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程六如治痢临证特色探析
2024-05-19周洁王鹏,2
周 洁 王 鹏,2
(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12)
程六如(1904—1985),字冷菴,号乐贤,安徽歙县石门乡人[1],曾赴浙学医三年,毕业于浙江中医传习学校,拜沈懿甫先生门下,著有《程氏内科医案》七册和《程氏外科医案》三册,皆未付梓,其中《程氏内科医案》第三册和《程氏外科医案》第一册在程氏后人收藏过程中遗失。现存《程氏内科医案》六册和《程氏外科医案》两册,均为孤本,藏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程氏治病重证轻脉,选方用药灵活精准,方药刀针俱精,且其医德高尚,常年为中医药事业奔波,在中医存废争执不休之际与毕成一在《徽州日报》开辟“新安医药半月刊”专栏以团结新安地区医家。程氏临证长于内外妇男科,凡伤寒、温热、时疫俱有心得,是当时极负盛名的新安名医,尤其在痢疾的治法用药上,师古不泥,思路独特,见解独到,疗效卓著。本文对其治痢特色作一总结,祈望对当下临床防治痢疾有所裨益。
1 中医药防治痢疾源流述要
痢疾,是一种常发于夏秋季节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等[2]。本病于《黄帝内经》中以“肠澼”“赤沃”“赤白”等命名,后在《肘后备急方》中始称“痢”,并被明确指出具有传染性,而“痢疾”病名则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关于痢疾的治疗,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3]。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治痢思路,并创设桃花汤、白头翁汤、乌梅丸等治痢名方;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以养生和导引方法治疗痢疾;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开灌肠法治疳湿痢之先河;《太平圣惠方》倡导先食疗后药疗的治痢思路;《圣济总录》归纳“调补、攻化、收敛、渗泄”治痢四法;刘完素提出著名的治痢思路——“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并创制名方芍药汤;戴思恭提出“凡治痢须先逐去积滞”的观点;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总结“逆流挽舟、通因通用、急开支河”三种常用治痢方法;陈士铎在《辨证录》中归纳形成“平肝、分解湿热、滋阴泻热、祛瘀逐秽”等十二种治痢方法;唐宗海认为痢疾可从肝、肺二脏入手辨证施治;孔毓礼在《痢疾论》中总结前人经验,并提出十大常用治痢方法。
2 程氏治痢临证特色
2.1 治则治法 程氏治痢,善随证变法,不拘于固定模式,所治痢疾类型主要为食积痢、湿热痢、疫毒痢、奇恒痢、休息痢、痢疾并病及痢后诸症,其中尤以食积痢、湿热痢和休息痢的治法最有特色。
2.1.1 食积成痢,消导化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首次提出“积痢”概念,并强调治疗时应先服感应丸等消积导滞之品,再随症治之。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也指出,对于积痢要先除积再治痢。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指出,痢疾因饮食积滞所致者居多,临证遇初发痢疾患者时,不应盲目使用涩剂,应先涤肠导滞,再正其根。戴思恭认为,先有胃肠积滞,日久方乃成痢,故凡治痢当先去积滞。王纶认为,湿热、食积是痢疾的主要成因,故治疗应以除湿热、消食积、开郁气为主。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指出,食积痢的主要病机为胃强脾弱,故宜先健脾消积,再以养脾之剂治之。程六如在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治疗食积痢以消导利湿为主,认为此类痢疾主要由食湿挟滞、腑气不宣所致,且多发于小儿。患儿肠腑湿热,兼挟饮食积滞未清,腑气不宣,化而为痢,临证以痢下赤白相杂且昼夜频频、腹痛不舒、苔腻中黄、脉数为主要表现,治以消食导滞、清热利湿,常在黄芩汤、白头翁汤的基础上加藿香、佩兰、白豆蔻、山楂、枳实、槟榔、神曲等芳香化湿、消食导滞之品。
2.1.2 湿热化痢,清暑退热和中 刘完素认为,湿热是痢疾的主要致病因素,主以辛苦寒之品治之,其所创名方芍药汤即针对湿热痢疾所制。李东垣也认为,湿热是痢疾的主要病因,但与刘完素不同,李东垣提倡用补脾升阳之法去除湿热以止痢。程六如临证观察发现,湿热痢主要集中于五月至八月,多由暑、湿、热三者相互夹杂而成,暑湿、湿热、暑热壅滞肠络,气血凝滞,传导失司,化而为痢,故而采用清暑退热和中之法治之,以芍药汤为底加大豆卷、藿香梗、荷叶蒂、砂仁、枳实、槟榔、焦山楂等清暑化湿和中。若见发热、小便短赤者,加炒牡丹皮以清热凉血止痢,加通草、赤苓、车前子使热从小便而出。
