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景观: 基于审美范式的商业性艺术展览研究
2024-05-17贾唯
艺术走出博物馆走进公众生活成为现代社 会艺术的一种发展趋势。当前,城市商业空间 已然成为大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场所之一,而引 入公共艺术项目则成为城市商业空间实现个性 化发展的有效战略。艺术展览这一具备公开性 和参与性的艺术行为,作为广义上公共艺术的 一部分,在如今的消费社会已然成为商业空间 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并日益发展壮大。
一、审美范式下的展览消费形态:艺术展览发 展模式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波普艺术的流行
《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在学理意义 上确立 了“ 文化产业 / 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的概念,该书认为此类产业会侵蚀掉 文化与审美艺术本身的殿堂性与崇高性,大众 文化的加入势必会使这些文化走向庸俗化。如 今距离这个预言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资本 介入、艺术话语的现代转型构成了观者接受艺 术的形式、观念、审美趣味的变革。
精英主义的文化视角正随着现代化民主进 程的深入而逐渐远去,以四川成都遇见博物馆 的“遇见安迪·沃霍尔”展览为例,该展览正 是建立在这一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之下,以对 话思维令展览意义更加丰富。回溯波普艺术在英美国家的兴起,在起初其就打出了与精英阶 级艺术决裂的口号。他们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 造型元素与消费品作为创作原材质,这是波普 艺术作为公共艺术发生的重大转向——无限拉 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将日常生活作为审美的 原材料。同时波普艺术在当下的流行,也在社 会层面加深了这一转向的发生。该展览的对话 是多样的,安迪·沃霍尔作品建构的意义与观 者自身生活的体会,在展览和观者之间形成了 一種“召唤”结构,在这里能够看到大卫·萨 利、班克思、杰夫·昆斯等人的表现主义和波 普风代表作品,观者自行解读作品的意义,唤 起个体和整体的思考,完成展览的步骤。这个 以波普艺术为主题的展览首先在本体意义上就 是以艺术介入公共文化空间的方式拉近大众与 艺术的距离,其与商业元素、商业空间的融合 更是使得大众文化进一步对艺术领域发生冲击。 遇见博物馆在建立伊始就作为商业展览空间存 在,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其举办展览皆收取门票 费用。在商业空间中进行观展无疑是一种文化 消费,消费者均等地拥有评价艺术的权利,也 通过审美维度的消费改变着自己的日常生活。
(二)体验经济新形态:符码消费的延伸
阿多诺在其著作《美学原理》中表达过这 样一种思想:艺术的绝对自由逐渐走向丧失——不确定感挑战着当代艺术的延续。那么,艺术 的内在传承必然面临着现实的抨击和延续。未 来学者托夫勒写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著作 《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到: “几千年人类经 济发展的总历史将表现为三个阶段:产品经 济时代(包括前产品经济时代和后产品经济时 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可见 体验经济是市场供给、大众需求进入一个超越 性阶段后的时代产物。体验经济意味着消费行 为与消费欲求都处于高级阶段,消费者不再满 足于单向度的使用价值消费,追求趣味、独特 成为当代人的首选。鲍德里亚提出的“符码消 费”使得人们沉醉在关于物件能指与社会性关 系的消费中,人们在体验经济的消费之中获得 了沉浸式的身体体验和更加多元的社交需求。 此次遇见博物馆举办的“遇见安迪·沃霍尔” 展览正是新经济形态的产物,它揭示了艺术展 览与商业空间融合后的第二重转向——体验经 济与符码消费的结合。
该展览把握住了体验经济的核心—— 消 费者在消费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感受与互动式 参与。整场展览以移步换景式的沉浸式观展方 式,塑造出了一首波普元素、主题与色彩的奏 鸣曲。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以多种感官形式直 接作用于消费者的深层文化心理,观展者沉浸 于极度形式化的色彩与元素、狂欢式的流行文 化、爆炸式的文化冲击中。该展览呈现的是一 种多主体式的选择,不仅有安迪·沃霍尔的一 系列典型画作,还有漫画型波普艺术之父罗 伊·利希滕斯坦、涂鸦艺术的先锋代表凯斯·哈 林、用红黄蓝缔造经典的贾斯伯·琼斯等多位 艺术家的作品,复合式的展览在体验经济的时 代让文化消费者具有了更高层次的文化心理体 验与精神消费情感释放。消费主义经济之下需 要的是具有意见的建构,为展览的举办构建一 个有意义的符码。学者赵毅恒认为,在符号世 界里“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安迪·沃
霍尔的作品展出成为解释的对象,在中国的文 化空间里由不同参观者“进行携带意义的感 知”,那么不论解释出来的意义是否是安迪·沃 霍尔本人想要表述的,符码解释的意义都得到 了作为符合文本的意义(之一)。
二、多重转向:艺术展览与商业空间的嵌入路 径
