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雕技法与现当代艺术的融合共生
2024-05-19林其臻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传统苞雕技法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融合,通过对苞雕技法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苞雕技法在人物雕刻领域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同时,结合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分析苞雕技法如何与当代艺术相互借鉴、相互渗透,进而实现融合共生。苞雕技法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的手段和形式,也推动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苞雕;造型;当代艺术;融合
一、以画入石
石雕技法种类丰富,其中苞雕技法与国画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苞雕技法将国画的精髓融入石雕创作之中,使得石雕作品能够充分展现出“以画入石”的独特魅力。
在20世纪60年代,一段充满偶然与巧合的奇遇,将家父林发述与一批外表洁白如雪、内里金黄璀璨的旗降石紧密相连。他凭借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艺,巧妙地运用银裹金这种石种的特征,结合其所擅长的传统人物雕刻技艺,创新性地开创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雕刻技法——“含苞”雕刻,又称“苞雕”或“包雕”。
在这种技法中,家父巧妙地将石头外层的白色部分精心雕刻成衣袍,线条简约细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而内里鲜艳的红色、黄色则被他巧妙地用以展现人物的面部与肢体,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仿佛从石头上跃然而出。
不仅如此,具有类似石种特征的善伯石、荔枝洞石等,也在家父的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苞雕佳作。他的巧手在石头上游走,独特的雕刻刀法与石质的天然色彩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石头经他的巧手雕琢,仿佛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艺术瑰宝。
(一)国画的人物造型特点
在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人物造型无疑是画家们费心费力的核心议题。众多画家为寻求独特的表现方式,对造型技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从而推动人物画造型与观念的深刻进步。纵观中国绘画史,不同时代的画家都提出了各自的造型理论,这些理论在历代的绘画文献中都有所体现。
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其核心在于如何巧妙把握“神”与“形”之间的关系。这一议题自古以来便是画家们研究的重点,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首先,国画中的人物造型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在国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更是表现人物形态和神韵的重要手段。艺术家通过勾勒轻重变化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轮廓、服饰和姿态,使人物造型既生动又富有节奏感。这种以线造型的手法,使得國画中的人物形象既具有概括性,又不失细腻和传神。
其次,国画中的人物造型强调以形写神。人物画本质上是通过外在的“形”来刻画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但无论采用何种刻画手法,都离不开“形”这一基础。因此,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精心构思、以形传神,力求在人物造型上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这意味着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艺术家不仅要关注外在的形态,更要注重内在的精神气质。他们通过描绘人物的眼神、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种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绘画理念,使得国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
此外,国画中的人物造型还体现了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观察与理解。他们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提炼出人物的典型特征和动态,再运用国画技法进行表现和创造。这就使得国画中的人物形象既具有现实感,又富有艺术性和想象力。
而拥有扎实的绘画基础,无疑能够为石雕创作提供强大的支撑,使得作品在形态与神韵上都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家父便是这样一位在绘画领域深耕细作的艺术家,他长年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养成了天天看书学习的好习惯。无论是书画、雕刻还是摄影等展览,他都会到场观看,并从中汲取灵感,不断充实自己的艺术视野。
家父对绘画的热爱和执着,促使他勤练笔墨,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他不仅石雕创作得好,绘画也是一绝,他的诸多绘画作品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这些作品的背后,都是家父千百次地学习揣摩和练习。他深知,只有掌握好基本功,下笔时才有底气,线条才有灵魂。
家父在艺术创作中早已将绘画与雕刻融为一体,他巧妙地将绘画的精髓和雕刻的技法相结合,使得每一件石雕作品都宛如一幅精美的画作。无论是整体构图还是细节处理,都体现出他匠心独运的精湛技艺。而那些恰到好处的留白,更是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使得作品更加深邃而富有内涵。
(二)玉石雕人物造型特点
玉石雕人物造型丰富多样,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展现了玉石雕刻艺术的魅力。传统玉石雕人物造型特点与国画人物造型特点相似,尤其是苞雕人物的造型与国画的人物造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玉石雕人物造型注重形态与神韵的完美结合。雕刻师们通过精细的雕刻手法将人物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无论是观音的端庄慈祥,还是弥勒的乐观豁达,都能通过雕刻师的手得以生动展现。这种形态与神韵的结合,使得玉石雕人物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其次,玉石雕人物造型强调线条的运用。尤其是采用苞雕技法雕琢的人物,造型简约古朴,具有写意国画的韵味。线条是雕刻艺术中的基本元素,也是表现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在玉石雕人物作品中,线条的运用极为讲究,既有流畅自然的曲线,也有刚劲有力的直线。这些线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效果,而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此外,玉石雕人物造型还注重细节的处理。雕刻师们通过精细的雕刻,将人物的服饰、面部表情、手势等细节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二、苞雕技法在石雕艺术中的生动展现
“苞雕”这一名称本身就极具美感,“苞”即花苞,“似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技法命名上就赋予其生命力和希望。自从家父开创这一技法后,人物苞雕便在寿山石雕刻领域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众多后学者纷纷仿效这种新颖的人物雕刻样式,笔者就深受影响,利用苞雕技法创作出了诸多作品(见图)。