2.1.3 休息痢久,扶阳升举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用大承气汤治疗痢疾复发,此即“通因通用”法之雏形。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久痢阴虚”之说,并指出可用寒凉药佐以升散药、热性药治之。明代医家李梴认为,休息痢主要由过服寒凉与误服收涩之剂所致。新安医家孙一奎认为,休息痢成因主要有三:一为初得之时未曾使用下法;二为兜涩过早致使邪留胃肠;三为愈后调养失宜。而同为新安医家的程六如则认为,休息痢多为痢久脾阳失运所致,久痢者,中焦脾土已虚,湿邪不化,致邪滞肠腑,余邪未净,积滞未清,再次感邪或饮食不当即可诱发,时作时止。此时宜用升举法升发脾土而和中焦,脾阳既振,中焦亦和,温运化湿,涤肠除积,扶正祛邪,方选四神丸、参苓白术散之类加升麻、熟地黄、黄芪等温补之品,共奏扶阳升举止痢之功。
程氏对于其他类型痢疾的治疗也颇有见解。若痢后伤正,则以扶正固脱法治之;若痢后伤阴,则以甘平养胃生津退热为宜;若肠中余邪未尽,则以导滞清理肠腑、除痢消肿解毒为法;若小儿疳积并痢,则化痢除积;若为疟痢,则以清热利湿为法。
2.2 用药特色
2.2.1 善用荷叶包六一散治疗挟湿类痢疾 《程氏内科医案》所载痢疾相关医案65例,其中包括暑湿痢疾、湿热痢疾等在内的挟湿类痢疾30余例,笔者发现程氏在治疗挟湿类痢疾时用荷叶(包括荷叶蒂、荷叶梗等)包六一散的频率接近三分之二。
荷叶,味苦性平,归肝脾胃经,功善清利暑湿、升清降浊、止血散瘀、化浊降脂等。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用荷叶治疗下痢赤白的记载,近代更有众多名医如蒲辅周、丁甘仁、王仲奇等也喜用荷叶治疗痢疾[4]。现代研究发现,荷叶中主要成分荷叶碱能够改善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屏障、降低血清内毒素和肠道炎症水平[5]。六一散又名益元散、天水散,由滑石、甘草组成,有清暑利湿之效,主治感受暑湿所致的心中烦渴、小便不利,以及泄泻、淋浊等属热证者。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6]中却记载“河间天水散(即六一散),原为治热痢之妙药”。程玠在《松厓医径》[7]89中也提到“六一散治痢之圣药”。陈复正在《幼幼集成·卷三·痢疾证治》[8]中解释道:“六一散,此方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为北方壬癸之精,以其清暑毒,去湿热,分阴阳,利小便,泻丙火,从小水而出,故为治痢妙方。”而程氏则是首位在治疗挟湿类痢疾时频繁运用荷叶包六一散的医家,且此法简便灵验,药简力专,既能清暑利湿又可止痢,仍适用于现代临床。
2.2.2 赤白糖拌炒山楂治疗痢下赤白 《程氏内科医案》记载程氏治痢下赤白案35例,在治疗痢疾中用到赤白糖拌炒山楂24例,其中治疗痢下赤白中用到赤白糖拌炒山楂19例。
白砂糖,味甘性平,功善缓急止痛、生津润燥[9]1018。赤砂糖,味甘性温,功善活血散瘀[9]1471。笔者在查阅古籍时找到了赤白糖治疗痢疾的相关记载。《幼幼集成·卷三·痢疾证治》[8]云:“治痢疾……红痢以蜂蜜拌,白痢以沙糖拌,红白相兼,蜂蜜沙糖各半拌食。……久痢不止,用红糖、白糖、饧糖各三钱。”《验方新编·卷十九·小儿杂症·小儿痢疾》[10]载:“香菌五钱,红糖、白糖各二钱半,煎汤服,立愈。”山楂,味酸甘性微温,主治肉积食滞、脘腹胀满、泻痢腹痛、痛经、小儿疳积、高脂血症等。有研究表明,焦山楂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于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中药大辞典》[9]250中也记载山楂可以治疗急性菌痢和肠炎。《幼幼集成·卷三·痢疾证治》[8]载:“治赤白相兼,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沙糖拌,红白相兼,蜜、沙糖各半拌匀,白汤调服,空心下,更妙。此药不分虚实,不分久近,皆效,甚稳甚验。”
与蜜、砂糖不同,程六如首次提出用赤白糖拌炒山楂治疗痢下赤白。笔者认为,程六如喜用赤白糖拌炒山楂治痢下赤白用意有二。其一,《医林绳墨·卷一·痢》[11]载:“赤白相杂,气血俱伤,亦兼气血两治可也。”程氏选用赤白糖有赤入血分,白入气分,气血兼治之意。其二,患者多为小儿,用赤白糖拌炒山楂有矫味之用,可减轻山楂的酸涩以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
