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践中对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
2024-05-20钟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钟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引言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因其特有的性质而具备独特的管理需求。这些资产不仅是国家的资产,也是社会公共资源,其管理的合理性、效率性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的实现。在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如法规的变动、技术的更新以及市场的波动等。这些因素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资产管理机制,以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满足公共服务的目标。
一、审计的基本职能与原则及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审计的基本职能与原则
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包括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验证,确保资产使用和管理的合规性,同时对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资产管理的优化和效率提升。首先,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首要准则。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必须保持独立性,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客观性原则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必须保持客观,避免任何可能影响审计结果的偏见或利益冲突。此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持续保持警觉态度,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不应轻易接受表面现象。最后,安全性原则要求审计人员对在审计过程中获得的所有信息进行保护,仅在法律规定或职责所需时才能披露。遵循这些基本职能与原则,审计活动能够有效地监督和评价国有资产的管理状况,识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从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高效和价值增长[1]。
(二)审计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影响
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审计通过独立分析资产,揭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为决策者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和依据。这种作用不仅限于发现问题和风险,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对这些问题和风险的及时纠正和改善。同时,审计活动通过评估资产管理的合规性,加强了对资产使用和保护的监管,确保资产的使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此外,审计还关注于资产管理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评估资产是否被有效利用,是否为事业单位创造了应有的价值,避免了资产的滥用和浪费。通过发现并建议改进管理不足,审计促进了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强化了风险应对机制,逐步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这种改进不仅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还增强了事业单位对于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从而提升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长远来看,对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审计策略
(一)完善审计法规与审计标准
完善审计法规与审计标准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法规和标准的完善旨在为审计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确保审计工作的正确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更新和优化审计法规与标准是应对新出现的财务和管理挑战的必要条件。审计法规的完善涉及确保法规与当前经济实践相适应,覆盖新兴的财务和经济活动领域。这包括对于资产评估、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规范。法规的更新旨在加强对审计活动的法律支持,为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行为提供明确的法律框架[2]。审计标准的更新和完善则专注于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统一性。标准化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确保不同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审计工作。审计标准的完善还包括引入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如数据分析和电子审计技术,以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此外,审计法规与标准的完善也需要注重国际审计准则的融合与适用,借鉴、吸收适合国情的国际审计准则和行业标准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和兼容性,提高国内审计工作的国际信誉,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
(二)强化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强化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措施。风险管理在审计中的应用,旨在识别、评估并针对审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采取有效的控制和缓解措施。这一过程涉及对审计对象的业务环境、内部控制体系以及历史财务信息的深入分析,以便于识别出存在的风险点。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方法来确定哪些领域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这包括对财务报表的错报以及对审计工作本身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集中于那些风险较高的领域,从而提升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实施风险管理还包括对审计计划的持续评估和调整。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和更多信息的获取,审计团队需要对初步的风险评估进行更新,必要时调整审计策略和计划。这种动态的风险管理方法确保审计工作能够灵活应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加强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还涉及利用现代审计工具和技术,如数据分析软件,以识别异常交易和潜在的风险点。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审计人员从大量数据中迅速识别出需要深入审查的领域,进一步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效率。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确保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仅包括对审计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还涉及对相关行业知识、财务报表分析、风险评估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熟练掌握。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实践,审计人员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系统的培训体系作为支撑,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定期的内部和外部培训课程、专业资格认证以及实际操作的机会。内部培训课程可以针对机构特定的审计方法和工具,而外部培训则可以涵盖最新的审计标准、法规变化以及行业发展趋势[3]。除了传统的审计知识和技能外,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关注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如数据分析、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审计人员需要掌握这些技术,以适应现代审计的需求。专业资格认证是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提升的另一个关键方面。通过获取和维持专业资格,审计人员不仅可以证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活动保持这些能力的更新。