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方位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育人模式研究

2024-05-18朱剑琼蒋雨琦李加林徐皓蔡凯特

大学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导师育人

朱剑琼 蒋雨琦 李加林  徐皓 蔡凯特

[摘 要]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文章针对目前高校师范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依托于宁波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坚实的办学基础,进行全方位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实践探索。通过建设“五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队伍、组织阶段渐进式的全过程育人环节,最终实现精准定位的个性化育人目标。结合本专业学生成果和毕业生去向情况进一步阐明该育人模式的培养效果,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师范教育提供新的实施路径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育人模式;地理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139-05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明确指出,应“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模式,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1]。

反观当下高校师范教育的开展建设情况,许多高校虽制订有较为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培养标准,但仍存在缺乏学生主体参与、育人队伍较为单一、育人环节衔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情况存在偏差等现实问题[2]。在此背景下,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的宁波大学,为落实本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和各级学校输送高质量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复合型地理科学师范人才,特进行全方位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实践探索。

一、“五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关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提出现代化建设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3]。由此可见,在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4]。

然而,在传统的高校育人模式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往往不够紧密,比如辅导员队伍以思政教育和团学工作为阵地,专任教师则守着三尺讲台,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更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利用。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的育人潜力,加强育人队伍内部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类教学资源,落实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宁波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在反复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队伍要求(见图1)。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各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能明确自身在育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更能够从整体上形成育人合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在专业知识水平、科研技能、思政素养、教学能力、感恩情怀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一)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是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承担授课任务、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全体任课教师,具体包括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选修课教师等。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不仅是本科学生进一步进修深造或求职就业的必要条件,更是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能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因此,专任教师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着奠基性的作用。不仅如此,为了充分落实其所承担的育人任务,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专任教师还需要通过定期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小组讨论、举办专业沙龙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专业支持与指导。为了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相关工作人员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各阶段的课程设置。在大二进行专业分流之前,课程以地理学科导论、地理学与生活、教师书写技能、教师语言技能等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为主,主要由高校各门课程的专任教师开设;大二进行专业分流之后,课程以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综合专业课程、分流模块课程为主,并结合实际情况,由高校专任教师与中学导师联合负责授课和组织开展课程实践训练。

(二)科研导师

除了能给予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上的指导,高校教师队伍的另一重要职能是开展科研活动。在“五位一体”全方位育人队伍中,科研导师这一角色能够通过调用自身的科研实践经验来达成育人目标。具体而言,科研导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参与课题研究等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提升其科研能力。与此同时,对于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有志于在科研领域继续深造的学生,导师则可以给予及时点拨和前瞻性规划,引导其在科研领域取得更为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强化学生与科研导师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笔者所在专业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学习兴趣与导师科研方向的基础上,与科研导师进行双向选择,进而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与同学组队参加学科竞赛,邀请科研导师进行竞赛指导。近年来,通过师生之间的高效配合和共同努力,笔者所在专业学生在科研以及学科竞赛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思政教师

思政教师主要指高校学工干部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并强调将其作为育人队伍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学工干部队伍及其相应的管理干部队伍在育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五位一体”全方位育人队伍中,思政教师更是需要发挥引领性作用,争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排头兵”。具体而言,思政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给予学生在生活起居、学习实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关怀和引导,比如可以组织团建党建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育人过程中,思政教师应当努力创设民主融洽的沟通氛围,成为学生身边的良师益友。

(四)中学导师

中学导师是高校从各个合作中学中聘任的优秀地理一线教师,其中不乏中学的教研组组長、省特级教师等学科教学科研骨干。将高中一线教师引进高校育人队伍中来,是宁波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勇敢尝试。在微格教学中,邀请中学导师进行示范课展示、教研成果分享以及师范生模拟课试讲点评等活动,利用一线教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专业教学素养,帮助学生在本科期间有效提升教学实践技能,补足其在师范技能等方面的短板;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课程实践训练过程中,中学导师的支持与配合能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教学实践场所和教学机会,是师范生专业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举办地理教学、教师发展等相关专题讲座以及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活动的过程中,中学导师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地理教学素养,培养教学研究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其求职竞争力和职业适应力。

