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精神上“气象万千”的体育教师
2024-05-17任海江
关键词:名师;体育教师;三个追问;五个坚持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4-0047-03
任海江,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全国十佳小学体育教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兼职教研员,北京冬奥会单板和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项目国内技术官员。先后获得国家、市级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一等奖,市级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主持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1项,市区级规划课题4项,3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市区级一等奖。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参与出版7本编著和教材,20余篇论文获得国家、市级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多次担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等专家。
一、教学中的三个追问
【追问一】怎样让体育课离学生更近一点儿?
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生动有趣的体育课可以使他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其中。在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当下,各个学校都在不折不扣地落实文件要求,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计划。但是在追求高质量体育课的路上我们不时还会听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断地萦绕在我的耳边。2011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就开始了每周5节体育课,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从心底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感兴趣,跑着来上体育课呢?在我看来,要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信和专业技能,不断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来实现。只有这样,体育课才能离我们的学生更近一点儿。
【追问二】怎样让体育离学生的需求更近一点?
体育不仅事关学生的体质健康,还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对体育本源和教育本质的回归。儿童对于体育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如何让学生由自然的体育需求到成为有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却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学练运动技能,还要使他们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不仅要引导他们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形成健康生活的良好行为;不仅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运动兴趣,还要想办法让他们保持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这不就是“以体育人”的探索吗?曾经,我也将“下课”当成自己“上课”的终点,忘记了体育真正的目标,随着自己不断地成长,我逐渐认识到,体育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让孩子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够让他们有勇气、有体力和毅力面对未来的挑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只有呵护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了体育的乐趣、形成了体育的志趣,才能让体育离学生的需求更近一点儿。
【追问三】怎样让体育的育人价值离学生更近一点儿?
学校体育的育人对象是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六年影响一生,我们更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形成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体育育人路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无体育不清华。从周诒春校长倡导的“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到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再到新时代体育价值内涵的不断丰富,清华附小的体育育人传统已经传承百年。这样的体育传统也不断激励着我前行。我一直把曾任清华附小校董、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当作我的偶像,立志传承他的精神。我始终坚信:“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这就是体育迁移价值的作用。
让体育的育人价值离儿童更近一点儿,需要体育教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运用“学科+”的思维,把体育当作最好的教育学,把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体育在育人质量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体育融入其他各育之中,完成体育育人的不断进化。在窦桂梅校长的带领下,我和团队不断成长,也不断在超越中去探索新的体育育人的可能。
二、“以体育人”的五个坚持
【坚持一】终身学习:把学习当作最好的保养
无论教师怎么学习,也追赶不上时代和儿童的变化,如果我们不学习,就更不能跟上“成长进行时的儿童”。在清华附小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发现,自己的知识、素养还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需求。怎么办?等待?安于现状?都不行,于是我做出了重返校园的决定,我报考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攻读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现在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一边教书,一边学习,在教学闲暇,我不断读书充实自己,阅读带给了我诸多收益。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知识上的学习,还要有身体上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我每周坚持体育基本功和身体素质练習,坚持用运动改善身体的状态,至今我已经完成了8场马拉松比赛。我深知:“学习是最好的保养,人不是不合格才学习,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成长,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来实现保值与增值。”
【坚持二】课程创生:把课程作为通向学生身心健康的跑道
清华附小一直传承清华大学体育传统和马约翰体育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出发,学校提出“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学。那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为什么不能让“儿童站立运动场正中央”呢?在学校的带动下,我和体育团队一起开始研究和构建清华附小的体育课程。
清华附小一直把体育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在学校整体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和体育团队经过多次研讨、实践,构建了横纵联合、内外统一的体育育人体系。横向指的是全天候“1+X体育课程”,突出“全面个性和个性全面相结合”,以运动专长形成、强健体魄练成、健全人格养成为核心。全天候“1+X体育课程”由“三个一”构成,即每天一节体育课、一个健身大课间、一个体育自主选修课。每周5节的体育课中,有3节国家课程、1节足球特色课和1节自主选修课;每天的健身大课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运动菜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借用器材,体育教师分项指导。自主选修课采用的是走班制,提供了11个项目供学生选择,其中在四年级开展人人必修的游泳课。
