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笔二题

2024-05-17老土

山东文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鸡毛掸子鸡毛集市

老土

路上,行走的鸡毛

绝对不是没有什么可写了,才要写写鸡毛的。我觉得,鸡毛之重,足可以压倒一条条生命。

前些天,开车行驶在新拓宽的人民街上。车里很暖和,心里也很舒服,而车外,却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忽地,我看到路边一位身材佝偻的老人,肩上扛着一捆鸡毛掸子,缓慢地向前走。车子开得挺快,身影一闪就过去了,可不知为什么,看到老人的一瞬间,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

如果放在几十年前,这样的镜头谁也不会感到奇怪,就像这条人民街。人民街在五六十年前一直是铜城的中心,我虽然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仍可想见当年,无数早已作古的东阿人和外乡人,在这条街上推车挑担地穿梭行走。如今,曾经的窄街短巷已没了踪影,但是人民街还叫人民街。

我突然就觉得,刚刚一闪而过的老人,就是一个活在旧时光里的人。

他让我想起四十多年前,在东北的生活。那时,家家都会有一两个请画匠画了花鸟的木柜子,柜子上有一个老式瓷花瓶或是普通的玻璃花瓶,里面也总是会插着一支鸡毛掸子。

鸡毛掸子是很普通的,但又是家家必备的物件。那时的人们,对鸡毛掸子是很讲究很在意的。

记得邻居小脚老太太,是个制作鸡毛掸子的手艺人。那时的东北,家家都养鸡鸭鹅,谁家杀了鸡,就会把鸡毛挑捡出来,洗净晾干,送到邻居家。我就亲眼见过,老人在一支支削好的细竹竿和细木棍上,用细线和胶水,捆扎和粘贴鸡翎鸡毛的情景。

小时候的屁股,谁没挨过母亲的鸡毛掸子。轻轻一挥,鸡毛便如同蝴蝶般翩翩起舞,将灰尘和蛛网一扫而空。而当我们调皮捣蛋时,鸡毛掸子就成了一种惩罚的工具。一头软,一头硬,掸掉的是家里的灰尘,打掉的是我们身上的臭毛病。

本来,各种颜色不同的鸡毛掸子,是我童年温暖又柔软的记忆。而眼前路边卖鸡毛掸子的老人,却让我的记忆突然失去了颜色。仿佛有谁举起了一把无形的鸡毛掸子,重重地打在了我的屁股上,把我的梦境打得一地鸡毛。

在时间的长河里,随时都会消失一些东西,旧的东西一点点被新的东西代替,落入了岁月的尘埃。而当本来已经走得无影无踪的东西,突然再一次出现在你的面前,有时会惊喜,而更多的却是惊慌失措,比如这行走在路上的鸡毛。

我說行走的鸡毛,没说行走的老人,并不是什么诗意的表达,而是一种痛苦的诉说。这并不是矫情,现在谁还会买鸡毛掸子呢?如今的生活里,还用得着鸡毛掸子吗?就算有,也应该是极小极小的概率,一把鸡毛掸子又能卖几个钱呢?能挣够自己的生活费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是执着,是执拗,是偏执,还是别无选择?虽然只是一闪而过的瞥见,我还是看到,那位老人已经很老了,与其说是他在行走,不如说是鸡毛掸子在寒风中拽着他走。

我更愿意相信,他是这个世间最后的手艺人,在用一种超现实的行为艺术,与这个时代较劲。但是,鸡毛的力量能有多大呢?