(五)朋辈导师

朋辈导师则是从毕业校友中精心遴选的一群作风优良、学业成绩优异、能力突出的地理科学(师范)往届生。作为学长学姐的他们,因为与在校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可以运用自身的经验为学弟学妹提供帮助和指导。不仅如此,朋辈导师们的奋斗精神、优秀表现和感恩情怀,也能够深深地影响和激励在校学生,将“立足专业、感恩母校、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种子播撒于其心内。

“五位一体”全方位育人队伍的建设能够加强教师队伍内部的协同整合力量,促进多维度育人内容的相互贯通。该模式还强调通过形成育人合力,实现“1+1>2”,着力提升高校育人质量,从而加快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能力强、作风优、品德好”的新时代专业师范人才。

二、阶段渐进式的全过程育人环节组织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E.舒伯提出了职业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职业选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一个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5]。舒伯将人的职业发展分成5个阶段即生理和心理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6]。在职业发展理论基础上,结合当代高校育人活动开展的现实情况、育人工作的重点目标和人才培养客观规律,可将高校整个育人过程分别具体落实于专业启蒙期、技能提升期、能力发展期、职业探索期四个时期。该育人过程的实施为实现地理科学(师范)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可控途径和有效保障。

(一)专业启蒙期——大学本科一年级

专業启蒙期是高校开展育人活动的起步阶段,也是学生转变身份、开启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在该阶段,部分学生存在对专业认识不清、缺少职业规划意识等情况。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需要建立起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学习和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在这一阶段中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为后续阶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学校层面来看,需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等相关课程,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相关活动,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机会;从专业层面来说,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参观地质实验室、观摩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活动,要由浅入深地安排培养方案所设置的课程,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了解专业的内涵与价值,初步引导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技能提升期——大学本科二年级

技能提升期是高校开展育人活动的过渡期,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的重心由理论学习过渡为实践应用,训练过程由教师引导过渡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阶段的培养目标在于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探索求知的愿望,从而使学生对专业形成更清楚的认知,提升专业技能,对创新创业活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锻炼创新创业思维。学生需要完成培养方案开设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地图学等课程,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科研项目,比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高校应组建专业的指导教师库,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科学的奖励机制。该阶段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明确深入学习方向之后进行专业分流,包括普通高中师资方向模块、卓越师资方向模块、国际化科研创新人才方向模块三大方向。

(三)能力发展期——大学本科三年级

能力发展期是高校开展育人活动的关键期,该时期育人质量的高低更是直接与学生未来的择业、创业情况挂钩。以上一阶段所积累的创新创业技能为基础,教师在能力发展期着力于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的全方位提升与拓展。通过开展中学教育见习活动、组织各级各类师范生技能大赛,有效提升在校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技能,为其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定期开展教师招聘技能培训讲座和优秀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交流会,将宝贵的经验传授给在校学生,使学生避开求职误区、认清求职现状。在该阶段,不同分流方向的学生需要通过完成不同模块的课程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训练,从而实现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职业探索期——大学本科四年级

职业探索期是高校育人活动的最终环节,也是学生步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或学习的重要预备期。对于已经积累了一定创新创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大四学生而言,需要在综合考虑自身兴趣、需求、能力、价值与机会的前提下,在职业探索期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倾向,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出尝试性的选择。在此期间,全员教师的育人重心在于针对考编制教师、考研深造、出国留学、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不同分流方向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和一对一心理关怀工作,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在该阶段,面对中学教育实习、本科毕业论文等综合实践性课程,更加突出“五位一体”全方位育人队伍高效协作的重要性。毕业论文导师与学生双选机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教育实习学校安排,使学生与导师之间建立起一对一的交流沟通渠道,更有利于实现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精准定位的个性化育人目标达成

(一)个性化育人目标的三大方向

依托“五位一体”全方位育人队伍,循序渐进地落实全过程育人环节,实现个性化育人目标是宁波大学地理学科(师范)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些年的进一步摸索与改革,基本确定了个性化育人目标的三大方向。