2.2.3 木香导滞丸为底治疗食积痢 新安医籍《松厓医径》中载有一方,名为木香导滞丸,此方由枳实导滞丸加木香、槟榔而成,主治湿热积滞之便秘、泄泻、脘腹胀满等[7]81。在《程氏内科医案》中,食积痢是程六如最常治的痢疾。笔者总结发现,程六如治疗食积痢时善以木香导滞丸为底配合山楂枳术丸、二陈汤等调气行滞,在消食化积导滞的同时行气燥湿、祛痰和胃,湿盛则加藿香、佩兰、白豆蔻;热入血分则加银花炭、大蓟、小蓟;肠道积热则加滑石。至此,饮食水谷入胃,易于消化,则积滞、湿热之邪难以胶固化痢。
3 验案举隅
案1.肠腑湿热兼食积化痢案
汪,风热邪已解,惟肠腑湿热兼挟食积滞未清,有化痢之象,下痢浊秽,苔腻中黄,当以导滞退热清理肠腑为治。川连三分拌炒青木香六分,煨大豆卷两斤一钱,苦杏仁一钱半,福泻一钱,酒炒条芩炭两斤一钱,炒枳实两斤一钱,赤苓一钱半,焦山楂两钱,焦槟榔两斤一钱,青蒿一钱半,荷叶包六一散一钱半。(《程氏内科医案·第四册》)
按:本案患者外邪已解,然肠腑湿热,积滞未清,传导失司,故下痢浊秽,其舌苔腻中黄,一派湿热挟积之象。程氏以木香导滞丸为底,用木香、枳实、槟榔除胀消积,在消积导滞的基础上配以大剂量大豆卷,内清暑湿、外解表邪;合黄连、黄芩泻火燥湿,青蒿、荷叶包六一散凉血清暑,以达导滞化湿退热之功;以泽泻、赤苓相配渗湿止泻;加焦山楂、苦杏仁利湿消积,润肠通便,清理肠腑积滞。
案2.湿热化赤白痢案
湿热化痢,每日数次,略有烧热,小便短赤,此赤白痢也,法以黄芪葛根汤加减。川连三分拌炒广木香六分,煨大豆卷一钱半,炒黄芩炭一钱,煨槟榔一钱,煨葛根八分,赤白糖拌炒焦山楂一钱半,广藿香梗一钱,炒枳实八分,炒白芍八分,赤苓一钱半,炒车前子一钱半。(《程氏内科医案·第二册》)
按:语言简洁是《程氏内科医案》的典型特征,程六如在本案中并未对病人的病因有任何记载,但通过处方可推测该患者应是由过量饮酒,内蕴成湿,湿热化痢,致小便短赤、痢下赤白相兼。“湿热积淤,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气血俱受邪矣。”[12]122程六如用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以达“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之目的;用黄连拌炒木香即香连丸以祛肠腑湿热;白芍养血和营,葛根活血生津,黄芩炭、焦山楂清热燥湿,槟榔、枳实行气导滞,上六药合用兼顾湿热之邪熏蒸肠腑耗伤阴血之虑,又可祛湿消积导滞;藿香、大豆卷同用,增强化湿解表之功以除烧热;赤苓、炒车前子相配,利水渗湿,使热从小便而出。
案3.食湿挟滞案
徐,食湿挟滞,腹痛后重,赤白相杂,脉数苔白,此为积滞未清,治当除痢为法。川连五分拌炒青木香一钱,白头翁三钱,黄柏炭六分,赤白糖拌炒焦山楂三钱,银花炭三钱,砂仁八分,蜜炒焦槟榔二钱,蜜炙枳实一钱半,焦神曲三钱,广藿香一钱半,姜半夏两斤一钱,酒炒条芩炭一钱半,煨白豆蔻仁六分。(《程氏内科医案·第六册》)
按:“刘宗厚曰:滞下之病……其污浊积而欲出,气滞而不与之俱出,所以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圊不能便,起止不安,此皆大肠经有所壅遏,窒碍不得宣通故也。”[12]121本案患者由于食湿挟滞,腑气不宣,致使下痢赤白,腹痛后重。程氏以白头翁汤合木香导滞丸加减,止痢与消积并举。方用白头翁凉血止痢,合银花炭、赤白糖拌炒焦山楂入血分,治痢下赤白相杂;黄芩、黄连、黄柏合用,泻上中下三焦湿热,共奏燥湿止痢之功;山楂、枳实、神曲相配,消食导滞;木香、槟榔调气以治腹痛后重;半夏、砂仁、白豆蔻、藿香相伍,既和胃以止腹痛,又调气以除后重,取朱丹溪“腹痛宜和”、刘完素“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意。纵观本案,程氏辨证直切要处,选方用药面面俱到,故效果显著。
4 结语
当下,痢疾仍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2017年,我国传染病发病报告中,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占乙类传染病前五[13]。2021年,我国痢疾发病高达50 902例[14]。当代对于痢疾的治疗,中医主要遵循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温清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等原则[15]。新安医家程六如结合临床实践与前人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休息痢久可致脾阳失运,宜用升举法升举脾阳而和中焦;对于所有挟湿类痢疾可在方中加荷叶包六一散祛湿止痢;若症见痢下赤白可加赤白糖拌炒山楂;若因食积致痢则可用木香导滞丸、山楂枳术丸、二陈汤类方配以止痢药加减治之。此类独到见解从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角度丰富了中医治痢理论,拓宽了临床治痢思路,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