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展中体育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2024-05-19陈鹏屹

东方收藏 2024年3期
关键词:展览

摘要:体育既是一种承载人类生命活动的形态,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类文化。我国的体育运动是远古先民在从事生产劳动和进行斗争对抗中发展而来的,从先秦到当代,逐渐演变成为以健身、娱乐、休闲、竞技为主要功能的社会活动。文章主要依托从2014年拉开帷幕的“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通过研究藏品内涵、展览理念模式、社会教育等方面,来探寻体育文物以及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同时为更多文物的活化利用提供新理念、新思路。

关键词:中国古代体育;体育文物;展览

中国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就有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的官学教育,其中的“射”和“御”可谓是中国最早的体育教育。汉代之后,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体育活动都变得丰富多彩,有蹴鞠、棋艺、射箭、投壶等。到唐宋时期,体育活动在之前基础上,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蹴鞠在宋代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专门的行会组织“齐云社”,宫廷中开展蹴鞠运动的氛围高涨。明清时期,各类体育运动在技术、方法、规则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社会普及程度极高。纵观我国古代体育史,从发轫到兴盛,一些体育活动逐渐衰落,另外一些则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近代西方体育传入我国后,中西方体育文化实现融合发展。

“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发起后,策展人逐步探究从多层次去阐释文物,重新认识中国体育文物,确立了体育文物概念内涵,并通过依托体育赛事举办巡展,让文体深度融合。为了促进更深远的传播,主办方还运用系列科学、规范社教活动的开展去复原古代体育运动,使公众能够充分参与,感受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魅力。“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举办十年来,逐渐让社会各界对中国的体育文物和体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良性推动了中国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藏品與展品:从多层次阐释体育文物

(一)如何定义体育文物

在我国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中,通常以文物材质类型进行分类,为文物定名时也主要是按照年代+纹饰+材质+器型的顺序组合命名。其虽然利于库房管理,但也掩盖了部分重要的文物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举办一些主题展览时对文物进行二次分类和定义。启动“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以来,当以古代体育文化的视角去建立展品名录时,发现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库房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体育类文物,但在举办该展览前,少有专业人士和文博机构对体育文物进行梳理和定义。究竟什么样的文物才能称为体育文物?一方面,对于流传至今、耳熟能详的体育运动,人们很容易从它们身上找到现代体育的影子,如球类、棋类等便能直接从功能上进行文物属性定义;另一方面,尚需通过体育文化史的视野挖掘内涵。比如武术的出现,最初是由于人们进行狩猎与战争活动,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科目,直到今天,武术中的拳击、摔跤等成为奥运会等重大赛事的比赛项目;再如车马出行类文物,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可以得知,殷商时期就有独輈马车,马车在当时既是交通出行工具,也是一种作战武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御术成为王公贵族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属于“六艺”,也是最早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这些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往往和我们今天认识的体育运动大相径庭,但若细心了解体育文化史便能进行判断。如狩猎战争纹铜壶,从体育文化史的发展脉络就能清楚地知晓狩猎和战争实际上是体育的源头,于是便将其定义为体育文物。因此,我们在定义这类文物的过程中,还应当具备历史眼光,从体育发展史的角度思考文物的内涵与属性,从而准确定义其是否为体育文物。

定义体育文物,还可以按直接信息类和间接信息类来划分。直接信息类体育文物是指功能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物件,主要为体育器械类文物,如蹴鞠运动使用的蹴鞠球、球门;骑马需要的马镫、马鞍、马饰等,这类文物的功能属性同古代体育运动直接相关,可以毫无争议地称为体育文物。而间接信息类体育文物与体育可能并无关系,而是器物上呈现的内容与体育活动相关。比如丝织品上与体育相关的刺绣纹饰、汉代画像砖中带有车马出行的图案、明清瓷器上绘有体育活动的纹样,相关类型文物也可定义为体育文物。过去,我们常常忽略间接信息类体育文物,没有认识到其所反映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从而缩小了体育文物的概念。

(二)多层次阐释文物信息

围绕文物进行阐释是展览的主要手段,也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沟通的重要语言。随着一系列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博物馆利用展览进行阐释的理念和方法也在发生改变。从以往单一的、表面的类型描述性阐释,再到通过主题、重构文物信息和脉络的叙事性阐释,甚至更深层次、更加专业的文化性阐释,博物馆一直以来都在尝试以各种方式来更有效地向公众传递信息。

举办“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的过程就是全面爬梳中国体育文物的过程,也是逐渐明晰体育文物概念的过程。该展览直接体现了文物信息挖掘与阐释过程运用的多层次阐释方式,尤其对于上述间接信息体育文物来讲更是如此,通过该方式发现了过去认知以外的大批体育文物。比如清代青花蹴鞠纹杯,就杯子本身的功能、外形而言,与体育毫无关系,但从题材内容着手,由于杯身绘有人物蹴鞠纹饰,遂将其归类为体育文物。通过“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策展人从体育的角度去观察研究文物、用体育史的眼光重新审视,便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在文物研究和策划展览的过程中,多学科融合可以极大地拓宽文物和策展领域的视野,当考古学、文物学的任务完成后,结合其他领域或许还可以发掘出文物的新内涵,从而增强信息提取和分析的能力。从纵向能够找到器物类型、时代风格、社会价值等方面的文物信息,从横向的坐标上或许还能解读出有关科技、农业、数学、哲学、动植物等更加多元化的内容。通过这种多层次信息阐释方式,文物也就逐渐脱离了“物”的束缚,成为信息的单元,而展览也成为根据主题建构叙事脉络、选择信息传递的博物馆语言。在这种多层次挖掘与阐释的基础上,博物馆的文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和丰富了,一件文物变成两件、三件或者更多,它们被各种历史线条和信息网络重新组合搭配。博物馆也能更好地去利用文物,创意策划更加丰富而多样的专题性展览,丰富博物馆展览语言,让沉睡在库房里的文物从此“活”起来。

