提高智障儿童精细动作能力[J].现代特殊教育,2023(07):36-37.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