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路径研究
2024-05-19曲悦
曲悦
摘要:当前,我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难以预料因素日趋增多的形势,尤其在突发公共事件后,国内、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作为辽宁省属唯一医药类公办职业院校的内部审计部门,立足新发展格局,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思考如何结合学校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如何有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内部审计;现代化审计
引言
如今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各行各业逐渐深化改革,進步巨大,人民的生活质量迅速提升。但是,随着各高校自主办学、自主管理以及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导致经济风险、违法违纪现象不断增加,无形中给高校的内审工作增添很多压力。原本的手工翻阅凭证、账表可能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如何提升审计质量,是内审人员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研究型审计,早在2009年,审计署南京特派办第一次正式提出研究型审计;2021年1月15日,《审计署关于印发全国审计机关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提出,要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202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侯凯审计长明确指出,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当前实现我国现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研究型审计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从而推动审计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经济监督作用,最终达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一、研究型审计的内涵与特征
(一)研究型审计的内涵
对于研究型审计的概念,先前有很多学者做了研究。通过大量阅读文献,部分学者对研究型审计内涵的阐述如下:孙夏彬(2019)分别分析了审计和研究的特点,认为研究型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应有之义;胡友良、许芷浩(2020)用公式“研究型审计=研究+审计”来表示研究型审计;晏维龙(2021)采用应用性研究观、科学理念观和工作模式观3个维度阐述研究型审计的概念;戚振东(2022)认为研究型审计以研究为出发点,通过相关理论的运用开展审计,同时以创造更高的审计价值为落脚点,达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罗建国(2022)认为,不能把研究型审计单纯地理解为简单的理论学术研究,而是把它与实践相融合,最终将实践结果运用到具体审计项目的研究[1]。
笔者认为,研究型审计是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论,旨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加强审计监督服务水平。把对国家政策、制度法规、体制机制的研究,作为审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将研究思维、思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促进审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研究型审计的特征
1.数据驱动
为了克服传统审计的局限性,形成更准确、更科学的审计结果,对底层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转换,形成审计数据库。在后期的正式审计过程中,运用数据分析、趋势分析等手段,采用定性、定量或者混合的方法,发现错误和异常,是一种新型的审计取证模式[2]。
2.深度分析
研究型审计贯穿于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全过程,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评估被审计对象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采取召开专题研讨会、网络调查等方式,从单个审计范围中跳出来,从宏观上整体把控,系统把握审计风险,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得出结论,找出问题点并建言献策。
3.创新观点
研究型审计要求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审计前、审计中、审计后各阶段不断探索,实现了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化,在深入分析审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审计经验和被审计对象的现实情况,提出新的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4.综合研究成果
研究型审计要求在审计报告阶段,除了基本的审计报告以外,还要有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不仅要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还要防范未知的经济风险,从根源上发挥审计的独特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审计。
综上,笔者概括出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和特征,即“站在研究的角度进行审计工作”。但对于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内审部门如何开展研究型审计,相关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研究: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必要性、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中遇到的困境、开展研究型审计推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二、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内部审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完成新的时代使命
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大趋势。新时期的审计工作必须坚决贯彻国家大政方针,扎实做好审计工作,加大对重大项目、重大战略、重大举措的监督力度,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坚持新的审计发展理念,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审计新路子。
(二)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开辟新的中国审计模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内部审计,在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过程中:(1)要立足于本职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审计目标,在稳中求进中推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2)在完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要培养创新意识,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为动力,提高审计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为领导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三)开展研究型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培养新型审计人才
首先,开展研究型审计,可以增强审计人员的思想觉悟,时刻学习,加深对理论政策的理解;其次,根据审计目标,精准找到项目的切入点,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分析问题、掌握工具的能力;最后,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够识别和管理风险,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市场营销、大数据处理、税务筹划等领域的知识[3]。
三、开展研究型审计各阶段工作
在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研究型转变需要经历一系列明确定义目标、系统开展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关键阶段。这一过程被分为立项、实施、分析与总结以及优化措施4个自然阶段。
(一)立项阶段
审计团队需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明确的审计目标有助于指导后续工作,团队应明确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核心目标,如提升管理效能、发现风险等。同时,要界定审计的范围,确定审计对象、时间范围以及审计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如定性、定量研究等,是确保研究方向清晰的关键。组建一个具备专业知识和协同性的审计团队,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实施阶段
