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地命运共同体构建探索
——以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5-18甘昭燕
甘昭燕
(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贵港,537100)
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其中之一就是做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在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更好助力实现“工学转换”,培养德技兼修的大国工匠。
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一群人组成的对内外环境、条件统一发挥作用的生命有机体的集合。[2]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单位共建、共治、共享校地命运共同体,可以有效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也是实践教学开展的时代诉求。本文以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诉求进行剖析,对实践教学的校地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行研究,以为“三共一体·三维四式”校地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找到起点与运行逻辑,为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找到可参考的进路,进而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效。
一、价值诉求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要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把课堂理论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3]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把好方向。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以实现实践教学与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及其形式与内容的“三统一”,确保实践教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均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方向正确。另一方面,要结合区域优势、地方特色、学校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多成立和成长于我国建设和改革时期,如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西现代物流集团创办,而广西现代物流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广西仓库物资清理调配委员会,第一代“桂物人”脱下军装换工装,带着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服从国民经济建设大局,从计划经济走到了市场经济,从“铁饭碗”到进入市场浪潮搏击,七十余年的历程里一路领航,对推动广西物流及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好行业中蕴含的丰富红色资源、行业资源,讲好行业故事、突出行业优势,是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着手点。
(一)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改革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围绕社会大课堂建设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目标要求,运用社会实践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4],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强调,要善用各类资源,突出实践教学;要把生动的实践引入课堂,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都转化为思政课实践课堂,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5]因此,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善用行业企业文化与历史资源,聚焦整合各专业群对应的国有企业发展脉络和行业企业特色文化,如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物流管理(含仓储方向)专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可组织学生到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现场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系统;还可引导学生登录广西现代物流集团打造的广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了解数字化物流的发展等,让课堂与社会有效连通,更好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二)时代“专精特新”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逐渐聚焦在“专精特新”上。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找到与行业企业发展的最佳契合点进行教学,以更好地实现为行业企业输送“专精特新”人才的需求。例如,充分利用大型国有企业及其下属企业的展馆、红色展厅、党建团建基地,以及校外挂牌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专业学习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结合起来,短期学习与长效考察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专精特新”人才培养要求。以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组织学生到广西现代物流集团总部、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现场、五象汽车广场或利用VR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体验式的现场教学,让学生有亲临现场之感,直面各岗位的能力需求,再对标自己的生涯规划进行调整,进而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中有目标地锻炼、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达成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大师资”力量的建设需求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主体参与。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大型国有企业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本地的党政领导、先进模范、红色基地馆长等资源,建立相对固定的兼职思政教师队伍,鼓励校外教师走进实践课堂。他们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实践经验现身说法、现场教学,能够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邀请了广西现代物流集团的总经理及所处地市的市委书记等到课堂中为学生讲授行业、地方发展最前沿理论。同时,也要充分运用大型国有企业各级各类岗位,发挥其安排思政课教师实习、挂职、跟岗、调研的优势,促进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收集贴近行业企业、贴近实际的鲜活案例,让思政课活起来,更好地做到让课堂与社会连通,实现课程的社会化和时代化,助推实现“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协同育人。
二、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6]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是个体获得认识的重要来源,因而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形成的认知的对立,要再次回到人类的社会实践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以解决诸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课堂理论学习的不一致提供了科学方法。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内涵界定与开展意义、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由此可见,当前的相关研究更多立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整体范畴,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细化分析仍不够深入,从构建校地、校企命运共同体角度开展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而,本文将其作为“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的切入点与构建“三共一体·三维四式”运行逻辑的立足点。
(二)实践基础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学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单位,在“课堂+社会”“学校+行业企业”“思政教师+行业企业导师”“VR虚拟+现场”模式方面有一定基础。校地校企融合的实践教学样态、校地校企合作的内生发展探索,为基于“校、地”视角构建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共一体·三维四式”的校地命运共同体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三、构建逻辑
基于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本文从构建共同体的起点逻辑与运行逻辑两个向度,提出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共一体·三维四式”的校地命运共同体构建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构建逻辑
(一)起点逻辑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地命运共同体,实则是一个由诸多复杂要素构成的有机教育生态系统,而现实中实践资源与实践需求一定程度上供需错位,制约了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行业特色展现及实践教学成效的达成。校地命运共同体机制的实质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地方资源协同发展:前者从后者获取资源满足自身教学需求为后者培养技能人才。因此,本文立足“资源供给”“资源需求”两端及桥梁(校地命运共同体)分析逻辑起点。
第一,行业企业、地方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急切。行业企业、地方经济发展对“德技兼修”人才的需求及其拥有的丰富行业资源、地方红色资源对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地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时代诉求。
