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实践探索

2024-05-17康丽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单元主题教学初中历史新课标

康丽

摘要: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照搬教材内容,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基于单元主题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适当整合,选择典型的、主题明确的教学资源,根据其内在联系进行重构,构建主题知识体系,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内容由若干个学习专题组成,这些专题是教材中学习单元的组成部分。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将教材中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要求教师依据单元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单元主题教学将相关内容连成一个教学线索,为高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能。

单元主题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同时,单元主题教学也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明确单元目标、设置单元学习任务、创设教学情境、实施单元主题教学。笔者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新中国时期外交事业成就”这一知识点为单元教学主题,进行单元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基于单元主题的教学内容分析

单元主题是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主线,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设计应该围绕这一主线开展。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选择、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核心任务是通过系统梳理,整体把握课程内容,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和知识框架,增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度和系统性。

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不同时期的外交事业成就,将主题划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事业),第二篇章为外交事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事业),第三篇章为全方位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事业),使“新中国时期外交事业成就”这一主线内容更加清晰。

二、基于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围绕单元主题,制订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本单元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通过文字资料、视频资料了解万隆会议,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及作用,感受周恩来总理高超卓越的外交才能,了解他对我国外交事业作出的贡献,认识外交政策和重要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其次,通过情景剧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重要的外交成就。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和史料,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经过及在国际上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重现中美建交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认识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及原因,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影响,落实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最后,通过视频资料、思维导图,让学生了解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特色全方位外交的成就,认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时间轴梳理总结中国的大国外交之路,落实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二)围绕教学目标,构建知识框架

知识结构化的实现,一是来自教师讲课的逻辑结构;二是来自可视化的知识结构图,即概念图、思维导图。概念图能很好地揭示不同级别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思维导图能表示思维的过程,更能体现发散性思维。

在对教材知识进行框架构建时,教师需要全面分析单元教材内容,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性规划,把握单元内各课之间的联系,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单元主题的主要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构建起单元知识框架。本课思维导图见图1。

(三)围绕知识框架,设计教学过程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事业)

教师依托教材,结合材料巧设问题,深化学生认识,落实史料实证这一学科核心素养。

【案例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设计思路:教师首先出示《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巴黎和约》资料,通过图片资料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理解这三个不平等条约从历史时空观念角度突出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通过对比新旧中国的外交历史,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弱国无外交”“大国外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教师继续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局面,以及中国做出了哪些外交努力,从而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提高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教师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史事》栏目,引導学生分析尼赫鲁总理为什么先“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后又“欣然与周恩来发表联合声明”;指导学生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是处理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作用。

【案例2】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万隆会议)

【设计思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了解万隆会议的基本情况,组织学生观看万隆会议相关视频,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其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求同”“存异”分别指的是什么? 怎样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引导学生分析周恩来总理的发言,认识到“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感受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了解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我国20世纪5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中国的崛起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2.外交事業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事业)

【案例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设计思路】教师通过情景剧表演,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组织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乔的笑》《历史性握手》,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上的重大突破,打开了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历史情景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引发其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相关事件的图片资料,结合教材中《相关史事》栏目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强调这一结果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外交政策密切相关。再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和材料,认识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案例2】中美建交

【设计思路】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失去优势、珍宝岛事件的相关材料,了解中美建交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教师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中美建交过程表,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到,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离不开正确的外交政策、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落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3.全方位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事业)

教师利用音像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加深理解,升华情感,落实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

【设计思路】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思维导图,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国外交》,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以及全方位的外交布局等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归纳事件时间轴,联系时政,深化认识,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三、基于单元主题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新中国时期外交事业成就”为主线,通过单元主题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加深了笔者对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解,要想高效开展单元主题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认真备课,研究新课标和教材,通过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优化资源,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深度。

其次,在单元主题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将核心素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概括能力。学生通过设计时间轴、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对知识进行自主归纳,清晰地掌握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落实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小芳,童小娟,张永清.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9).

(责任编辑:赵静璇)

猜你喜欢

单元主题教学初中历史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浅议单元导读课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策略研究
“单元主题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试论践行“教学做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