苞雕这一技法既是人物圆雕大类中的一种特殊技艺,又是一种独特的“巧雕创作”,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对原石俏色的巧妙运用。在巧雕的艺术世界里,“一巧、二俏、三绝”是至高无上的法则。原石的色泽分布与形状走势,往往成为雕刻家创作灵感的源泉。例如,在刻画罗汉题材时,人物或蹲或立、或躺或卧,衣袍或包裹、或披覆、或垂挂,这些生动形象的造型设计,既取决于雕刻家想要追求的艺术效果,也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石那千变万化的色彩与形体特征。
在创作苞雕时,雕刻家们往往会先对石材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构思,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化联想与细化设计。他们将人物外袍的覆盖面、姿态动作以及五官细节等逐一确定下来,使得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在大体轮廓上呈现出写意夸张的特点,而神态表情又极尽细致生动,仿佛能够听到他们的呼吸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既展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格调,又充满了生活情趣,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传统人物雕刻在寿山石雕刻领域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苞雕这一技法的出现,无疑为人物圆雕注入了一股更为灵动鲜活的艺术魅力。它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让观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过目不忘,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家父的作品中,人物苞雕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作的苞雕作品,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艺术含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作品造型精准严谨、线条写意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能夠呼之欲出。在创作过程中,他尤其注重细节的表现,对人物的面目、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可以说,传统人物在他的刀笔下得到了升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一件荔枝洞石作品《铁拐李》为例,家父充分利用荔枝洞石色泽上红、黄、白集于一体的特征,运用苞雕技法雕刻出了铁拐李。在这件作品中,铁拐李的形象延续了传统造型中的典型面貌——秃顶、深目、束头巾、多须髯,斜背铺席,腰系葫芦,安然作憩睡姿态。而在面部的刻画上,家父更是精益求精,以精细的刀法展现出铁拐李那深沉而睿智的眼神。在形体的塑造上,他则采用精练简洁的线条来勾勒轮廓结构线,形式与风格略带夸张和变形,使得整件作品充满了水墨人物画的写意笔趣。这种自然率性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家父在苞雕雕刻上的深厚功力。
苞雕技法的诞生,是在“因材施艺”的雕刻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从银裹金旗降石的显著特征,再到与传统人物圆雕的巧妙融合,它无疑成为“循石造型”的绝妙典范。它充分展示了雕刻家们对原石材质与形态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运用,同时也体现了雕刻师在艺术创新上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精神。
在未来的雕刻道路上,笔者将始终致力于探寻人物圆雕在创新形式上的更多可能性,而苞雕技法正是笔者最为重要的艺术实践之一。如今,我们仍然能够在人物苞雕技法的传承与发扬中,感受到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来自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艺术内涵,更来自于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人文情怀。
三、苞雕技法与当代艺术的融合
苞雕技法作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其简约的外形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而当代艺术则以其前卫、创新的特点,不断推动着艺术领域的进步。将苞雕技法与当代艺术相融合,不仅能够打破传统与当代的界限,还能够为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首先,苞雕技法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可以从材料选择上进行尝试。传统的苞雕技法多采用玉石、木头等自然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岁月的痕迹。而当代艺术则更加注重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比如金属、塑料、数字技术等。将苞雕技法应用于这些新材料上,不仅能够拓展苞雕的表现范围,还能够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科技感。
其次,苞雕技法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能够在创作理念上进行创新。传统的苞雕技法注重形态和神韵的刻画,追求形象的韵味和生动。而当代艺术则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将苞雕技法的精湛技艺与当代艺术的创新理念相结合,可以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作品,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思考艺术的深层含义。
此外,苞雕技法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还可以通过跨界合作来实现。传统苞雕艺术家可以与当代艺术家进行合作,共同创作作品,互相借鉴和启发。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还能够产生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艺术作品。
最后,苞雕技法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还要注重市场的推广和普及。通过举办展览、研讨会等活动,将苞雕技法与当代艺术融合的成果展示给更多人看,让他们了解和欣赏这种融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网络平台等途径,扩大这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四、总结
笔者通过对苞雕技法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融合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两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紧密关系。苞雕技法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而当代艺术则以其开放、多元的特点,为苞雕技法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苞雕技法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共生,为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郭芳.中国水墨人物画用线方法探索[J].美与时代(中),2024(02):71-73.
[2]杨晓彬.“以形写神”在当代写意人物画中的传承与发展——以《烟火人间》创作文案为例[J].艺术家,2023(11):42-44.
作者简介:
林其臻,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一级名艺人,中国工艺美术会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玉·石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