此时,又想到另一个与之匹配的行当。也是在街上,一个人推着自行车,车子后座架着一个木头匣子,边走边吆喝:磨剪子了戗菜刀。这同样不是一门生意,和卖鸡毛掸子的,就应该属于同一门类的行为艺术。不知道,他们这种行当的人,是否已形成一个部落,如果是,肩上扛着的鸡毛掸子,多像一面部落的旗帜,他们零星地游走在,对于他们来说的另一个世界。

过去的旧时光与如今的新岁月在拧巴,在较劲,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其实,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光里游走。哪怕就是刚刚过去的前一分钟,你也可能会回想一下,此刻我们正在经过,未来又会不时地在脑海里闪现。

回到旧时光,并没有什么不好,就像刚才回忆童年的生活一样。但是,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过去的时光里走不出来,哪怕生命就剩下最后一天,我们也应该看到脚下的路。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许多事情就慢慢看透了。小的时候,我们信老师的,信家长的,而当我们经过多年岁月的磨砺之后,除了信自己,就只有信命了。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与地位无关,与金钱无关,与贫富无关,甚至与疾病健康都无关系,只要不妨碍他人,就像这位扛着鸡毛掸子的老人。

人民街与曙光街交叉路口向北,是一座窄窄的石拱桥。还好,这还不算一条断头路,车辆虽然过不去,但是行人可以。当然,鸡毛也可以,它可以随风飘过去。

脚下的路在拓宽,我们的心不能变窄,人能走,鸡毛也能走最好。我希望那位老人能够放下沉重的鸡毛掸子,能够活得更长久一些,生命的路走得更远一些。这个世间,不知有多少条汉子,被这“一地的鸡毛”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还不如一撮鸡毛,给它一阵风,便可以自由地游走在空气中。

大概和老人错过就错过了,就像有人说的,注定某些人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遇。想想,挺让人难过的,而更多的却是无奈。其实,车子驶过老人的那一瞬间,我是想靠边停下来的,但终究也只是一个念头而已。

我后悔没有停下,去买一把老人的鸡毛掸子。我知道,买回来也用不着,但是我可以把它插在客厅沙发侧几的花瓶里,当做一种装饰,或者纪念。平时可以看到它,只是看到它就够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也没能实现。鸡毛还会在人民街上行走吗,我还会再次遇到吗?

回到家里,和妻子说起在人民街上的那一次错过。妻子说,你可以在网上买啊,网上什么没有。我心想,老婆啊,我和你说不明白呀。

有人说,两座山不能相见,而两个人总是会遇到的。原来我信,现在我不信了。人总是会被岁月带走的,更何况是一位被鸡毛拽着的老人。我们不知道,这个世上还有多少被鸡毛拽着的人。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个群体,因为早晚有一天,我们也会被鸡毛拽走。

在所有人的记忆中,都有一种算不上苦难,也算不上美好的东西,用鸡零狗碎这个词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的。而此时,我絮絮叨叨的,不就是一种鸡零狗碎吗?鸡零狗碎是一些事儿,又何尝不是一些人呢,就如我等无数行走在路上的小人物,不就是一只又一只行走的鸡毛么?

有一点我还是确信的,早晚有一天,有那样一把鸡毛掸子,会把这些鸡零狗碎的灰尘,清扫干净,一毛不剩。

赶往乡村的集市

不知怎么着,突然就为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县城,而感到幸运。在这里,可以很轻松地走进乡村,可以随时去赶一次乡村的集市,去看一看那个卖苹果卖柿子的大爷,那个卖菜卖豆腐的大妈还在不在。

走进乡村集市,也便走近了中国的最基层,深入到了中国最广大的群体。有时也在想,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呢?

偶尔去乡村赶集,在乡亲们的眼里,我就是一个外乡人,一个从城里赶来的外人。一想到这一点,这心里就凉丝丝的,我怎么就成了外人?

记得在老家上中学那些年,赶上寒暑假,我会和爷爷去镇上赶集,爷爷会买些镰刀、木锨之类的农具。奶奶也会把自家产的鸡蛋提到集上换些钱,贴补家用。那时的集上,有算卦的,有变戏法的,还有卖三节棍九节鞭的。跟着爷爷去赶集,还可以喝碗豆腐脑胡辣汤,可以吃上烧饼和油条。乡村集市,永远地留下了一个少年的影子。

转眼,几十年过去,爷爷奶奶已故去许多年。我在城里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也有了孩子的孩子。岁月就是一把无情的刀子,会把一个人雕刻得面目全非。如今再去农村赶集,在乡亲们的眼里,可不就是一个外人了么!