1.培养卓越师资型人才

宁波大学的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致力于向各地中学输送优质的师范生资源,并提出了高标准的毕业要求:有理想有信念,依方针有操守;有爱心立规划,有素养有礼仪;有知识树观念,懂方法会实践,明区域思综合,晓动态解问题;会原理选方法,握信息会变革,设情境能实践,善评价常改进;懂德育会管理,察心理连家校;能教书会育人,组活动善引导;勤对标善自省,会教研育成长;能交流善沟通,融团队深协作。为实现卓越师资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启蒙期,开设教师语言技能、地理科学导论等基础性专业课程,组织观摩师范生技能大赛、参加讲座等活动;在技能提升期,开设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现代教育技术等更具实操性的课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专业契合度高的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在专业发展期,开设微格教学等实践教学课程,联合中学开展教育见习、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在职业探索期,通过中学导师一对一教学技能指导和高校导师协助,帮助学生充分准备教师招聘,尽早找到心仪的工作,实现高对口就业率。

2.培养教育研究型人才

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要求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教育研究型人才,为教师队伍输送高质量人才资源提供了保障。宁波大学依托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在本科高年级课程开设硕士学位点先导课程。该方向的学生可选择优先攻读本校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实现本硕一体化育人。为实现教育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启蒙期,开设体系完整的地理学与教育学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在技能提升期,除了基本专业课程,特别开设中学地理教育前沿等地理研究先导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教育研究思维;在专业发展期,除了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方法等必修课,还开设了地理教研创新训练、中学地理校本教材设计等模块选修课,提升学生的地理教学研究能力;在职业探索期,给予学生更多就业和升学方面的建议,尊重学生的选择,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3.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在浙江海洋资源环境、土地利用与城镇规划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牵头建设宁波市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宁波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具有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实力。为实现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启蒙期,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地理学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研究意识;在技能提升期,鼓励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择与联系一对一的科研导师指导科研项目;在能力發展期,通过专业分流确定未来的科研方向,开设地理学专业外语、地理创新研究与论文写作等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在职业探索期,关注学生在物质和心理上的特殊需求,针对学生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具长远意义的建议。

(二)个性化育人培养成果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本专业组建优秀的全方位育人队伍,结合个性化育人目标的三大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专业科研能力、地理教学教研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并在该过程中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

在地理专业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本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地理科学专业领域竞赛中收获颇丰,获得了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南方赛区)一等奖、SuperMap杯高校GIS大赛(中国赛区)制图组三等奖、第十七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举办的青年学生地理学学术辩论赛地理信息科学组一等奖、“农信杯”第二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省金奖、浙江省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校赛一等奖等成果。

在地理教学教研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专业课程训练、中学教育实习、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多途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教研意识和能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本专业学生近年在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地理学科教研活动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了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一等奖、第十六届浙江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田家炳杯”第八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022年“九州杯”全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五位一体”全方位育人队伍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合理需求,给学生提供了更具个性化的指导,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本专业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曾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宁波大学第十二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等成果。

全方位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取得优异的成果,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能选择心仪的去向。本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的去向以对口就业、考公务员、境内高校深造、出国(境)为主,其中选择成为教师的学生比重始终占主导地位,选择到境内高校深造和出国(境)的毕业生比重逐渐增加。由此可见,该培养模式有利于满足新时代培养现代化专业师范人才的需求,为地理教育行业输送更优质的教师资源。

四、结语

开展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多层次的现实意义:从社会层面来看,新时代背景下追求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更具针对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有利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从高校层面来看,不断进行育人模式探索,有利于统筹校内外教学资源,加强与中学学科教育的联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个人层面来看,全方位的教师队伍、全过程的育人环节、个性化的专业指导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路径,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师范专业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现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合适的专业育人模式,提升育人效果,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等.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 (2022-04-14)[2023-06-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14/content_568520?

5.htm.

[2] 张炜.普通高校一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研究:以Y大学师范专业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21.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4] 王传毅,辜刘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J].中国高教研究,2023(2):16-23.

[5] 刘慧,李晨希,高艳.研究型大学精准化生涯教育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19(1):102-106.

[6] 张洪烈.舒伯生涯发展论的评析及应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6(4):154-160.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师范生导师育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V eraW an g
导师榜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爱情导师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