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践行“教学做合一”
2015-11-04陆越
摘 要:本文以中专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对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单元主题教学 教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42-01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主体,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他认为,教学做是生活的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方法也就是教育方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教育即生活,课本教材是一个个社会剪影,校园学校是一段段人生缩写。在语文课堂上,笔者可以和学生一起品人生百态,学习立身处事,教学相长。
教语文近二十年了,去年参加了江苏省语文新教材的培训,有机会与来自全省各地的两百多位同行交流畅谈,也算是一大人生乐事。培训期间,专家、学者、第一线的教师济济一堂,学术氛围浓郁,老师们集思广益,探讨教学的新方法、新问题、新模式。中专语文新教材的“新”体现在编排上凸显出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如今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学习摸索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需要民主,需要碰撞,需要创造。
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由三个板块组成: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阅读与欣赏板块是基础的、感性的,是他人的间接经验,侧重于“教与学”。让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触摸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表达与交流板块是一个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平台,借助这一平台,信息流动起来,思想在交流中碰撞,迸发创造的火花,使创新有了孕育生长的土壤。侧重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是前两个环节基础上的提高和升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一切理论离开了实践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乃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长久。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使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从活动的筹备、组织到开展,能切切实实地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侧重于“做”。因此,中专语文新教材为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
教学实例分析:
以中专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按照教学计划一共需要12课时,其中阅读欣赏有四篇文章7课时,表达与交流1课时,写作2课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教材一篇一篇地教。按照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我实施了“单元主题教学”。所谓单元主题教学,就是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组织教材,进行拓展式“主题阅读”教学。同样12课时,可以这样组织教学活动:以“感受亲情,感受温暖”为主题,让学生默读丰子恺的《送考》、老舍的《我的母亲》、阎连科的《我与父辈》、沈红的《湿湿的想念》四篇课文,再让学生轻声朗读胡适的《我的母亲》、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亨利希·曼的《化妆舞会》、莫言的《过去的年》四篇课文。读后,以“哪篇文章、哪个段落、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 ‘感受到了亲情,感受到了温暖”为线索,分享讨论4个课时。之后,让学生自读与课本配套的《语文学习指导用书》里的多篇有关表述人间亲人之间浓浓的血脉亲情的文章:肖复兴的《超重》、孙犁的《鞋的故事》、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等等,还是以“感受亲情,感受温暖”为主题,再进行4课时的分享讨论。在这8课时里,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从这篇文章讨论到那篇文章,从课内讨论到课外,从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通过多种方式的互动交流,可以真正有所获益。之后,用2课时,和学生一起进行拓展类的阅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科学家、政治家、甚至明星,了解他们与家人的亲情小故事,例如,杨绛的《我们仨》、孙犁的《外祖母家》、庞培的《姐姐》等等,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口述,可以笔录,将口语交际与写作训练融入其中,使课堂的容量达到最大化。剩下2课时,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收集查阅各自的家庭档案、家谱、族谱,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家庭变迁,介绍家庭成员情况,用自己的方式、用具体的行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与感激之情,老师检测教学效果。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杨九俊在讲座中曾经指出:语文教学要遵循八个字——通体透明、形神兼备。所谓通体透明即“单元主题教学”,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在一起。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以单元主题“感受亲情,感受温暖”为线索,遵循教育理论中的“整体性原则”,将所有内容串联起来,扩大课堂上的教学容量,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来指导。“主题阅读”少了老师的讲解分析,多了学生的海量诵读;少按部就班的文本式问答,多了心灵上的思考与感悟;少了模式话的字词句篇的训练,多了畅所欲言的课堂民主。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任务不是胡适、丰子恺的生平,也不是写作的背景,更不是划分段落中心思想,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文本,通过这些小小的窗口,体会亲情,感受人伦,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每个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讨论,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珍惜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加深与亲人的交流沟通,认识家庭的社会价值。借助名人名家名篇的感召力,了解亲人之间的爱也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滋味,依靠间接经验体味“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无奈与悲伤。让学生在拥有爱、被爱的同时,也具备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的能力。这是一种能力,依靠语文教学形成,它不是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读书读出来的,语文能力的形成,靠的是语文实践。在阅读——讨论——思考——再阅读——再讨论——再思考……在日积月累逐步形成,逐步完善。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一定要打开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要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神髓所在吧。
作者简介:陆越,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历:本科,职称: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