这些资格通常需要通过考试和持续教育来获得和维持,从而确保审计人员具备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审计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审计效率是现代审计工作的关键策略之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审计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降低审计成本。在审计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分析、电子审计工具、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数据分析技术允许审计人员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识别异常交易和潜在风险点,从而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效率。通过使用先进的分析软件,审计人员可以执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包括趋势分析、比较分析和模式识别等,这有助于在审计早期阶段识别重要的审计领域。电子审计工具,如电子工作底稿和审计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审计团队高效地管理审计过程和文档,确保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信息的准确记录。这些工具支持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审计结论的记录,从而提高整个审计流程的效率和质量。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允许审计团队远程访问审计资料和应用程序,增加了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和协作性。云平台上的审计工具可以支持实时数据分析和共享,使审计团队成员能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高效协作,加速审计决策过程。
三、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一系列的政策、程序和实践,旨在保障资产的保护,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以及支持事业单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控制环境的建设、风险评估程序的实施、控制活动的设计和执行、信息和沟通机制的优化,以及监督活动的持续进行。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它反映了事业单位的价值观、组织结构和员工的能力,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奠定了文化和纪律基础。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求事业单位定期评估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并确定这些风险对资产管理和业务目标的潜在影响。这一过程确保事业单位能够识别和优先处理那些影响最大的风险领域。控制活动包括各种政策和程序,旨在确保风险应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这些活动涵盖了从授权审批、资产安全到财务报告和合规性检查的范围。设计和执行有效的控制活动可以减少错误和不规范行为,保护组织免受损失。信息和沟通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所有相关方都可以获取必要的信息,并且能够在需要时进行有效沟通。这包括内部沟通,如员工对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了解;以及外部沟通,如与外部审计师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另外,持续的监督活动确保内部控制体系保持有效并随着环境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可能包括定期的内部审计、控制活动的评估,以及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及时修正[4]。
(二)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是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措施。通过系统的培训,资产管理人员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资产管理的各种挑战。培训计划应当涵盖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基本的资产登记、分类、评估到复杂的资产处置和风险管理。这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研究、模拟训练和在职培训等方式,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此外,培训计划还应包括相关技术知识和工具的使用,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考核机制的建立则旨在评价资产管理人员的表现,确保他们能够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目标执行资产管理职责。考核机制的设计需要公正、透明,能够全面评估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成效。考核标准应当明确,既包括定量指标,如资产利用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也包括定性指标,如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风险处理能力等。考核结果应用于人员的晋升、奖励和培训需求分析,以激励资产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发现培训中的不足,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三)推动资产管理信息化优化
资产管理信息化指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数据库系统、云计算和移动应用等,对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目前,事业单位普遍统一使用财政部委托开发的资产管理系统。近年来,财政部主推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也涵盖其中。新系统的开发应用旨在满足国有资产采购、使用、维护、评估和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需求。未来,该系统如果与云计算等热点技术结合,依托大容量云盘和高速的信息处理技术,高效集中管理资产信息,有望进一步提升资产数据的准确性。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涉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目前,一体化系统采用较为严格的访问模式,使用该系统的同时无法打开其他页面,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有效的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网络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基于此特点,应进一步关注安全性和效率性的相互协调,建立更为优化的访问流程,便于使用者尽快上手熟悉新系统。
(四)建立健全资产评估与处置机制
资产评估与处置机制涉及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准确估值,以及在资产生命周期结束或不再需要时,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置。这一机制的目的在于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避免资产的无效占用或浪费。资产评估机制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和标准。这套方法和标准应当能够全面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包括资产的市场价值、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5]。资产评估应当定期进行,以确保资产价值的准确反映,为资产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此外,资产评估还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资产采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如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法、无形资产的收益法等。资产处置机制的建立要求明确处置流程和原则。这包括资产处置的决策流程、审批程序以及处置方式的选择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资产处置过程的透明度,防止利益输送和资源浪费。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等,选择哪种方式应当基于资产的实际状况和市场条件,旨在最大化资产的经济价值。
结语
在审计实践中,强化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是确保资产安全、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通过实施一系列审计策略和管理建议,可以有效地监控和评估资产的使用与维护,保障资产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事业单位应积极适应变化,不断优化资产管理流程,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