縱向学段“三进阶”指的是低学段的启程课程,重兴趣和习惯;中学段的知行课程,重技能和方法;高学段的修远课程,重团队和特长。围绕着三进阶的核心理念,我带领团队编制了《成志体育三进阶手册》,在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特色社团等方面制定了连续性、有进阶的目标和内容。
在建设体育课程育人体系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困惑,什么是体育真正的价值、怎样将价值落细落实落小、怎样体现活动的进阶和关联、怎样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指导……一切都从零开始起步,除了自己阅读大量资料以外,离不开团队的帮助、专家的点拨、领导的支持,他们帮助我从大量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了有价值的成果,例如课堂教学的四动、四性、贯穿全年的马约翰杯系列主题比赛,将过程数据、关键事件与榜样引领相结合的评价指标等,我也越发认识到课程就是通向学生身心健康的跑道。
【坚持三】教学研究:把高质量写在每一天的操场上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更是学生成长的最佳场域,立足鲜活的课堂实践研究,我一直实现着自我超越。近20年的教学研究让我形成了“严而趣、实而新”的教学风格,并在每节课中实施“教、学、练、赛、评”的体育教学范式。借助“问题驱动、情境调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的课堂动力系统,“智慧操场、智能手环”的数智赋能系统,用“有趣、创新、严谨、扎实”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我不断寻找着体育课程蕴含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在了解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之后,我开始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素养形成的意义。在教研活动中,我接触到了深度学习、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念等很多新理念,将这些理念和实际教学相结合之后,我发现我以前的教学存在着碎片化的问题,怎样才能让零散的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化的主题教学,让知识技能与生活实践相关联呢?我先在体操课上进行了尝试,把体操技巧内容拓展成了逃生自救主题。例如,在中年段体操教学《前滚翻起立单腿前滑成纵叉》一课中,我把多种体操技能融入生活中的逃生自救场景,让学生消除了对纵叉的恐惧感,培养学生遇事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与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当危险来临时学生能够快速做出自我保护动作,保证自身安全。学生渐渐地就对体操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儿童而言,“有趣的学就是玩,有趣的玩就是学”,体育课一定要“有趣、好玩”。正如我教授的《小足球运球游戏》,就创设了“我与足球交朋友”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对足球游戏产生了兴趣。通过“模仿动物(小马、小螃蟹、小蛇)运球”“你运我追”“我是小小射手王”等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体验和学习足球运球的基本动作和游戏方法,感受足球学习的乐趣。同时,借助生动、活泼的口诀“要和足球成朋友,就用脚背触碰它,一脚支撑,一脚运,朋友和你永不离!”帮助学生记忆动作要点。就这样,学生越来越喜欢我的体育课,在课堂中我帮助学生掌握了扎实的运动技能,建立了良好的运动习惯,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建立了自信,在终身体育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我也感受到,体育不仅仅是教授技能,不仅要看到学生身体的发展,还要看到体育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
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我正努力成为新一代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我也一直提醒自己,研究要从课堂中来,再回到课堂中去,去破解教与学的难题,要把过去的“教研”转向今日“科研”理念实践上,一句话,“要用研究的方式工作”。
【坚持四】全面发展:把体育教师塑造成学生的成志榜样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体育教师也要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成为学生心中的体育榜样,与学生共同成长。除了教授体育课之外,我还是学校健美操社团负责人。自从来到清华附小,我就组建了健美操社团,一点一滴精心培养,看着孩子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区级到市级再到全国冠军,最后登上了世界大赛的舞台。
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健美操队员,他们都有各自的发展,但无一例外,都将健美操作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看到学生因为我的努力而找到了其喜欢的体育运动,通过这项运动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成长,甚至成为一生的志向,我就更深刻地感受到体育教师的价值所在。我还将健美操社团发展的经验推广到了足球、冰球、武术等其他社团,和体育组的老师们一起,努力为每名学生的体育成长提供可能,现在清华附小已经有14个体育社团,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我曾作为北京冬奥会技术官员,承担了执裁单板和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项目的任务。参与奥运会是每个体育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准备了三年。在40多天的工作中,我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更深刻感受到了体育的力量和奥林匹克精神。回到学校后,我把这段难忘的经历分享给了学生,把收获的感悟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带领他们一同感受祖国的繁荣强大,感受体育的精神力量,让他们认识到只要不断努力,梦想终会成为现实。
【坚持五】辐射引领:把团队的发展当作自觉的责任
2011年9月,我成为了清华附小马约翰体育教研室的负责人,带领体育团队一起打造“志向引领”教研文化,打造“两组一站”“四定三有”的立体化教研,开展精准培训。探索、构建清华附小“1+X”体育课程,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学校的品牌项目,在全校推行体育自主选修课。从每天清早的晨练微课堂、上午的健身大课间再到下午的体育社团训练,我和老师们一起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作为体育团队的领头人,做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我的主要职责之一,我制定了定期教研制度,要求人人上过关课、人人会说课、人人练基本功,努力让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成为附小体育的代言人。
为了更科学地指导学生体育活动以及开展体育课堂教学,2017年,学校引入运动手环,跟踪记录学生运动数据,“一人一数、一人一策”,我和团队一起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运动处方。在落实“双减”工作中,我们通过科技赋能,利用智慧操场、运动手环科学分析,精准施策,让“双减”政策的要求,最终化作儿童的成长。
我不断践行公益情怀,先后到四川、甘肃、贵州等欠发达地区送课,与当地体育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为“国培计划”全国骨干教师、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做经验报告,进行教学展示10余次。在市、区级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培训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经验分享20余次。
回顾自己多年的成长,我深刻地体会到,不断学习,把学习作为体育人的精神必修课;立足课堂,把课堂当作体育育人的主阵地;相信团队,在与团队和学校共同成长中实现个人价值;追求卓越,正如奥林匹克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体育人就是要不断挑战、不断超越。
我是教体育的,我是教人学体育的,我是用体育教人的,我将继续带着学生站立运动场正中央,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