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政策改变后产后出血流行病学分析
2024-05-17王新玲李思思王立强
靳 颖, 王新玲, 李思思, 王立强
(1.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河北省胸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统计,孕产妇死亡率在逐年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发生人群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1],且绝大多数PPH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2013—2017年河北省历经独生子女政策、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是生育政策改变的代表性时间段。通过回顾性分析,寻找孕产妇产后出血特征,探索可能导致PPH的高危因素,指导规范化操作,为进一步提高整体预防和提高救治水平,降低PPH发生率,降低产妇病死率提供思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孕产妇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涵盖15个地区省市县三个级别医院22个孕产妇监测点的数据资料,采集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五年间能获取的所有住院分娩孕产妇的信息,包括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年龄、受教育情况、孕次、产次、剖宫产史等)、新生儿基本特征(性别、体重等)、出血情况(出血时间、出血量、出血原因等)。
1.2 产后出血定义及纳入、排除标准
产后出血定义:产后24 h内,阴道分娩出血≥500 mL,剖宫产≥1 000 mL。
产后出血量计算:采用容积法+称重法精准测量。① 阴道分娩者使用容积法计算,胎儿娩出后立即使用专用弯盘装置收集血液,记录;剖宫产者在术中采用负压吸引器收集血液,根据读数减去羊水量及冲洗液体量记录出血量,术毕将专用弯盘收集阴道内血液并记录。② 产后或术后24 h内均采用会阴垫收集血液,随后称重计算出血液量。上述两部分出血量的总和即为产后出血总量。
纳入标准:产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达到500 mL,剖宫产者出血达到1 000 mL。排除标准:资料不全、流产及异位妊娠相关出血、产前出血、其他非产科原因出血者。
观察指标:不同组别产后出血率、产后出血类型。
1.3 统计学方法
横断面研究,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率和构成比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n≥5)或和Fisher确切概率法(n<5)进行差异性比较。检验水准为双侧检验a=0.05。
2 结果
2.1 发生情况
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系统内统计有孕产妇289 895例,剔除资料不符及不全者19 861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270 034例,产后出血5 711例,发生率为2.12%。其中年龄≥35岁25 276例(9.36%),发生率2.80%;小学及以下学历9 072例(3.36%),发生率5.00%;妊娠次数≥2次158 557例(58.72%),发生率2.19%;经产妇132 897例(49.22%),发生率2.09%;双胎/多胎妊娠4 181例(1.55%),发生率5.96%;瘢痕子宫58 582例(21.70%),发生率2.30%;剖宫产分娩139 705例(51.74%),发生率2.25%;新生儿体重≥4 000 g 16 777例(6.21%),发生率7.02%;村镇医院等分娩者226例(0.08%),发生率4.87%。
年龄≥35岁、低学历、妊娠次数≥2次、经产、双胎/多胎妊娠、瘢痕子宫、剖宫产分娩、新生儿体重大、村镇医院等分娩者PPH发生率高。不同年龄、受教育水平、孕次、胎儿数、剖宫产史、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和医院等级PPH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013年—2017年产后出血情况
2.2 病因及类型
根据PPH病因不同分为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PPH发生率不同,因宫缩乏力造成的PPH 2 936例(51.41%);其次是胎盘因素2 297例(40.22%);再次是软产道裂伤331例(5.80%);凝血功能障碍147例(2.57%)。阴道分娩、小学及以下学历、双胎/多胎、新生儿体重≥4 000 g以宫缩乏力造成的PPH为主;年龄≥35岁、妊娠次数≥2次、经产、瘢痕子宫、剖宫产分娩、就诊医院为村镇医院或居家分娩造成的PPH的原因多为胎盘因素。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PPH现状
PPH是产科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母体因素和妊娠并发症是PPH的主要原因。产妇产后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危及其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可导致产妇子宫丢失甚至死亡。PPH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政策调整,高龄再生育、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人群增加,我国高龄产妇及二胎以上比例明显上升。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二孩占比为41.4%,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4.5%。PPH仍是分娩的危险事件,但PPH的高危因素发生了一些变化。
据数据统计,全世界PPH发生率为2.55% ~ 10.45%,平均发生率为6.09%,有地域差异性,非洲的流行率为5.1% ~ 25.7%,北美为4.3% ~ 13.0%,亚洲为1.9% ~ 8.0%。本次研究中河北省5年PPH总体发生率为2.12%。
