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疗法联合普瑞巴林胶囊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2024-05-18于涓
于 涓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中医皮肤科,辽宁 大连 116000)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指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的疱疹性、急性皮肤病,主要症状包括循神经走行分布的红斑、簇集性丘疱疹或水疱、程度不同的神经痛等,其疼痛的主要原因为病毒侵犯引起的局部神经炎性水肿、出血等。中医称HZ 为“蛇串疮”“缠腰火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证实,中国带状疱疹的患病率大概是7.7%,临床发生最广泛的并发症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比例约为29.8%。PHN的症状主要为皮损部位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且疼痛时间长于1 个月,重度疼痛对患者的生活、工作或睡眠存在影响,且临床治疗困难,带给患者很大的痛苦。目前治疗PHN 以镇痛药为主,但效果欠佳,且容易产生不良作用甚至药物依赖。笔者应用耳穴贴敷疗法联合普瑞巴林胶囊治疗PHN,观察其止痛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1 年3 月—2022 年7 月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气滞血瘀型PHN 患者80 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将40例归入治疗组,另40例归入对照组。治疗组女15例,男25例;年龄45~78岁;病史35~98 d;入院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7.88±1.18)分;发病区域:躯干部20 例,四肢部12 例,头面颈部8例。对照组女15例,男25例;年龄42~81岁;病史36~102 d;入院时VAS评分(7.83±1.21)分;发病区域:躯干部21例,四肢部12例,头面颈部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版)[3]所示“蛇串疮气滞血瘀证”的诊疗标准:明确的带状疱疹病史;可见的患侧受累皮肤可能存在颜色改变、瘢痕症状;或者借助全身温度分布扫描仪行红外热像图探测,对患者的振动觉、温度觉与触觉进行检查,能够观察到体表温度变化,初期皮肤温度高;辅以肌电图(EMG)检查判断神经源性损伤发生与否。
1.3 纳入标准(1)不存在治疗禁忌证;(2)患者了解风险并自愿参加本研究。
1.4 排除标准(1)存在重度心肺肝肾疾患、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恶性肿瘤与免疫功能低下者;(2)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3)耳廓皮肤存在炎症、溃疡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即营养神经、镇静止痛。予维生素B1片(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071,规格:每片10 mg)口服,每次1 片,每日3 次;维生素B12片(云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321,规格:每片25 μg)口服,每次1 片,每日3 次;普瑞巴林胶囊[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040,规格:每粒75 mg]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共治疗7 d。
1.5.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治疗。具体操作:选穴:主穴包括内分泌、交感、皮质下与神门,辨证选穴为肝、眼、肺、面颊区、心、大肠、枕等。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待皮肤干燥,将王不留行子贴压于相应穴位,每日每穴行5~7 次按揉操作,每2 d 更换胶布。双耳交替开展,共治疗7 d。
1.6 观察指标(1)VAS 评分: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取VAS[4]评价疼痛状况,评分区间是0~10 分,评分愈高说明疼痛感愈甚。(2)临床疗效:参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显效: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下降,且降幅度>80%;有效:治疗后VAS评分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在20%~80%;无效:治疗后VAS 评分下降幅度<2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复发情况:随访2 个月,统计停药后是否有后遗神经痛复发的情况。(4)不良反应(AR)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果耳廓贴敷区域见瘙痒、红斑与其他不适表现,应立即移除胶布,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严重时需行对症干预;若患者见止痛药物极易引发的恶心、便秘、呕吐、失眠、头晕、嗜睡、头痛等不良反应,应密切关注,如有必要应行对症干预,如仍不能耐受,则将止痛药物剂量减小,如已为最小剂量仍不能耐受者,则应停止使用该止痛药物。
