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4-05-17易雪
易 雪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临床上,急性心梗一般是由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持续性、急性的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坏死,患者在发病后通常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中下段疼痛,同时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左肩痛、牙痛等症状[1]。当前既有研究已证实,发病后1 h 内为心肌梗死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段,如患者发病超出2 h 且未得到有效治疗干预,则其病死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会显著增大[2-3]。由此可知,尽快为急性心梗患者提供有效的急救措施,对改善其抢救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优化急救护理流程通过合理分配护理人员的职责,改进急救流程,提升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度,确保急诊抢救工作可以规范、高效、有序地开展,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机[4]。本研究着重围绕对急性心梗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具体效果展开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被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接收的66例急性心梗患者,采取随机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探究组,33 例/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为女性15 例、男性18 例,年龄为51~78,平均年龄(57.94±4.08)岁;探究组患者为女性14 例、男性19 例,年龄为52~79 岁,平均年龄(58.11±4.17)岁。经分析,2 组急性心梗患者的基线数据未见显著差异性(P>0.05),可开展后续对比。
纳入标准:① 患者经检查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临床资料完备;② 患者无免疫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及精神类病史;③ 患者及家属悉知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内容,自愿配合研究。
筛除标准:① 存在恶性肿瘤疾病者不予纳入;② 存在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不予纳入;③ 中途转院者及放弃治疗者不予纳入。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即在急性心梗患者入院后,及时对其开展分诊评估,并在分诊后立即通知相关心内科医师,通过绿色通道将患者转运,遵照医嘱为患者用药并密切配合医师完成相关抢救工作。
探究组实施应用优化急诊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 院前抢救:120 医生接到急救电话后,尽快派遣医护人员赶往急救现场,途中可借助电话、视频连线等方式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明确患者病情,并以语言讲述与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家属对患者实施初步急救措施。抵达现场后,尽快为患者实施吸氧治疗并提供急救药物,紧密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各项体征数据。将患者快速转运至医院,途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为其建立静脉通路,严谨做好相关抢救准备工作,同时与急诊科医生、心内科医生联系,做好患者入院的准备。
(2) 分诊评估:在患者入院后,分诊护士即刻为其病情评估,并结合患者病情表现对其进行分诊,对存在明显胸痛、胸闷,但未有出汗症状的患者,经由绿色通道安排其在5 min 内接受心电图检查,并根据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确定其后续治疗方案,同时快速联系检查室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对存在明显胸痛,且伴有大量出汗表现的患者,立即经绿色通道将其转至抢救室,同时快速联系抢救室做好相关抢救准备。
(3) 急救护理: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一名护理人员负责在2 min 内完成对患者的心电监护和吸氧护理,同时另一名护士立即在2 min 内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完成对患者肌钙蛋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化验项目的抽血工作,并通过绿色通道立即将其血标本送检。遵照医嘱为急性心梗患者提供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药物,优先选取患者的左上肢静脉。对胸痛程度严重的患者,遵照医嘱为其提供镇痛药物,避免过度疼痛导致患者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还需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协助其家属完成各项手续办理与缴费等工作。
(4) 介入治疗:对需要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提前与介入手术室进行有效联络,通知手术室快速开展相关准备工作,并经由绿色通道将患者转运,在转运中提前准备好吸氧设备和相应急救药品,全程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表现。
1.3 观察指标
(1) 严谨统计2 组心肌梗死患者的分诊评估用时、心电图检查用时、采血用时、建立静脉通路用时等数据,以及2组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心肌梗死复发、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具体数据。
(2) 借助自制问卷,围绕2 组患者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展开测评,有急诊效率、急诊服务态度、急诊操作和急诊质量4个维度,每维度分值最高为10 分,分值越高,说明其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 27.0 软件开展全部数据统计分析工作,计数数据以[n(%)]的形式描述,行χ2检验,计量数据以(±s)的形式描述,行t检验。P<0.05即说明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
2 结果
2.1 2组急救时间各项数据对比
急性心梗患者急救时间各项数据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急诊时间各项数据对比(±s,min)
表1 2组急诊时间各项数据对比(±s,min)
?
2.2 死亡率与并发症出现率数据对比
急性心梗患者的死亡、心肌梗死复发及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术总发生率数据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良事件的出现数据对比[n(%)]
2.3 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评分对比
急性心梗患者家属对急诊效率、急诊服务态度、急诊操作、急诊质量等满意评分数据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评分对比(±s,分)
表3 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评分对比(±s,分)
?
3 讨论
急性心梗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其发作一般与患者情绪剧烈起伏、暴饮暴食、过度劳累、吸烟酗酒、寒冷刺激等因素紧密相关。该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等特征,如患者在发病后未能尽快获得有效救治,其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5]。争取抢救时间在急性心梗患者的急诊救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常规急诊护理的相关流程较为繁杂,且存在多余步骤耗费大量时间的情况,因此容易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并对临床抢救成功率及患者预后带来不利影响[6]。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则通过合理、明确地安排护士在急诊急救中的职责和工作,缩短其在急救中的沟通时间,通过有效的分工合作提升医护人员的协调配合能力,进而确保整体急救护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7-8]。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致力于通过科学统筹,优化并整合相关仪器设备与人力资源,提升急救护理工作效果,并积极为急性心梗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力求改善其抢救结局[9]。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后,与对照组数据相比较,探究组患者的分诊评估用时、心电图检查用时、采血用时及建立静脉通路用时数据均显著性偏低(P<0.05);同时探究组患者的死亡、心肌梗死复发及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总发生率数据也明显偏低(P<0.05);探究组患者家属对急诊效率、急诊服务态度、急诊操作、急诊质量等满意评分数据均明显偏高(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梗患者的急诊抢救工作中,合理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其效果较为显著,不仅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而且有助于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等不良事件的出现概率,同时有效改善患者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