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困境与策略探究

2024-05-20李隽平漳平市审计局

财会学习 2024年12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对象责任

李隽平 漳平市审计局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操作性。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经济责任审计仍需持续改进审计工作思路、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的新使命,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审计法和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开展审计,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保证对被审计对象的真实评价,确保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一)审计对象

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被审计的对象多为具有管理权力、财务决策权限的领导者,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前会先制定审计计划,确定被审计对象、审计范围,以便更好地开展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旨在查明被审计对象是否依法履行职责、经济决策是否正确、是否管好和用好财政资金。

(二)审计程序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先向被审计对象发送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对象在接到通知后,须按照规定提交相关资料,并就其所涉及经济责任问题做出正式、全面、客观说明,配合审计工作顺利进行[1]。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应发放给被审计对象,征求其对审计结果的意见,被审计对象有权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异议或补充说明,审计报告经过严格审理后,才向被审计对象发出正式审计报告,并进行审计公示,以保障审计结果真实可靠。

(三)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核心在于揭示被审计对象管理决策及其所带来的后果,推动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规范管理行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深入调查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经济活动和管理决策过程,全面梳理其管理责任执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为有效监督提供有力依据。审计范围涵盖被审计对象整个管理决策链条及其后果,从经济决策制定、实施到结果评估,都应在审计之中得到细致考量。审计人员须客观公正地对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估,保障其不仅在言行上,更在具体行动中恪守法规、纪律,实现财政财务管理的透明、规范。

二、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一)保障财经秩序稳定

在当今社会,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承担稳定财经秩序的职责,被视为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审计报告所揭示的问题让被审计对象自我审视,也指出政策执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财政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推动整体制度体系的完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审计并非停留在问题的揭露阶段,更应引起审计对象对审计问题的深刻思考,基于审计报告,让被审计对象直面问题,认识自身错误将带来的风险,使被审计对象以更谨慎负责的态度处理事务,避免再次犯错,为财经秩序的持续健康运转提供保障。可见,审计是监督与提醒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各方主体的经济责任感和管理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

(二)强化监督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状况为基础,对被审计对象履行职责、经济决策、遵守法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审计结论被用于判断被审计对象是否勤政廉政、执行工作任务能力与水平。强化对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监督评价既是责任担当需要,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三)促进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速发展的脚步促使监管和风险防控的加强。在这一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严谨而权威的制度,对被审计单位及领导进行双重检查,不仅帮助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更有效促进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从原来的单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拓展为以政府性资金审计为基础,重点审查领导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监督权、廉政规定情况;从过去对事不对人的审计转变为既对事又对人的“人格化”审计上来;审计的目的从传统的纠错防弊的防护性审计向增强经济社会“免疫系统”功能的建设性审计上来,将真正发挥审计“审、帮、促”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困境

(一)审计力量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质量逐年增加和提高,在项目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新的提升,对审计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备不同领域的审计经验,掌握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现有基层审计单位人员编制少,且大多以财会专业为主,并非审计专业,审计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即便有新进人员充实审计队伍,但新进人员还处于学习审计业务阶段,暂时无法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困难。

(二)人事变动频繁

基层单位和乡镇主要领导由于工作需要适时调整,人事变动频繁,常遇到主持工作未满一年不符合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要求等情况,造成对部分乡镇、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较频繁,难以做到对审计对象“全覆盖”。

(三)思想认识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本质在于监督与管理,对其权利施加一定约束。然而,部分领导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总是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查他的问题,不予配合审计,尤其是部分已离任的领导更是对经济责任审计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甚至抗拒经济责任审计。由于思想认识不足,领导层无法深刻理解经济责任审计内涵与要求,审计项目实施存在阻力,审计质量始终难以达到最优。

(四)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不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站位仍然不够高,由于存在惯性思维,经济责任审计往往还是习惯于把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作为审计重点,审计报告反映的主要是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问题,忽视了领导依法履行职责方面的审计,未能突出领导在任职期间依法履行职责、经济管理决策、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的举措和做法,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不突出。

(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以准确到位

由于缺乏一套规范、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以准确到位,若审计评价内容超越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将导致评价失焦,审计评价应是对领导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实际却出现审计评价涉及太多非经济责任领域情况,扭曲评价结果客观性和准确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受领导者任职时间的跨度影响,由于审计人员对评价事项产生的背景、当时政策环境以及工作要求不能全面熟悉和掌握,只能凭借自身的主观判断,难免存在一些评价不够准确,造成评价失真[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改进管理,如果评价流于形式,只着眼于程序、表面,而忽略深层次核心问题,则无法提供有利参考。

