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4-05-18王哲

大学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科学科专业

王哲

[摘 要]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发展理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资源匮乏等不足之处。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采取以下措施:打破学科藩篱,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造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建设优秀教师团队;以提升能力为导向,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建设优秀教学资源,打造专业地方特色。

[关键词]新文科;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114-05

新文科建设是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的重构与创新,通过协同与共享的方式推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由学科导向转为需求导向,探索新型学科建设模式[1]。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需求,给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及其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文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国家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我国构建国家话语体系,获得国际话语权及提高国际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2]。

公共管理学是关于社会治理的前沿性科学,担负着重建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使命[3]。地方高校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数量众多,但很多专业存在同质化现象,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找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发现其人才培养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的对策,对于解决同质化问题和突出专业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具备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基础,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

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公共管理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些知识能帮助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全面了解和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为其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扎实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包括政策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讓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和分析,制订合理的政策和管理方案。

(二)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践经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的实际经验,从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从事公共管理工作。实践经验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公共管理理论,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灵活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使学生与不同背景和利益的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推动公共事务的顺利进行。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使学生迅速识别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具备创新思维,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潜在的解决方案。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公共管理领域中找到创新的机会,并且能够通过实施创新解决方案来改善社会问题。

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意味着学生能够将创新的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够设计和实施创新项目,并且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这种创新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实现创新的目标,并且能够为社会带来实际的改变。

(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拥有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是指学生具备愿意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意见、有效沟通和协调的态度和意识。公共管理领域的工作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和个人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可以使其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政策和项目,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可以促进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经验中获得启发,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更为有利。

(五)具备公共服务意识,拥有问题解决能力

公共服务意识是指学生具备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需要了解公共利益的重要性,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公共管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掌握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此外,学生还要具备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能力,能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专业发展理念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部分公共管理类专业存在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机会,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部分公共管理类专业之间的分化和隔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一性。学生在校期间只接触到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缺乏对其他领域的了解,使得学生难以应对实际工作的跨学科问题,难以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

三是部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地方企事业单位对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这一需求,使地方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和培养人才时面临困难。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难以符合新文科发展要求

一是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施传统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不够,使学生缺乏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换挡期,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某些课程内容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跟上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缺乏涉及新兴领域和前沿知识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的学习需求。

三是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环节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性课程和实习机会,无法给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和实践经验,使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三)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是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开办相对较晚,部分地方高校在这方面的经验和积累相对不足,其师资队伍的建设时间较短,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二是部分地方高校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足。相比于理工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在部分地方高校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资源投入,使得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条件难以得到改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领军人才。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时间短,很多地方高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师队伍中缺乏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领军人才,使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受到限制,难以形成强大的团队。

(四)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一是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多采用较为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4]。

二是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存在较大短板。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运用广泛,但在部分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充分。

三是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不少地方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缺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优质教学资源匮乏,难以突出地方性专业特色

一是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自建优秀教材的比例往往较低,教材更新缓慢,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教材中,西方理论占的比重较大,难以适应和有效指导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公共管理实践。公共管理是一个与国情密切相关的学科,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和研究,而过多地依赖西方理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是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线上教学平台等优质教学资源往往较为匮乏,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化的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互动交流平台不完善和技术支持不足等方面。

三是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地方性特色往往不够鲜明,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缺乏差异化、实践环节不够突出、师资队伍专业背景单一以及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力较小等方面。

三、优化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重视学科交叉融合

一是针对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理念滞后、专业间隔阂明显等问题,需要转变学科建设理念,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适应新时代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需求。

二是地方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新时代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构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能力”矩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比如武汉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不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选修计算机、会计等专业,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增设了公共管理大数据分析、智慧城市管理等新课程,这些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造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针对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養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问题,需要立足学科基础,突出办学特色、专业学科特色和区域特色,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自主选择、个性发展”。

二是地方高校要推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需求。

比如武汉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按照公共管理大类招生,在培养过程中按照“课程体系模块化、实践环节特色化、教学管理柔性化”的原则,通过“实习、实战、实践”的专业特色培养体系,全面改革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管理模式,构建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所示。

(三)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

一是针对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培训,尤其是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是要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的教学研讨会、学术研讨会,定期选派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前往国内外知名大学学习理工科知识,形成“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

三是为了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还要探索建立符合新文科建设的科研教学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同时,鼓励公共管理类专业与其他理工科专业教师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区域的教学科研团队,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壁垒和减少学科障碍的实现。

(四)以提升能力为导向,推进教学方式改革

一是针对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综合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的工科、理科知识,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进行大胆改革,增强培养方式的实践性、趣味性、创新性。

二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地方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三是地方高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实践项目和实际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全面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探索导师制、双学位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完善实验课程及电子政务实验室、公共管理智慧实验室建设,构建了“软件模拟实习+岗位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的“四位一体”实习体系,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实战能力,实现了知识体系跨学科融合、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融合。

(五)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打造专业地方特色

一是针对教学内容西方理论占比过大、示范性教材缺乏和教材更新慢等问题,地方高校应该重视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结合地方特色和学科发展趋势,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教材。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与本土特点的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材体系,在教材中充实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传递中国声音。

二是利用新兴技术打造线上教学平台也是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线上教学平台,提供线上课程、在线答疑、在线考试等服务,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同时,地方高校还可以开发线上实验室,提供虚拟实验和模拟实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

三是打造地方专业特色是提高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影响力的关键。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地方特色和学科发展趋势,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和专业,把地方性典型案例写进教材,为地方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同时,地方高校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新文科的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专创融合的兴起、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开展,赋予了高校教育发展改革新的使命[5]。新文科是后工业时代基于知识高度综合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一种文科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新形态,是文科知识规训的新模式、新手段[6]。新文科建设的实质,正是对现代社会科学之现代性的克服与超越。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地方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取得新发展、新突破,必须注重内涵式发展,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综合发力,切实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獻 ]

[1] 李梦磊.新文科视域下经贸类高校法语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8):51-55.

[2] 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学术交流,2019(11):5-14.

[3] 李潇潇.公共管理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张康之、周志忍、竺乾威、孔繁斌、何艳玲五人谈[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3):13-26.

[4] 刘珊珊,郑慧勇,林向英.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统计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5):57-60.

[5] 温荣芬.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材重构及实施路径:以大学英语通用教材为例[J].高教探索,2021(9):124-127.

[6] 崔延强,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J].大学教育科学,2021(1):36-43.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文科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豆文科作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