1.7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滞血瘀型PHN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气滞血瘀型PHN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t值P值例数40 40治疗前7.83±1.21 7.88±1.18 0.2376 0.8244治疗后3.24±1.49 2.25±1.76 28.2812 0 t值57.2874 88.3785 P值00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气滞血瘀型PHN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停药2个月后复发率比较安排2个月后的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气滞血瘀型PHN患者停药2个月后复发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AR发生率比较治疗组发生AR 共9 例,发生率为22.5%,其中恶心1 例、嗜睡1 例、便秘1 例、头晕2 例、纳差腹胀1 例、失眠1 例、耳廓轻度瘙痒2例,未见局部皮疹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AR 共11 例,发生率为27.5%,其中头晕4 例、嗜睡3 例、恶心2 例、腹胀1 例、便秘1 例。两组AR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HZ是一类临床发生极广泛的疾病,致病因素为VZV的感染。本病临床表现为簇状分布的红斑与水疱,大多合并程度不等的神经性疼痛。一些患者于皮疹改善后依然见重度神经痛表现,持续数月,有的长达数年。慢性、顽固性疼痛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QOL)、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极端情况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抑郁、焦虑,乃至自杀迹象[5]。年龄为现今公认的PHN关键风险因素,其他相关风险因素包括前驱重度疼痛、严重的皮疹甚至并发皮肤感染,还有急性HZ发作环节的剧烈疼痛[6]。PHN的发病机理相当复杂,目前较认可的组织病理基础有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交感神经活动异常、炎症反应、外周神经系统敏化及中枢神经系统敏化等,都可导致PHN发生[7]。
“蛇串疮”“腰缠火丹”“蜘蛛疮”是带状疱疹在中医古籍中的名称,主要症状是成簇出现的水疱,循周围神经走行,以带状分布,见局部刺痛,痛势若火燎。此病多因劳倦疲乏、情志不畅、内伤过劳而发。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火毒积聚于肝经,侵犯少阳厥阴经络,同时外溢肌肤,由此致病。病久邪毒滞留,阻碍气机,气血不通,形成气滞血瘀之证。
普瑞巴林属于新一代抗癫痫药物,可与血脑屏障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突触的前α2-δ亚受体施以直接刺激,使钙离子内流受抑,由此控制神经元异常兴奋,改善患者神经性疼痛症状。但临床上单纯使用普瑞巴林胶囊治疗PHN,存在起效缓慢、效果难以持久、停药后疼痛反复的问题。
耳穴压豆疗法历史悠久,是微针疗法之一。它利用耳廓作为全息反射的“反射区”,通过机体内部经络腧穴及耳同脏腑经络的感应、应对联系,对耳廓与周边相应部位施以刺激,释放平衡阴阳、活血止痛、调节脏腑、疏通经络的效能。近年来开展的大量临床应用研究[8,9]表明,耳穴压豆疗法在协同镇痛及减轻止痛药不良反应等领域取得了较多进展。中医理论中疼痛的病因病机有“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因此中医治疗疼痛的原则为泻实补虚、疏经通络。反复刺激耳部相应的反射部位,能够释放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效能。《黄帝内经》与历代专著皆有涉及耳和脏腑、经络间映射联系的描述,还有对病症行耳穴诊治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学实验发现,对耳穴部位施以刺激可促进机体内部内啡肽的机能提升,而内啡肽可直接作用于脑啡肽受体,释放镇痛效能;此外,耳穴的刺激冲动抵达相应的中枢神经部位,可和传自痛感部位的冲动发生互作,使疼痛得到缓解[10]。基于《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与中医选择耳穴的原则[11],神门穴、皮质下穴能抑制异常的大脑皮层兴奋点,减少过分活跃的神经触突放电,起到镇静安神、缓急止痛的作用;交感穴、内分泌穴能调节自主神经紊乱,起到镇静、解痉、止痛作用;肺穴可清肺止痛、调节肌肤;大便干或不爽,可选肺、大肠穴,起到疏风清肺、清热泻火、润肠通便、消炎止痛的功效;心情烦闷可选肝穴、心穴,可疏肝理气、开胸解郁;睡眠不佳选心穴,不但有止痛功效,还可提高睡眠质量。病变位置不同,可辨证选穴如枕、面颊区、眼等穴。
本研究表明,耳穴压豆联合普瑞巴林胶囊治疗气滞血瘀型PHN,对于缓解疼痛有着积极作用,且止痛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普瑞巴林胶囊,复发率低,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