忘记乡村,忘记乡亲,是一种罪过,我们谁不是吃着乡亲们种的粮食长大的?如果没有特别的机会,我再也不会回到农村居住了,而去农村赶集,就几乎成了唯一可以亲近乡村、贴近大地的选择。

我的一位老大哥,本身在农村长大,原在一所高中任体育老师,退休后,和我居住在了同一个小区。他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熟记县城周边乡镇集市的日子,无论冬夏,近则十多里,远则三四十里,他几乎天天都骑着自行车,去乡下赶集。在集市上,他一边推着自行车,一边与路边的摊点商贩讨价还价,挑捡些当天现吃的新鲜蔬菜瓜果之类。这样赶一趟集,就是一个上午的时光。

他说,一来锻炼了身体,二来消磨了时光,三来还可以每天感受着乡村的气息。我想,应该还远不止这些吧,你把自己的一些日常生活消费,送去了农村,让农村的集市有了生机,同时还享受了最接近于绿色的果蔬。小了说,个人受益,大了说,是支持了乡村经济。

我们普通人,不需要这种所谓的情怀,发展乡村经济,那是政府的事儿,我们要的就是自己朴素的生活。当然,如果有了这种乡村情怀,就自然高出了一个段位,人的境界和品位也会因此而变得不同。把自己的钱花给老百姓,这本身就是一种善良。

有时我也会告诉爱人,尽量少去超市,可以骑着自行车,蔬菜、米面油之类的,就去附近城关的集市,超市是有钱人刷卡消费的地方。她有时会说,在集市上买东西,常常会缺斤少两,有时也不光是分量不够,价格也时高时低,不明码标价,有的菜农还专门看人报价,总有被坑的感觉。买两棵白菜,要在市场上转大半圈儿,逼着你去讨价还价。咱过日子嘛,就得精打细算。

其实我觉得,这才是市场,这才是市井,这才是柴米油盐的生活,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在超市里,你感觉不到一种寻常百姓在琐碎日常的快乐。如果想开一点,就大可不必为这毛二八分的小钱儿算来算去,他们无非就是多挣出了一点生活费,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拮据。许多人就是这样,总是在这些小地方算来算去,却被那些传销人员洗了脑子,掏空了你不少的积蓄,却还以为占了个大便宜。

扯得有些远了,还是让我们回到乡村集市上来吧。

时代与社会如果是进步的,就不应该舍弃农村与农业,不应该只关注城市的发展。事实上也不是,如今的许多人,正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上忙碌着,人们期待着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而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来,去乡下走一走,去赶一赶乡村的集市。或者,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关照乡村,关照乡村就是关照我们自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被抖音和微信视频号里的短视频吸引着,感动着。不可否认,刷手机已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作家也是普通人,也不能例外。而现在大数据的功能很强大,你越喜欢什么样的视频,它就越是不断地向你推送什么样的视频。

在抖音和视频号上,有一些年轻人,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走进乡村,走进乡村的集市,将镜头对准了乡村集市上的普通百姓,拍摄了大量的短视频。通过这些视频,我们了解到了更多乡村百姓的生存状态。

这些视频里,有的是城里的青年人,专门开车来到偏远的乡村,在集市上,请那些孤寡可怜的老年人吃饭,有的请老人喝一碗热乎乎的羊汤,有的见老人身上的衣服破旧了,还给他们买一身新棉衣,新鞋袜,也有为老人们割一大块猪肉,或者送给老人们一些现金。视频中,他们与老人聊天,让人感受到了老人生活的艰难与无助。有的八九十岁的年纪,还在路边卖菜,卖他们自己编织的篮子,度着自己的风烛残年。许多被帮助到的老人,他们不敢相信,还会有人请他们吃饭,还有人送钱送东西给他们。一生的无助,化作了感激后几行含血的残泪。

