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4-05-19黄靖涂美铃
黄靖 涂美铃
摘要:基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围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规律,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立德树人、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其作用不仅体现在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课堂授课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社会保障学
引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当前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能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在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理想以及锤炼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素养,并培养了认真负责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服务能力。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结合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的综合性课程,主要讲授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制度体系构成,主要包含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内容,是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的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课程思政教育體系建设的背景下,以《社会保障学》课程为例进行研究,将其作为关键的教学载体,在教学实践中围绕专业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进而达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寓道于教、寓德于教的核心目标。
一、《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概念最早是在上海高等学校于2014年率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试点工作时提出的,目前课程思政教学的上海实践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效。2017年,课程思政的建设开始由区域探索试点转化为全国战略部署,并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课程思政”就是所有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授课教师都有育人使命。这既是一种课程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 因此,“课程思政”下的专业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进行价值引领,强化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教育[3]。
将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之中,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出“社会保障学”课程在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理想以及锤炼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既体现新时代的要求,也聚焦“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出与本课程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思政教育,以专业知识承载思政内容,展现专业课程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特点,在帮助学生完善专业学科知识、习得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科课程承载育人功能,思政寓于专业课,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使其成长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做到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步推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二、《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
(一)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1.讲述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树立“中国自信”的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保障就是从国家的角度为社会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障体系,在讲授“中国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时,通过讲中国经验,讲中国方案,讲出了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累累硕果,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实现了城乡14亿多人的人口全覆盖。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习这些内容时,结合大学生群体自身实际的社会保障福利,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巨大进步,也能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保障学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保障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目标。《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障法》等法律的颁布是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建设的基石,中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管理服务体系的日渐完善,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强调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弘扬了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精神。社会保障水平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通过社会保障水平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必须与中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社会福利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人享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反映了核心价值观的公正、平等精神。避免失业的重要举措是爱岗敬业,其反映了核心价值观的敬业精神。养老保障体现中国治国理念中的公平和互助思想及传统的尊老助残美德,城乡救助制度则反映了核心价值观的友善精神。这些内容的有机融合,能进一步推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社会保障思想自古以来就非常发达。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思想是构成我国早期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庄子提出的理想社会思想都是今天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重要思想渊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思想,是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延续和扩展。在国家层面,中国古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迄今仍被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广泛应用。在社会层面,安老怀少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社会大众共同遵守的一种道德约束。当前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友善型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基本形成,与之相呼应的如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恤孤念寡等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弘扬。社会保障学课程的内容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法律规范与传统美德等多个层面进行融通,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加深文化理解,增进文化自信。
(二)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避免出现“两张皮”,避免二者出现脱节,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需要教师花费精力和运用技巧,将思政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首先,可以通過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如何将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对思政课程的融入点和融入方式进行深入地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传递。其次,可以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建立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库,选择相关的在线课程、优质纪录片和影视作品等,运用现代化的沟通渠道,更加高效地传播思政理念和内容,弘扬正能量和树立典型。最后,丰富思政教育的案例库,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学生关注的、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案例。借助大学生常用的通讯工具,如QQ、弹幕、微信等,以及短视频和视频剪辑软件,开辟案例讨论和交流的新渠道。
(三)突出中医院校思政特色
现代大学生的资讯获取能力和手段日益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也在持续增长。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仅仅传授基础知识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学生更希望老师以专业视角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并且要求德育教育贯穿其中。结合中医院校的特色优势,鼓励学生创造创新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同时,可以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他们深入分析和总结,能够增强说服力和教育效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合了传统的方法与现代化的科技防控。通过深入讲解这些内容,不仅能够更全面阐述医保制度的内涵,充分展示传统中医药的独特疗效,更能凸显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深入激发专业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
(四)创新思政教学过程
以“健康风险与保障”这章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课前教学、课堂教学、课后教学三个环节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1.课前教学设计
首先,授课教师安排班干部建立QQ群为后续的资料传递和交流讨论做准备,再需要根据授课班级年级和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便于与授课教师开,展阶段性的联系和沟通。其次,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自行拍摄 5~l0分钟的导学视频,内容上注重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再次 ,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进阶练习,题型主要以选择题和讨论题为主。进阶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典型性,数量得当、难度适中,充分反映学生自学过程中的困难和误区。然后,课前两周,授课教师使用 QQ群中的聊天、通告、文件等功能向学生提供导学视频和进阶练习等学习资源。作为学生,首先需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观看导学视频。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某一片段,或在难点讲解处暂停播放,进行知识存储和理解。其次,完成自测练习,以此巩固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的自我管理。最后,对于导学视频和进阶练习中的疑难点,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或在 QQ群上实现师生、生生的讨论。
2.课堂教学设计
坚持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强化互动的原则,首先以学生5min案例分享、教师点评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内容梳理、难点讲解等形式突出重点。其次,联系教学视频、进阶练习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内化,授课教师阐述健康保障就是国家为帮助国民抵御健康风险的制度安排,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通过教育引导和思政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并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健康、珍视健康,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最后,针对授课教师阐述的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讨论,并进行小组发言,授课教师随后依次进行点评和总结。
3.课后教学设计
首先,将第一课堂授课与第二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开展“社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专题调查,实施实践教学;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指导其撰写相关的阶段性论文,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参与性。
其次,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成绩评定体系,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从知识、能力、情怀和素养4个角度考查学生在《社会保障学》课程学习中的获得感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否得到提升;从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结果来判断和反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评定方法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课前导学、课堂互动、作业测验进行综合评价,由授课教师对学生专题调查、科研课题参与环节进行评价,通过期末论文撰写对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进行结果评价。
结语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社会保障也是社会稳定器,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对于培育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人才队伍也极为重要,在以“政能量”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爱国爱民精神,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服务能力,高质量地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系1.福建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JJGK2161);2.福建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究》(项目编号:XJJGK214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侯振中.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合力育人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 31-34.
[3]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 : 62-65.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