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蚜虫防治药剂筛选
2024-05-18沈丹单莹刘艳珍王子胜
沈丹,单莹,刘艳珍,王子胜
(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辽宁 辽阳 111000)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5—6月,伏蚜发生在7—8月,是我国棉花种植上的主要虫害之一。以成虫、蚜群聚集在叶背面和嫩尖上吸食汁液,受害后植株矮小且不生长,叶片变小,叶片数减少,叶背面卷曲,现蕾迟,蕾铃减少[1],一般单作棉田发生虫害早而重,套作棉田则发生迟。植株营养条件对蚜虫的发生有影响,含氮量高的棉花植株蚜虫危害严重[2]。目前生产种植上多以药剂防治为主,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容易使棉蚜产生抗性。因此,研究不同作用特点的农药复配就成为克服蚜虫产生抗性、提高药效的途径之一。为了有效防治蚜虫,该文选用了5 种常用杀虫剂,比较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希望给棉花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概况。试验选择在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地进行,地势平整,土壤肥力中等,田间排灌便利。2023年4月25日播种,采用人工点播。5 m 行长,采用大垄1 膜2 行种植,行长5 m,行距55 cm,棉花株距20 cm,种植密度为130 100 株/hm2,按照大田常规管理进行。
1.1.2 试验材料。棉花品种辽棉23。
1.1.3 供试药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乳油,由湖北省汉川瑞天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由湖南立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70%噻虫嗪,由山东中新科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5%吡蚜酮悬浮剂,由湖南绿叶化工有限公司生产;50%可立施,由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6 个处理,其中处理1 为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乳油225 g/hm2;处理2 为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 g/hm2;处理3 为70%噻虫嗪225 g/hm2;处理4 为25%吡蚜酮悬浮剂112.5g/hm2;处理5 为50%可立施150 g/hm2;处理6 为清水对照(CK)。试验共设3 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栽培条件均匀一致,每小区45 m2,四周设保护行。
2023年6月4日棉花苗期,株高12~18 cm、真叶数6~8 片时开始用药,采用叶面喷施用药(叶片的正反面都要喷),施药后第1、3、7 、15 天定点调查记录固定叶片上的蚜虫数量,调查药后虫口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3]。
1.2.2 测定项目。调查时各处理小区5 点随机取样,每点选取棉花15 株,每株固定上部有蚜虫叶片3 片挂牌(施药前要挂牌标记),定点调查记录固定叶片上的蚜虫数量。同时观察药剂对作物安全性的影响和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1.3 数据分析
利用SPSS11.5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采用Danken 新复极差法,根据各小区施药前后的蚜虫数(3 次重复的平均值),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蚜虫发生规律观察
棉花栽培地连续多年从6月末7月初开始出现棉蚜,主要危害叶片,嫩尖、幼蕾叶片受害后,叶片背面卷曲、萎缩,叶片表面有蚜虫排泄的蜜露,然后逐渐延伸至全叶,导致叶片脱落。嫩尖受害后植株矮小,现蕾迟,蕾铃减少,幼蕾受害后,蕾铃变小,然后干枯导致脱落,最终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减产。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
从表1 可以看出,5 种供试药剂对棉花蚜虫都有相应的防效,其中药后第1 天,药剂处理1、2 和5 防效较好,其次是处理3 和4,各药剂处理均无明显差异;药后第3 天,药剂处理1 防效最高,达到92.88%;药后第7 天,处理1药剂防效为97.65%,效果最好;药后第15 天各药剂处理防效分别为98.43%、96.76%、94.63%、92.35%、87.78%,药剂防效明显,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蚜虫一直是棉花生产中的防治难点,5 种供试药剂对棉花蚜虫都有一定防效,其中以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乳油防效较好。防治蚜虫,除了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好监测外,还应加强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同时避免由于不规范用药等原因造成杀虫剂效果下降[4-7]。该试验使用的杀虫剂都可用于棉花蚜虫的防治,建议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