3.2 PPH影响因素
PPH 的高危因素多达14 ~ 17 项,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PPH 的可能,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梁秋霞等[2]设计产后出血预警模型得出结论,≥35 岁PPH 风险升高,高龄是影响PPH 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口政策调整后,再生育人群增加,高龄妇女受孕能力逐渐下降,再生育或需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在助孕的同时也使得多胎妊娠、剖宫产概率升高,各因素间互相影响,高龄通过并发症影响PPH,存在多种高危因素者PPH 风险更增加[3]。另外,高龄妇女由于子宫肌纤维和盆底肌等生理机能退行性下降,分娩时子宫收缩能力下降、盆底肌弹力不足,不仅增加分娩难度,还易发生PPH 等不良事件[4]。
使用辅助生育技术,多胎妊娠概率升高,孕期保胎治疗、饮食增多、活动减少等使胎儿体重增加,子宫肌纤维张力大、易受损,剖宫产概率升高、PPH风险增加[5]。剖宫产属于侵入性手术,PPH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尤其是急诊剖宫产,产妇则往往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如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多重妊娠合并症、试产后剖宫产等,PPH风险极大,剖宫产史也影响产妇PPH的独立危险因素[6]。瘢痕子宫在妊娠时又使胎盘着床、迁移受到影响,可能发生胎盘前置、粘连、植入的风险升高,PPH风险上升[7]。本研究中高龄、多孕、经产妇发生率为2.80%、2.19%、2.09%;巨大儿、双胎/多胎妊娠发生率为7.02%、5.96%;剖宫产分娩、瘢痕子宫发生率为2.25%、2.30%。
3.3 PPH发病原因及类型
PPH有多种原因,常见原因有四种,分别为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这四种原因可以合并出现,也可以互为因果,由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PPH还是占大多数。近年来,促排卵药物与助孕技术成熟,双胎或多胎妊娠发生率逐年增加,孕妇子宫肌层过度扩张、胎盘附着面较大,产后因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剥离面血管不易闭合导致出血。
国家层面极为重视提高自然分娩及防治产后出血的工作,将“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发生率”列为2021年和2022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各地妇幼机构增加助产培训,大大降低了会阴侧切率及严重会阴裂伤发生率,因产道损伤引起的出血大大减少。
胎盘因素已成为PPH的第二大原因[8]。瘢痕子宫再妊娠、子宫多次手术使得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胎盘源性疾病增多。前置胎盘附着于肌层薄弱的子宫下段,当产后胎盘剥离时,子宫收缩乏力尤其是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胎盘剥离面血窦不能紧缩闭合,易发生严重出血。还有部分孕妇产检意识薄弱,对前置胎盘认识不足,产检不及时,产前未能及时发现胎盘位置异常,分娩时因胎盘因素造成的出血逐渐增多。多孕多产易致子宫内膜、子宫肌纤维受损,多次流产或引产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发生前置胎盘、胎盘胎膜黏连概率升高。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妇女多有不孕的基础疾病,或经历多次宫腔操作史,易发生胎盘粘连、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9]。就诊医院为村镇医院及居家分娩的妇女因胎盘因素发生PPH风险较高,可能是由于这部分妇女经济收入低、家庭地位低及自我保健意识欠缺,临产或发生出血后才就医有关。本研究PPH中51.41%为宫缩乏力,40.22%为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占比较低,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10]。
经过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妇产科学长足发展,医疗研究者与时俱进,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原因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不断发现引起PPH的高危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产后出血的预测和评估,进而细化指导临床治疗各个方面,多因素的综合评估较单一因素评估出血状况更全面和细致。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分娩量多,防治产后出血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我国广大围生期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国家和各地医疗机构,针对各地域医疗资源及孕产妇情况制定孕产妇高危评分表,及时发现PPH高风险人群,并对其分级分类管理,及时发现高危孕产妇,产前早期预警评估,及时制定风险预案,早期干预,及时转诊。
因此,做好育龄妇女围产期保健,提前预测,对存在高危因素者早发现、早预防;对有合并症孕产妇做好预案,择期手术,术中采取有效措施止血。同时,各级机构开展多项医疗措施促进自然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加强孕产妇管理及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结合我国PPH预防与处理指南规范PPH诊治流程;及时按照我国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转诊。可以达到提升孕产妇的生存质量,降低严重PPH发生率及孕产妇死亡率的目的,改善母婴的预后,改善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