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地区造林抗旱技术研究

2024-05-18王涛

园艺与种苗 2024年2期
关键词:干旱地区封山育林抗旱

王涛

(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人民政府,甘肃 镇原 744515)

1 甘肃地区造林树种选择原则

甘肃省地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及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海拔悬殊,山脉交错纵横,地形地貌复杂,省内由北向南分别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及湿润地区。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选择良种壮苗是一项关键内容,关系到抗旱造林技术能否充分发挥。在选择良种的过程中,需要选择与本土气候、土壤条件相吻合的引进树种,以及当地乡土树种。因此,选择树种应同时满足适地种树的原则,在与上述条件相符合的情况下,应明确壮苗理念,木质化程度高,粗、高、根、苗木比例合宜的苗木为质量佳的苗木,这类苗木体内积水多,更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

2 甘肃地区整地技术

甘肃地区旱作节水农业整地技术包括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栽培技术、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和膜下滴灌溉技术3 种模式,其一,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栽培技术,适用于中东部半干旱、干旱地区,其技术原理是对水分蒸发的抑制和集雨,大小垄面均已全地膜覆盖,膜间不留空隙,能够覆盖相接;其二,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适用于川地、梯田、塬地,其原理是以日光温室膜面集雨结合水窖和节灌施肥系统,形成一体化的储水、灌溉与施肥。施肥依据不同树种的生长周期进行,并以定额、定量的方式进行精准灌溉与施肥;其三,膜下滴灌技术,这是一种兼具地膜栽培与滴灌优势的整地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滴灌方式。

3 甘肃地区抗旱树种选择

甘肃干旱地区适合种植耐旱性强的树种,垂榆、臭椿、旱柳、盐肤木、松树、梭梭、沙棘等,生长习性是耐盐碱、抗干旱,不耐水湿;臭椿耐干旱、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不耐水湿;旱柳耐寒,旱地、湿地均可生长;盐肤木既耐湿也耐寒,对土壤要求不高。上述树种均具有耐旱特点,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

4 甘肃地区造林抗旱技术

甘肃地区造林抗旱技术包括高床断根技术、截头去干法、修根浸根法、蘸根技术、根团造林、封山育林技术、树木抚育技术、干旱地区季节化造林技术。截头去干法是指对栽植的苗木进行截干去头,调整苗木土上及土下的比例,降低苗木蒸腾,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干旱地区。而修根及浸根,指的是修剪掉劣质的根,避免出现窝根的情况,能够促进新根系形成,这对增强树木抵抗力有益。任何一种抗旱技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树木成活。

4.1 蓄水保墒抗旱技术

蓄水保墒抗旱技术是一项增强水分效果良好的技术,运用在植树抗旱中能够突破当前半干旱及干旱地区的种植窘境。蓄水保墒技术涵盖2 个层面的内容:首先,细致适时整地,进行整地的目的在于使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得到提升,使土壤具有增肥及蓄水能力。结合甘肃当地植树情况分析,近年来重点区域造林地及经济林的整地质量表明,但凡通过爆破、通壕、大坑等方式进行整地的,苗木长势好、成活率高。结合整地时间分析,甘肃地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选择春季、秋季为宜。选择在雨季前整地,进入雨季后,雨水会回填到土壤中,使得地表的土更湿润,再加上大量的降水拦蓄及树坑内自身的墒情,会保证树苗能够接收到足够水分。其次,地膜覆盖,将1 m2地膜覆盖在新栽的幼树径部的地表,既能减少水分流失,提高地温,又能减少荒草,尤其在早春时节,天气处于干旱多风的状态,恶劣的气候使抗旱保墒性需求更大,覆盖地膜后,相比常规管理,树木成活率提高了25%,土壤含水量提高了4.6%,地温提高了5.6℃,根系活动时间提前了15 d。通过分析覆盖地膜的情况,发现抗旱性差的树种、自然条件差的地方,其抗旱效果会高于抗旱好的树种、自然条件好的地方[1]。

4.2 选择良种壮苗

在种植上述树木的过程中,应结合树木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选苗,如锤榆适应气候的能力较强,适合种植在干旱地区,在不同的地区锤榆的生长适应性好,应选择壮苗,在碱性、中性及酸性土壤中种植。盐肤木是一种向阳树种,繁殖方便,生长迅速,具有较强的耐旱及耐寒性,且萌发能力强,适合于绿化造林及分片种植,生态效益高,成林速度快。