第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需求。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更要体现行业特色。行业企业拥有的特色资源、地方拥有的红色资源可以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教学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进而培养更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第三,校地命运共同体构建实践。“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坚持的方向。在服务行业企业、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效促进院校教育教学端、人才培养端与行业企业、地方经济发展端有机耦合,推进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有机结合。
(二)运行逻辑
行业企业的特色资源、地方红色资源是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其运行逻辑如下。
一方面,由校方培育向“三共一体”拓展。德技兼修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仅靠学校一方难以完成。地方政府单位、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应共同致力,以彼此重叠、相互合作、互惠互利为支撑,实现(实践)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要将行业企业及地方的元素、文化、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全面、深度、系统的融合。例如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物院大讲堂”,邀请了广西现代物流集团的董事长、贵港市委书记等人为学生讲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贵港市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中共广西“一大”旧址陈列馆、黄大年纪念馆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到供应链集团参观学习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认知紧密结合,实现了“知信行”的有机统一,推进了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有效提升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与吸引力。
另一方面,由单一形式向“三维四式”转变。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多以校内的讲演、观影、阅读分享等“微实践”为主,部分学校只是带学生到校外展馆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形式相对单一,成效不明显。“三维四式”的实践教学,是指通过社会调研、现场教学、虚拟体验、微拍生活四种方式助力学生达成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以行促知的三维目标,意在以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基层,走入群众,促使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开展基于团队的研究性学习,是新时代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有益探索,契合了共享时代的发展需求,突出了作为需求侧的受教育者的主体性。[7]在此基础上,学生参与主题社会调研,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政策等在生活中的落地情况,做到以知促行。充分的社会调研为学生认识理论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但部分资料存在同质化严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而需要组织学生到行业企业、校地共建的实践基地中进行现场教学,或利用虚拟现实仿真设备进行虚拟现场教学,以引导学生对已获取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达成知行合一。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获得的知识难以在短时间内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信仰,课后仍需不断实践深化。微拍生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构思角度、内容呈现上更大程度与课堂所学契合,深度理解理论所述、实践所得,达成以行求知。
四、构建进路
(一)优化资源,深度联动
为适应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需要,需要校方深度挖掘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相关单位中关联度大的资源,也需要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在资源上给予支持,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地方发展互相促进、同频共振的校地命运共同体路线。
第一,由阶段互动向持续耦合升级。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三共一体·三维四式”的校地命运共同体需要多主体长期的有效参与,共同推进行业办学、课堂教学、行业地方验学等流程的有机衔接,进而实现阶段性向持续性延伸、互动层向耦合层深化,形成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良好局面。
第二,畅通双向互动递进渠道。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体现行业特色,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独有的资源优势去突破同质化教学的困境。一方面,以“教”为纽带,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服务应促进行业企业、地方产业创新,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探索“文产”递进转化的服务体系。“文”主要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思政教师或邀请行业知名人士将有关行业企业前沿、职业发展、专业技能等融入课堂。“产”是载体,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责任担当意识、爱岗敬业意识,进而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服务行业企业提质,高质量行业企业发展反哺教学推进与人才培养,实现教学变革创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与行业企业提质发展联动递增,共同成长。
(二)改革创新,长效发力
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德”培育中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阵地。要使“立德”成效更为显著,需要校地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地方政府单位、行业企业、院校自身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地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主体,要积极实现多元共治。
第一,地方政府单位积极赋能。高职院校所在的地方政府,要认识到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长效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积极给予基地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赋能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以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贵港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其对贵港市今后的发展起着“人才小高地”的作用。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该校得到了贵港市港南区委宣传部、贵港市文旅局、贵港市覃塘区大岭乡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单位的大力支持,开拓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基地。
第二,高职院校主导开展。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应起主导作用,应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流程设计与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与成效评价,与思政理论课、专业课及地方现有资源深度融合,培养出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第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行业办学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七十余年的历史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非常宝贵的资源财富。行业企业自身应做好资源的收集、整理、展示,同时也要积极推进对接地方发展的主体责任,拓宽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让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具特色、更有成效。例如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由广西现代物流集团兴办,集团七十余年的历程被编写进《追梦百年》的校本教材,集团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在集团总部有专门的展厅展示,集团旗下的冷链物流、智慧仓储、水处理中心等平台是相关专业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最佳基地。
(三)变革关系,同频共振
院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单位三者在人才培育中不是孤立的。在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地命运共同体中,校地、校企关系要从简单的资源合作走向资源、知识、技能的深度融合,从校方需求、校方投入转化为围绕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推进行业企业与地方发展共投入、同发展,在培育德技兼修目标导向下,推动行业发展技术进步,融入地方发展大局。
综上所述,“三共一体·三维四式”的校地命运体的构建,依托校地、校企合作,实现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一体化融合,通过社会调研、现场教学、虚拟体验、微拍生活四种方式帮助学生在现实中深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升高职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与解决现实困难的能力,助力学生达成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以行促知的“三维”目标,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高质量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