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影游融合”的沉浸体验
2024-05-17曹静瑄
2023 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江红》 上映,这部电影将古装、喜剧、悬疑、悲剧几 大类型杂糅,以悬疑古装喜剧开篇,而整体基 调透露出悲愤压抑的情绪,是一部披着喜剧外 壳的悲剧。《满江红》融入传统艺术元素,从 画面到配乐,无一不体现中华文化之美。同时 加入游戏叙事手法,在封闭空间里探案,主副 线共同推动寻找真相的过程。该片跳脱出悬念 电影的模式化叙事,对东方文化符号创新解 码,聚焦小人物,窥见大情怀,是一次电影和 游戏叙事融合的美学实践。
一、环环相扣:非全知视角下的悬念叙事
非全知视角下,观众同角色一起沉浸参 与故事情节,极大增强了体验的真实感,不仅 可以跟随主线展开剧情,也能以自由视角探寻 线索。在《满江红》中,以金人礼仪官被杀及 密信不翼而飞为线索,歌姬瑶琴、打更人丁三 旺和车夫刘喜等角色悉数登场,案情似乎逐渐 明朗,但随着隐藏的线索一一浮现,谜团仍然 存在。在这种叙事模式下,人物间的关系和故 事情节依托于逻辑推理,呈现出环环相扣的样 态。
(一)“孤岛模式”:时空把握故事节奏
“剧本杀”推理游戏的剧本常常应用“孤
岛模式”(又称“暴风雪山庄”模式),悬疑
小说《无人生还》是“孤岛模式”的典型代表。 “孤岛模式”是指一群人聚集在一个相对封闭 的环境内,破案和命案几乎同步进行,大家需 要在这种情况下找到凶手。在《满江红》里, 案发地点是秦桧府邸——灰墙青瓦的窄巷深宅, 简单的建筑线条勾勒出具有密闭性的空间,宰 相秦桧的封锁命令使所有人无法离开案发现场, 至此“孤岛模式”正式成型。
自审问可疑效用兵,张大主动入局而展开 案情调查,随着推理的不断深入,隐藏的线索 浮出水面,此时命案再次发生,先前的结论被 推翻。在整个过程中,张大与孙均反复穿梭于 高墙甬道和大小庭院间,固定的空间和人物角 色简化了叙事环境,使破案难度升级,营造出 束缚感与紧迫感。
《满江红》的叙事时间线同样符合“孤岛 模式”,秦桧下令限时调查,张大和孙均两人 开启“死亡倒计时”。时间消逝,案情存疑, 危险逼近,剧情发展的节奏加快,秦桧要求破 案的时限与张大默写密信时间正好对应,剧情 在关键时刻突破推理困境,让观众更好地沉浸 于戏内。
(二)明暗反转:双线拼合剧情真相
悬疑电影常用反转的叙事手法以更好地突 出主题, 带给观众打破又重构认知的快感。《满 江红》超越传统电影的单一主线反转模式,采 取主副线并行模式使反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一次次反转中推进剧情,还原真相。
影片开头介绍了历史背景和事情起因,以 张大和孙均破凶案、找密信为主线,以张大、 瑶琴、丁三旺及刘喜等一行人的密谋为副线。 主线中秦桧看似掌握大局,然而人性博弈才是 主线反转的核心。丁三旺声称受新兵营统领王 彪指使提前打更,孙均情急下杀死王彪,但在 搜证中发现王彪是被诬陷的,孙均此举有公报 私仇之嫌。宰相府总管何立看似尽忠职守,可 在得到密信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呈递给秦桧,而 是想私自留下以抓住秦桧的把柄。正如张艺谋 导演所说: “片中的大人物、小人物,都会受 到某些制约。我们之所以看到一些反转,其实 看到的是人心的挣扎、人心的不甘。无论是正 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企 图破局的努力,才是真正的看点。”主线虽为 剧情的主干,副线却是剧情发展的主要推动 力。张大一行人的真实目的是副线中最大的反 转,张大以己命设棋局,在所有人以为张大的 刺杀计划失败暴露时,孙均挟持秦桧全军复诵 《满江红》,才是棋局的最后一环。除此之 外,瑶琴的真实身份、孙均反叛和真假秦桧等 一些小反转的添加,使剧情更为合理、丰满。 双线明暗交错,步步反转,进一步提升悬疑 感,也在主副线的交织中逐步拼合真相。