4.3 做好苗木保护

苗木保护指的是起苗和种植这一阶段,涵盖起苗前浇水、选择合适的起苗时间、保证根系的完整性,确保苗木分根浸泡在水中,泥浆适度蘸根,运水环节需要用塑料薄膜包装,最大限度缩短中间环节。在包装苗木的过程中,将苗木水分消耗的问题处理好,以确保植株内的水分平衡,使得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得到提升。在苗木保护方面,还应执行就地育苗与造林的原则,这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植树造林经验[2]。由于之前从省外购进苗木,苗木细弱、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差,再受长途运输等因素的影响,苗木成活率相对较低。近年来,在退耕还林政策带动下,已经在甘肃当地进行了壮苗生产,这种模式能降低苗木失水率,本地苗木的适应性更强,易栽种、易成活。将本地生产苗木及异地引进苗木相结合,可提高苗木种植质量。

4.4 栽种苗木前处理

在栽种苗木之前,应注意做好栽种前处理,可分为3个环节。首先,截干去头。这种方式对于阔叶树种较为合适,其萌芽力较强,以人为种植的方式为主,对栽植的苗木进行截干去头,对苗木地下与地上的比率进行调整,使苗木水分蒸腾得到降低,尤其在干旱地区,这种种植方法会使造林成活率得到提升,也能促进苗木抽新梢。通过截干技术进行种植,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5%,在运用这项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气候因素、苗木大小、栽植树种及土壤含水量。通常在干旱地区造林苗木地径起量部位与地面距离10 cm,适当去掉四旁大苗的梢头,以提高苗木成活率,补充苗木体内消耗的水分。其次,修根及浸根。修根是指剪短苗木过长、生病、破裂的根系,规避窝根的情况,也可帮助剪口根尽快愈合,形成新的根系。在进行苗木栽植之前,可以先用清水将根系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为1~2 d,可使树苗的抗旱性得到提升,帮助苗木补充水分。再次,蘸根技术。这项技术应用于林业生产中,包括4 种情况:即0.5%生理盐水蘸根、磷肥蘸根、ABT 生根粉蘸根、保水剂蘸根。上述措施对苗木受伤根系的恢复能起到促进作用,也可以使苗木补充水分,是一项幼树在生长前期所使用的辅助技术。结合近年来甘肃省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实验种植项目实施过程分析,在立地条件相同、苗木相同的情况下,造林成活率能够提高15%,这是促进林木成长、保证造林成活率提升的有效手段。

4.5 根团造林及封山育林技术

根团造林技术的应用旨在使根系的损失减少,是在育成苗木后,将带有完整根系的苗木运输到造林地。在栽树后能够提高初植生长速度,提高成活率,规避出现缓苗期。当前,在甘肃省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种植柏树、松树的情况较多,大量种植松树、柏树,种植量达到10 hm2以上,可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种植成活率。多年实践表明,在根团造林环节,以容器培养的方式进行育苗,将容器灌足水后,能够保证3 个月的用水需求。在应用根团技术后,可以开始封山育林工作,先选择适合封山育林的苗木如针叶母树、阔叶母树,前者种植数量以30 株/hm2为宜,后者以60 株/hm2为宜。若有均匀的阔叶树幼苗大于600 株/hm2,或者针叶树木大于900 株/hm2,可以进行混合耕种[3]。对于封山育林与技术措施无法互补的情况,即天然林的更新以人工方式促进的,以及符合封山育林要求的无立木林和宜林地不补型,相关技术措施为标明面积及界限,建立封山育林标识。在封山育林阶段,不得割草、放牧、砍伐等,应将病腐木清除,还需将地表划破以确保天然落地的种子能够发芽,对干旱地区尤其适用。对于林地与封山育林对象要求相符的情况,需要通过封山补播、补植的方式开展封山育林。