(一)观看之上:视觉化的吸引力外表
展览的吸引力外表先锋性不仅体现在展出 的作品上,展厅用不同鲜艳颜色的大色块,区 分展示了波普艺术家们的不同作品与不同人生 阶段、艺术实践,在极具张力的色彩碰撞中, 产生了艺术展览的商业吸引力(这也在消费主 义分析框架之下)。该展览的设计风格类似于 现代化广告,安迪·沃霍尔等一众波普艺术家 及其产品成为“符码关系般的存在”,在此意 义上,这些波普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时代变革意 义并不是展览的重点,其身上所承载的反抗精 神、世俗趣味、时尚先锋的外表这些特质在商 业化空间中被无限放大,直至其成为能指型的 符码存在,展示出了极为强势的宣传力与传播 力。在审美活动里,安迪·沃霍尔作品成为经 验哲学的概念,它让观赏者和作品之间产生了 一种平等的主体间的视觉沟通,在“人与物” 的对话中完成了审美体验,当下消费者对流行 文化的天然亲近感自然也成为该展览吸引力外 表打造的主要依托症候。
(二)传播之中:情绪节点把握与受众边界拓 展
第十七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 (CEFCO 2022)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 发展报告 2021》显示,2021 年中國大型展览馆 场馆建设步伐逆势加快。2021 年,全国展览馆 数量 151 个,同比增长约 1.3%;室内可租用总面积约 1034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 7.9%。报 告指出,2021 年,展览界将其称为展览业“元 宇宙”元年,线下展览向数字化转变不断加 速,各大展览企业积极寻找线下展览的替代模 式,数字展览得到加快发展。上述数据对展览 发展成为艺术产业新赛道的这一趋势进行了印 证,我们不能仅仅使用考察艺术品本体的批评 视角来考察当下的公共艺术,艺术产业的发展 蔚为大观,而从产业价值的角度来探赜“遇见 安迪·沃霍尔”展览,就要具体考察其效益产 生的传播与运作机制。
第一,在遇见博物馆的官方宣传资料中, “俘获当代社会情绪”“当下最流行的文化元 素”等修饰词频繁出现,策展方试图把握住此 次观展的核心群体,即对社会情绪与时代文化 有所关切的年轻人。这种定位不仅为展览赋予 了社会价值,同时也为商业营销提供了更具吸 引力的卖点。第二,将展览分为“波普与跨 界”这样的主题单元,是策展方在巧妙地在不 同领域拓展受众。从美术拓宽到音乐、电影、 设计、出版、时尚等大众文化领域,使得观众 可以在一个展览中全面感受波普文化的多元表 现形式。这样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受众的兴趣领 域,也使得展览更具吸引力,因为它超越了传 统的美术领域,打破了文化的壁垒,进一步融 入大众文化主流。第三,特意设置儿童色彩游 戏环节是一个睿智的策略,旨在吸引家庭群体 参与观展。这不仅使得艺术展览成为家庭活动 的一部分,同时也培养了新一代的艺术观众。 由此可见,策展方致力于新型受众的开拓,艺 术展览嵌入商业空间之后就已经不满足于圈层 趣味的聚拢,而是力争最大化受众的获得,这 也是提高展览文化传播效力最有效的方式之 一。总体来说,这些举措体现了策展方在商业
与文化融合中追求最大受众效益的雄心。通过 敏锐地捕捉当代社会情绪、关注时代文化元素、 融合多领域的展览设计,他们不仅仅在文化层 面上取得了成功,同时也在商业层面上创造了 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通过上述对艺术展览与商业空间互嵌的融 合转向分析,可见艺术展览作为日常生活审美 化与消费文化狂潮之下的症候性产物,已经发 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能指,它不断拉近大众 与艺术的距离,艺术天然的自由性在消费场域 中消除了理论的“神韵”,展览和观众之间存 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艺术和商业相互交织也 促进了产业变革,但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 要保证其本体的艺术性,避免成为消费主义的 附庸。
三、结语
艺术与商业的空间转向是一个复杂且多维 度的现象,它在丰富了艺术呈现形式的同时, 也为商业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这一趋势不 仅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也推动了文化产 业的创新和发展。然而,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交 汇点上,我们必须谨慎地引导这场融合,确保 艺术在商业空间中保持其独特的灵魂,不至于 迷失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通过持续思考和探 讨,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条既满足商业需求, 又能够维护艺术纯粹性的平衡之路。这个平衡 不仅影响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也将塑造未来文 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 作者简介 ] 贾唯,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四 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为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