审计团队按照立项阶段的计划进行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和深入研究。这包括对相关数据的仔细整理和清理,实地调研以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内部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运用先进技术,如数据分析软件和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此外,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促进团队协同工作,确保审计工作持续推进。
(三)分析与总结阶段
在实施阶段完成后,审计团队需要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提炼出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结论。这一阶段的关键工作包括数据分析、问题归因和编制研究报告。数据分析要运用统计方法、趋势分析等手段,而问题归因则需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问题的根本原因。最终,通过撰写详细的研究报告,向内外部汇报会介绍研究成果,确保审计的实际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四)优化措施阶段
基于研究成果,审计团队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在解决方案中考虑到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改进计划要制定详细,包括责任部门、实施时间表、监测指标等。通过建立培训和交流机制,提升审计团队整体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研究型审计的要求。建立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研究型工作的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改进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措施。通过以上4个自然阶段的有机衔接,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团队能够全面深入地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在开展研究型审计中遇到的困境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在迈向研究型审计的转变中,面临以下四大关键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影响审计团队的顺利工作,也对研究型审计的深入实施提出了挑战。
(一)数据获取难度大
在进行研究型审计时,获取大量准确的数据是关键的一环。然而,高职院校内部的数据可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存在格式不一致、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导致数据整合和分析难度增大。这种情况可能阻碍审计团队全面了解高校内部运作机制,制约研究型审计的深入开展。
(二)缺乏研究型审计经验
传统审计注重合规性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而研究型审计需要更强调研究思维和方法。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团队可能缺乏对研究型审计的经验和技能,包括项目立项、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经验。这使得审计团队在迅速适应研究型审计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困惑[4]。
(三)信息技术水平不足
研究型审计要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分析工具和人工智能等。然而,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团队可能存在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的问题,审计人员对新技术的应用和理解程度有待提高。这可能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深度。
(四)内外部协同难度大
研究型审计往往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而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团队可能由于专业背景较为单一,导致在项目的跨学科研究中协同难度较大。与外部专业团队的协作也可能受到一些管理和制度上的障碍。这种协同困难可能限制了审计团队深入挖掘问题的能力。
五、開展研究型审计推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数据式审计观念,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为解决数据获取难度,首先,建立数据集中平台。在高校内部设立统一的数据集中平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不同部门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同时,建立标准数据格式和共享机制,确保数据一致性。通过培训各部门数据录入人员,提高数据质量,为审计团队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基础。其次,构建数据整合流程。制定明确的数据整合流程,包括每个部门的数据录入时间和标准。采用自动化的数据整合工具,提高数据整合的效率。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5]。
(二)构建研究型审计实施机制,培养研究型团队
为解决缺乏研究型审计经验,首先,开展内部培训计划。制定全面的研究型审计培训计划,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分析。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研究型审计专家进行培训,分享实际项目中的经验和教训。定期组织内部研讨会,让团队成员分享和学习研究型审计的最佳实践。其次,建立研究型审计导师制度。设立研究型审计导师制度,由有经验的导师指导新人。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新人可以更快地掌握研究型审计的方法和技能。导师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帮助团队成员快速成长。
(三)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审计技术方法
为解决信息技术水平不足,首先,设立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制定信息技术培训计划,覆盖数据分析工具、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引入外部专业培训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培训内容紧跟技术发展潮流。通过实际操作演练,提高团队成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其次,引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在审计团队中引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作为技术支持。这些专业人才可以协助团队成员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实际项目中的技术咨询。同时,通过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合作,审计团队可以更好地应用新技术工具。
(四)提高研究型审计的科研技术水平,提高科研效率质量
为解决内外部协同难度,首先,建立跨学科研究小组。组建包括审计团队成员和其他领域专业人士在内的跨学科研究小组。通过定期的团队建设活动,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制定明确的项目合作方案,明确各方的责任和贡献。其次,促进内外部合作机制。建立高校内部与外部专业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建立定期沟通和协调机制,通过共同研究项目,提高内外部团队协同合作的水平。制定奖惩机制,鼓励合作团队取得优异成绩。通过这些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对策,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团队将能够更加有力地应对各类困境,有序推进研究型审计的实施,为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结语
审计工作正面临新事物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内容、技术手段都有很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挑战,审计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最终形成从个别到一般、从孤立到系统的审计。同时,研究型审计的发展和提升,也离不开审计人员的自我提高,要求审计人员要有研究思维,以问题为导向,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形成对审计问题思考的办法。对于高职院校的内审人员,也只有将研究融入日常工作中,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旭,李寅硕,陈艳艳.关于基层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07):73-75.
[2]查秋月.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J].会计师,2022(17):102-104.
[3]张伟耀,徐金富,邓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电力企业研究型审计的实施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23(01):107-109.
[4]许莉,张艺文.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研究型审计的实践探索——以审计署某特派办为例[J].商业会计,2022(07):19-22.
[5]张伟耀,徐金富,邓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电力企业研究型审计的实施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23(01):107-109.
(作者单位: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