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质量数字技能人才队伍 助力“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
2024-05-19梅向东
梅向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常州作为工业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的制造业城市,依托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战略,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多措并举加快培育既具备本领域专业素质,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型“数字工匠”,助力“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变。
一、锚定数字经济,提高全日制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加强数字技能专业建设。学校紧扣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着力推动建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新能源”等多个二级学院,紧跟产业数字化变革、数字产业化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不断完善教学标准、持续更新课程内容,加大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围绕服务企业“智改数转”,加快培养新时代“数字工匠”,在全国技工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智能制造技术”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全日制高级技师班。全日制高级技师班主要招收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研究生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在职人员,以及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本科毕业生,通过“产学研”一体、“双导师”协同,定制培养全产业链、跨工种、复合型技能人才,学员经过2年的全日制学习,最终可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并为今后进阶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学校技师(含高级技师)培养层次占比近51%,在全国技工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积极开展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助推“智改数转”。目前,学校建有云计算、工业机械、制造团队挑战赛、工业设计技术、健康和社会照护等多个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和移动应用开发、工业控制等多个世界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基地。学校大力推进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工作,聚焦“智改数转”新要求,制订了专业革新计划,学校主干专业中数字技能相关专业数量达50%,传统专业中数字技能相关课程渗透率达60%。
二是實施技能大赛夺金行动。学校每年举办技能节,营造广大师生热爱技能、刻苦训练的良好氛围。10人获得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位列江苏省首位;4人入选江苏大工匠,6人入选江苏工匠,是江苏省拥有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最多的技师学院。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学校学生宋彪摘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荣获阿尔伯特大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工业机械装调项目荣获铜牌,云计算项目荣获第九名;学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1金1银1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斩获2金2银2铜,在国家一类技能大赛上获得15个一等奖,均居江苏省技师学院前列;学校6名学生共参加4个项目在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上获得状元,并获得江苏省政府授予的“高技能人才摇篮奖”。
三是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将订单培养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产教协同育人的基本方式,予以规范化、大规模推动实施。利用校企两个主体、两种资源,主要依托企业,将企业典型生产场景、技术技能、生产工艺等搬进课堂,打破时间和场地界限,以“半程订单”为主要形式,通过弹性灵活的方式,培养具有鲜明行业、企业特色的数字技能人才。近年来,学校与常州星宇车灯有限公司、常州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常州立达纺织机械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1000余人。计划到2025年,学校订单培养班次覆盖率达全校班级数的30%。
二、坚持育训结合,增强产业工人数字技能素质
一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坚持育训结合,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面向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人群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次稳定在2.5万人次左右。当前,随着企业“智改数转”的大踏步推进,技术的革新需要大量适应新发展需求的产业工人的技能支撑。对于企业而言,除了从职业院校毕业的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持续输入,企业大量在岗职工的数字化技能转型是当务之急。目前,学校正联合“智改数转”优势企业共建数字化技能培训基地,共建培训课程、共享师资,面向中小型企业在岗职工开展数字化转型技能提升专项培训,着力带动制造业企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在国务院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学校作为职业院校唯一代表作经验交流发言。学校获评2022年度江苏省十大优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二是大力实施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学校积极开展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作。截至2023年底,学校先后与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常州华威电子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办168个班次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班,参训学员9306人,培养规模省内领先,培养成效受到《人民日报》关注和报道。2023年,学校为莱尼电气线缆(中国)有限公司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后,企业稳岗率达到92.3%。在当前企业积极推进“智改数转”的创新发展期,学校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能够及时了解企业“智改数转”的最新动态,精准把握企业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实际需求,有效提升了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术专家等联合开展培训,对学校专业教师的数字化技能提升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形成了双提升、双促进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是深入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工作。学校加快推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工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面向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等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第三方认定工作。目前,学校开展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种已达61个,其中包含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与数字技能相关的工种近20个,近三年每年认定人数稳定在3万人以上,认定规模名列第三方评价机构江苏省第一。目前,为服务“智改数转”,满足广大技能劳动者评价需求,形成与新发展阶段相匹配,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机制,学校积极参与江苏省技能人才评价资源快速响应重点开发项目,承担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多个工种的题库开发和修订工作,努力构建有利于技能人才数字化转型的评价体系,为企业“智改数转”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支撑。
三、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区域性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
一是深化数字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实施“毕业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培养模式,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广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学校之一。开发了150余门与当前新技术相适应、与企业新需求相对接的模块式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广泛推行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在全国技工院校中首开“技能留学”先河,开拓德国合作机构2个、合作专业5个,先后4批赴德留学,探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德合作办学新模式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提升了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园。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占地面积86亩、建筑面积8.73万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园,以“引企驻校”的方式,坚持把工厂建到校园里、课堂搬到车间去、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打造功能突出、资源共享的区域性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引入多家数控加工、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传感与检测、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与地方主导产业高度契合企业的先进制造与研发类企业,学校有全国目前规模最大、数量最多“校中厂”基地。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按照“智能制造为重点、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的原则,设立数字技能专业委员会,与华为云常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明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铭赛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一批数字经济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大幅提升新兴专业与企业新技能、新职业(工种)、新岗位的衔接度,有针对性地提高数字技能人才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三是打造“数字工匠”培育载体。坚持以产业为导向,以专业为纽带,联合行业组织、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多家单位,组建常州市技工教育集团,实现技工教育、职业培训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建立企业专家库,聘任产业教授,企业专家人数达到教师总数的20%。集团成功入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一批示范性技工教育联盟(集团)。与常州市总工会、常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建成常州市工匠学院,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指导职工进行技术革新并推动职工技术革新成果转化。学校成立常州市智能制造劳模工匠联盟,以产业和行业为纽带,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产业需求的制度化对接,实现政府、劳模工匠、技工院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学校与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市级培育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西夏墅刀具行业协会合作共建市级立项工具行业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开展专业规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和实习实训,真正实现了校企“双主体”育人。同时企业和学校依托产业学院整合双方资源,共建技术创新和转化平台,聚焦“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发挥产学研用合作示范影响,更好地服务地方数字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