(六)资源得不到及时共享

审计资源共享不够及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交流方式单一,各部门间缺乏多元化沟通渠道,信息无法及时传递、整合。审计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一般都是从被审计对象提供的资料和账务进行审查,并从中发现问题。然而,现在账务处理都较为规范,很难发现深层次问题,而由于各部门缺乏信息共享,审计人员较难从其他部门获取相关信息,片面的信息共享模式使发现深层次问题存在困难。更令人忧虑的是,部门间互动不足,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共享,审计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与利用,即使各部门都在为维护组织的财产安全而努力,但由于效率受限,结果也难以令人满意。

四、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的策略

(一)加强审计业务学习

基层审计单位应定期开展以“经济责任审计中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审计”为主题的业务培训会,传授经济责任审计知识,使审计人员掌握更多的经济责任审计技巧,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水平,尤其是新参加的审计人员要掌握好经济责任审计方法,边学边审,学审结合,尽快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好手”,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之前,需明确审计理念,制定审计计划,从轮审覆盖面、单位历年接受审计时间及审计力量等方面考虑,确定被审计对象。要建立审计项目和审计对象目录,实施动态管理,这是保障审计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审计人员应掌握被审计对象在担任职务期间履行的经济责任,把握审计内容,客观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以便及时调整,这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审计是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治理的有效工具,严格按照制定好的审计实施方案开展审计工作,不偏不倚地查找问题,纠正偏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作用,树立绩效审计理念,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发挥审计价值。

(三)把握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确定审计重点时需考虑权力运行核心领域、关键环节,保障对财政资金充裕、经济活动复杂单位、部门进行精准审计,应特别突出那些具有重要权力的被审计对象,深入分析其决策透明度、规范性及决策机制是否存在缺陷,进而全面评估其实施效果[3]。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需严格遵循分类管理原则,根据被审计对象管理权限、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保障审计工作的深入细致。审计人员要着重关注决策部门组成结构与运行情况,审查其合规性,发现潜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并需要准确把握审计重点,对涉及较大资金流动、影响力较大的经济事项进行深入透彻审计,保障审计结果客观真实,发挥其监督、评估、指导作用。

(四)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探索科学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对不同单位、不同乡镇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其所承担的职责进行综合打分,推动审计评价工作深化、细化、实化。针对不同审计对象,对其工作责任分工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严谨地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确定每项审计任务具体目标和要求,保障审计工作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有效开展。在撰写审计报告时,须规范责任界定程序、标准,结合被审计单位“三重一大”会议决策制度和具体决策情况及被审计对象的工作责任分工情况,建立一套严密的责任认定机制,保障审计结果、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客观、公正、准确,提升审计报告质量,提高审计主体合规意识、风险防范能力。此外,审计结果报告中应明确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公布审计结果与整改措施,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审计工作进展。

(五)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

审计资源共享是必然需求,而与相关部门累积合作、深入沟通更是实现审计成效关键一环,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可以聘请农业、水利、林业、住建等单位的专家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其专业领域的特长,深入调查、研究、挖掘审计问题线索,拓展审计成果广度和深度。这需要各部门之间共同努力,以信息交流、数据整合等方式,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在审计移送时机、程序、方式方法等方面也要在细节层面做出充分协商、规划,以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达成预期目标。促使经济责任审计渠道更加畅通,需强化部门之间资源信息优势互补与共享,提高审计效率,规避重复劳动、资源浪费问题[4]。

(六)创新审计形式

基层审计单位应合理利用审计力量,这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覆盖范围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配置与利用,才能提高审计效率,保障审计工作的全面及时。一是按照审计项目组织方式“两统筹”要求,避免重复审计,优化审计力量和资源配置,采取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或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开展,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率,实现“一针穿多线”的效果,并在审计项目结束同时形成“一审多报告”,达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的目的,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二是引入数字化审计工具和智能化审计系统,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与审计业务融合模式,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载体,以大数据资源为支撑,不断推进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增强监督效果。

(七)严格审计执法执纪

审计执法执纪,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其提供指引,审计活动才能合法、规范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五十八条及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基础,为监督检查经济责任提供明确法律依据[5]。而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新形势下会出现新问题、新挑战,因此也要对相应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以适应时代需求,提高审计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制定新法律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经济形势,结合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深入研究和总结,以保障科学性和普适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法规要具备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更要注重加大执法执纪力度,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结语

在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保证了财经秩序的稳定、强化了监督管理、促进了社会高质量发展,针对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审计力量不足、人事变动频繁、思想认识不足、审计重点不突出、评价难以准确到位、资源共享不畅等问题,应积极探索新的审计策略和改进之路。加强审计业务学习、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牢牢抓住审计重点,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关系,创新审计形式,严格执法执纪,是突破当前困境的有效策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着更高效、更公正的方向前进。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对象责任
神秘来电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