二、展览与赛事:用巡展弘扬体育文化

(一)展览案例简介

“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是以体育文物为基础,依托重要体育赛事而开展的文物巡展。其缘起于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配合教学制作的展览,后来整合多家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经过文物信息摸底排查,最终借助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举办契机,联合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等共同举办。2015年,在鄂尔多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期间和福州全国青奥会期间也进行了巡展,此后再到天津、扬州、郑州、呼伦贝尔、成都等地,体育文物跟随着体育赛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展示。

“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通过文博界与体育界跨界合作的形式,并联合国内多家博物馆共同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进行展示。展览主要采用主题性兼具文化性阐释的方式,立足中国古代体育主题,对每一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历史脉络都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其中展示的文物来自全国各地,以此整合出完整、全面的中国古代体育文物框架,建构起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更加清晰的脉络。展览内容上,主要结构按照古代体育项目进行划分,比如分为射御、武学与武艺、球类竞技、棋类活动、休闲体育等,将各个时代的体育活动串联起来,并根据赛事特点进行调整,让每一次展览都富有特色,并与当地的文化和赛事做到完美融合,成为城市独具亮点的文化窗口。

(二)创新跨界融合,以巡展传承文化遗产

1.创造一个IP。近年来,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逐渐积极参与公众生活。成功的IP开发与运营,也成为博物馆火起来的重要方式。与通常的博物馆IP运营不同,“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作为一个巡回展览,在IP开发上有其独到之处。一方面,虽然没有固定场地和展品,但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重新定义了体育文物,并制造话题,引发广泛关注,让原本小眾的体育文物引燃爆点,使公众对中国古代体育产生浓厚兴趣,感受古代体育运动带来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持续不断地巡展,与一般短期性、阶段性巡展或临时展览不同。体育文化展主要依托赛事,因此只要举办体育赛事,就能够借此启动展览,成熟的运营机制也为持续办展提供保障。由此,新颖的概念加上持久的运营,逐渐就让一个临时性的展览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IP,为众多城市提供了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

2.成功实现跨界。传统博物馆是一个具有固定封闭场所的文物收藏、展示机构,要让博物馆更好地传播知识,与社会公众产生交流互动,就应拆掉博物馆的“围墙”,让博物馆主动和其他行业交上朋友。“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的巡展模式,打破了以往流于表面的合作展览形式,从体制机制上实现了体育界和文博界真正的跨界融合。展览的举办完美地和国家重要体育赛事结合起来,从组织领导、经费争取、智力贡献等方面也得到了国家体委、赛事组委会等相关体育部门的支持配合,成为真正的跨界融合典范,从而让体育因文物更有内涵,让文物因为体育富有趣味,既发扬了体育文化,又增强了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

3.用巡展传播文化。多数博物馆面临着展示空间与馆藏文物数量不平衡的尴尬境地,很多珍贵的文物受限于展览主题与展览空间,无法得到全面的展示利用,只能躺在库房中,难以发挥其应有价值。通过全国体育文物巡展,一方面,联合多家博物馆资源建立全国体育文物数据库,将全国各地的体育文物进行梳理,既有效保护了我国的体育文化遗产,又让这些沉睡的文物重新“活”了起来,提高馆藏文物的利用效率,发挥了超出博物馆自身限定空间的价值,赋予了体育文物新的生命。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办展,能够以一种流动大篷车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巡回展示中国古代体育文物,随着赛事办展,最终将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实现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有力传播和弘扬。同时,为建立更富创意的馆际合作模式,提升博物馆品牌价值,形成集群效应,共同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创造良好机会。

三、运动与教育:在博物馆中享受体育

近年来,教育成为博物馆的重要社会职能,从收藏与展示机构发展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成人终身学习场所,博物馆向社会公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不只是单一展览,在巡展中,为了让公众切身感受古代体育运动的魅力,主办方还创新了系列的社会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馆校合作。利用展览复原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让在校学生参加古人运动会,通过体育文物感受悠久的体育历史和深厚内涵,利用学生对于体育的热爱去传承古代体育文化。比如,巡展发起方成都体育学院将古代体育运动搬进大学课堂,让同学们在锻炼的同时学习、感受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二是在展览中参与互动,将古代体育运动作为观众参观博物馆时的一项重要补充体验活动。比如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成都金沙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古代体育运动会,让观众参与蹴鞠、投壶、射箭、击壤等多项古代体育项目。以这样的方式让观众与古代文物进行直接对话,在互动中获得乐趣,并了解体育文化。

在博物馆中复原古代体育运动,绝不只是娱乐和吸引眼球,它要让公众知道古代的体育活动是如此有趣、古人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它展开了观众和古代体育的对话,拆除了隔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围栏,拉近了公众与文物的距离,让博物馆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使得大家对其所传递的信息与价值产生认同,从而让文物拥有强大生命力,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愈发凸显。

四、结语

中国古代虽无“体育”这一名词,却有着影响深远的体育活动。当今大多体育项目来源于西方,但追溯历史,却能清晰地看见中国古代体育的影子。通过“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使古代体育文物得到全面展示,从而促使体育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13.

[2]魏敏.博物馆展览中考古文物的阐释模式[J].东南文化,2021(01):168-173.

[3]福建博物院.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11.

作者简介:

陈鹏屹(1992—),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猜你喜欢

展览
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如何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试论“流动博物馆”展览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博物馆教育功能
艺术作品传播设计的思考
揭开古籍文献与历史图像神秘面纱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关于低碳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
刍议现代商业展览服务对于公共图书馆展览服务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