4.6 树木抚育技术

对于幼龄树木需进行定株抚育,保证幼龄林的营养供给,应根据生态林的不同要求,对其进行分次调整。将过密幼树及非目的树种伐除,对稀疏地段树木进行补植,需重点抚育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形成的幼龄林,对于自然整枝过度的用材林进行阶段性治理,将影响目标树生长发育的林木、生长不良及生长过密的林木伐除,对林分密度及树种组成进行进一步调整,缩短公益成熟期,加速保留木生长,为树木提供更多水资源,帮助树木保留更多的营养空间,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对于彼此有关联的林木进行分组,使其成为若干树群,以有利于次林及主林层都能接受到阳光的方式分配种植场地,通常一次疏伐应保证强度为总株数的15%以上,在砍伐后应保留0.6~0.8 的郁闭度。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应关注苗木质量,可优先选择本乡本土的树种,避免过多中间环节,以随起随栽的方式进行种植,最大限度地保持苗木的水分。对于当天栽不完的情况,需要以埋土假植的方式进行处理,以减少水分的流失。对于油松、云杉等常青树,需要做好土球保护工作,在运输环节避免将苗木损坏。种植的苗木规格应与设计要求相符合,利用草绳捆绑住土球,保证苗体无病虫害、无损伤、无脱腿且色泽正常。还应通过下陷式栽植技术进行种植,将填土分2 次踩实,保证根部与土壤紧密贴合,在栽植苗木的过程中,以大坑套小坑即坑中坑的方式,应边栽植边浇水,浇水坑的深度应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以30~60 cm 为宜,这种浇水方式能够保证苗木储水,避免鼠类危害,且使苗木生长的小气候得到改变,对苗木成活具有促进作用。将注入式浇水技术与土球浸泡技术相结合,使苗木的成活率得到提升。土球浸泡技术是指对带土的油松、云杉等常青树,在进行苗木移栽的前24 h,以小水或细水将土球一次性浸透,使土球的含水量提高,也能使后期浇水有足够的时间。经一夜晾渗后,土球也更为结实,避免了二次运转土球可能会产生的破损,对苗木成熟的效果较好。注入式浇水则是指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水罐车无法到达栽植现场,亦或水罐车的泵压无法将水输送至高处,应通过人力车与追肥枪对苗木进行浇水,以解决无法浇水的难题[4]。

4.7 干旱地区季节化造林技术

干旱地区不仅土壤干旱,还容易遇到沙尘暴、大风、低温、霜冻等情况,尤其进入秋冬季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会使土壤进一步沙化,降低保墒性。以常规方式进行植树造林,无法满足苗木生长阶段所需要的水分,会对苗木成活率造成影响。需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以不同的造林方式开展造林。首先,造林的最佳时间段选择春、秋两季,春季是植树造林的最佳季节,种植宜早不宜迟,土壤解冻达到植苗深度及苗木放叶前的这一段时间,是造林的最佳时间。秋季造林宜迟不宜早,苗木全部落叶至大地封冻之前为最佳造林时间。在种植环节,应铲除地面上5 cm 的部分,对冬季的种植管理有帮助,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春季造林阶段,应注意选择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乔灌木类树木类型,秋季造林则可以选择沙枣、柠条、榆树等2年生乔灌木类苗木。

在起苗环节,应注意通过科学的方式起苗,使根系完整,这是提高造林质量的有效方式。起苗前需要将苗床淋透,保持土壤的松软与湿润,使得起苗效率较高,又能保护苗木的根系,尽量保留苗木的须根及侧根。不得用手拔苗,移栽苗木后,需要进行假植并做好保湿工作,随取随栽,避免日晒。进入到修剪苗木阶段,应对移栽树木进行枝量修剪,结合苗木大小确定定干高度,以此减少水分蒸发,降低蒸腾作用,也能减少风吹动而伤害幼树。修剪苗木根系,应使用专用的修剪工具,将干净新鲜的伤口露出,能促进新根生长,确保根部愈合,在控制伤口腐烂的同时,也能提高抗旱能力。移栽树木需要根据干旱地区立地条件、地段水分及旱区不同,合理安排造林树种,适树适地、因地制宜,分别以无水栽植、鱼鳞坑栽植、带土栽培、蘸水根栽植、容器栽植、地膜覆盖等方式进行造林[5]。浅埋深栽种植,是在较深的干旱层进行挖地,直至挖到湿土层,将苗木根系深栽,保证根系能够吸收到水分,挖坑以“凹”字型为宜,以达到更好蓄水的目的,有利于淋盐,解决因栽植过深导致的根系不通风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苗木均应进行带土栽植,能够缩短缓茁期,提高造林成活率,减少根部暴露的时间,尤其对于雨季补植的情况,均应进行带土栽植,形成自带原土模式,减少不适应环境的现象。鱼鳞坑栽植适用于地势起伏的干旱地区,可以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挖掘出“品”字型的鱼鳞坑,将苗木栽植到坑内,使光照角度及温湿度都可以得到保证,对坡面降水进行拦截,对自然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得到提升,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

5 小结

为促进树木的健壮成长,应提高造林的保存率及成活率。树木中的水分保有量是植树造林的主要因素,涵盖生产环境中的水分及土壤含水量,以保证植树造林的成功,这也是抗旱造林技术中始终关注的重点问题。

猜你喜欢

干旱地区封山育林抗旱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稿约
封山育林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干旱地区人工增雨优化成套技术设计思路分析
防汛抗旱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建设中作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