相信,无数看到视频的人,也一定和我一样,泪奔如注。

这些视频的拍摄与发布者,有不少是成功人士,他们的目的很纯粹,就是在自己获得成功之后,来回馈社会,帮助那些可怜的老人。记得有一个企业的老板,经常扮成可怜的乞丐,在菜市场,挨个向那些卖菜的人乞讨。许多人拒绝了他,但也总会有一些善良的人,自己并没有多少收入,却向他施以援手。结果也如许多人预料的那样,老板卸下乞丐装束,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把菜农的菜全部买下,额外还会有现金奖励,或者礼品赠送。

这是一种人性的考验,也是善良的传递。

也有一些年輕人,是为了博得流量,吸引更多的关注与粉丝。其实,他们这样做也都是为了生存,有了更多的粉丝,才会更好带货,以增加一点个人的收入。但是,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因为他们也要生活,他们的家里也有老人要看病,也有孩子需要交学费。通过他们的这些视频,让我们知道了,在一个个集市的背后,还有无数的人需要帮助,我们的现实世界并不是岁月静好。

还有一个视频号网红,是在网上销售地瓜干酒的。他在集市上,请孤寡老人或者农民工吃饭,点几个小菜,一碗羊汤,然后再送上他的地瓜干酒。视频里他们聊着家常,探究着人们的生活境况。镜头里,一瓶酒就摆在一个显著的位置,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广告。而我们仍然会认为,这是一种对于善良的广而告之。酒是最纯正的粮食酒,人心亦如雪一样的晶莹。这样的网红,我信任他,他所代理产品的品质,已由他的人品决定了。在他视频号下面的商品橱窗里,我会选择我所需要的产品,这也是对他爱心的回报。

我们应该向这些深入到乡村集市的视频制作人致敬,这样一群年轻人,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他们是智慧的,更是少有的人间清醒。在实践中,他们有了自己对世事百态的基本认知。他们在带货的同时,也带上了自己的良知。

就像去年,火遍全国的淄博烧烤。难道,无数人不远千里万里的奔赴,真的就是为了吃一顿烧烤吗?他们是去赶集,赶赴一场人性温暖的大集。所有的人都知道,淄博烧烤的温暖,是用一种约定与制度激发起来的。好的制度是有温度的,是可以温暖人心的,人们需要这样一种温暖。

就像我们农村的集市,看着人很多很杂乱,其实,在这个集市上,人们遵守着一种约定,人流如织中,大家是自由的,货物是齐全的,买卖是平等的,你总可以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且价格合适的东西。当然,你也可以什么都不买,就是在人流的喧嚣中,感受人间的平凡与热闹,感受人间的那一缕烟火。

前些天,路过一个乡镇的集市。路边有辆电动三轮车,车上固定着一个铁笼子,上面挂着或摆放着各种日用品,有木梳子、头绳儿、剪子,还有搪瓷缸子和方格手绢之类。我看到了一面圆圆的小镜子,孩子拳头般大小,就是很多年前,特别招女孩子们喜欢的那种。我抬头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卖家,那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姐,她也正看着我笑。后面临街的墙上,有“全民小康”字样的宣传语。

我拿起小镜子,镜子背面有张小纸贴,写着:2元。我对着镜子照了又照,镜子里,我看到自己有些疲惫,也看到了一种只有我自己才能看到的丑陋。我急忙把镜子连同自己的丑陋,一起揣进了口袋,然后用手机扫了一下挂在笼子上方的收款码,2元,我扫了20元。我拿着手机给老大姐看,她仍然只是看着我笑,并没看我手机上的付款。我后来猜想,老大姐是不是位聋哑人!

乡村的集市,就是底层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赶往鄉村的集市,就是用这面镜子,照见一下自己,丑与不丑,一照便知。

猜你喜欢

鸡毛掸子鸡毛集市
热闹的集市
探访于山“相亲集市”
鸡毛掸子
搞笑作业本
鸡毛鸭当树
捐鸡毛
让我来
买东西
热闹的集市
热闹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