二、传承求新:东方文化符号碰撞下的视听共 感
《满江红》电影取材于传统文化,以现代 审美素材为表现形式,新旧文化的碰撞为传统 文化的创新表达寻得新出路,音乐与色彩的应 用作为连接“剧本杀 + 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 桥梁,在传承创新中具有深刻的示范意义。
(一)音乐混搭:“豫剧 + 搖滚”
音乐是影片的灵魂, 《满江红》的铿锵配乐为影片铺垫出沉浸式的叙事环境。作为“影 游融合”类型的电影,音乐与剧情相辅相成, 配合剧中角色的情绪变化,在不同情形下暗示 角色的心理活动。演唱者韩红邀请河南戏曲名 家张晓英、河南豫剧院首席板胡琴师李洪超以 及河南洛阳斑马森林乐队联袂创作电影的主题 曲,将“豫剧 + 摇滚”音乐融入影片,混搭的 音乐节奏激烈,声音高昂。
影片中人物在甬道疾行的配乐中,摇滚 元素融合豫剧音乐,类似于传统戏剧中的“过 场”,歌词意义也与剧情呼应。豫剧选段《下 陈州》加强紧张感,反复出现提示观众此段音 乐与查案剧情相呼应。此外,片中人物的性格 或命运也借由特定音乐呈现,瑶琴为帮助张大 完成任务,孤身一人行刺秦桧时的配乐是《穆 桂英挂帅》选段,映衬出她也是一位愿为家国 大义舍命的英雄。在“影游融合”的基础上, 《满江红》的音乐充满中国古典美学韵味,与 剧情对应出现,在听觉上加强了观众的沉浸体 验,能够激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二)色彩美学:“红 + 黑”
中国传统色彩“五色观”并非独立存在, 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在中国艺术中具 有象征性表达。在《满江红》中,各种色彩凸 显不同场景和角色个性。被视为正统色之一的 黑色,应用于影片之中呈现神秘严肃之感,危 机四伏的府邸中黑砖灰瓦是环境的“黑”,象 征强权带来的束缚;毛色变异的黑色信鸽象征 着秦桧人性的“黑”,奸佞、冷漠、残忍是秦 桧的性格特点。
红色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色彩,在电影中象 征着民族英雄岳飞的一腔热血。随着谜底解开、 真相浮现,色调由暗转明,一抹鲜红是希望, 是忠义。点状分布的红色出现在车夫刘喜的女 儿桃丫头传递的红樱桃和瑶琴的头花上,象征 着小人物对生活的渴望,而桃丫头更是希望本身。张大等人为了家国大义以性命布局,鲜血 的红冲破前期压抑的黑,这些忠义之士用鲜血 在乱局中浇灌出最后的胜利。还有一抹红是对 秦桧的反讽,秦桧的服饰表面维持红色,底色 隐藏着代表虚伪的黑色,此处运用的是如秦桧 一般残喘的暗红。《满江红》“红 + 黑”的色 彩符号既存在于角色的服化道中,亦表达了人 物的精神内核。
三、以小见大:小人物与大情怀的交织张力
参与者在“剧本杀”游戏过程中,通过 同一目标——推理案件、破解凶案,串联起每 个人物,这些人物并没有固定的主角,他们是 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更是剧情发展的推动力 量,以小切口反映个体生命的觉醒。如今的国 产电影领域,不乏聚焦小人物的影片,这些作 品塑造出性格各异的社会底层人物,共同编织 了小人物真实的生活轨迹,在探索不同生命体 验过程中映射社会问题,激活社会共同情感。 小人物在“剧本杀 + 电影”的形式中更好地发 挥了推动剧情的作用,每个小人物身上的线索 和任务最终汇聚为主题线索。
《满江红》就是在讲述小人物的故事, 这是一场小人物群像戏,有“接力主人公”的 现象。本是贩夫走卒的张大,加入岳家军实现 了小人物的“逆袭”,他心怀家国,改掉旧时 恶习,不再怯懦,眼神坚定。片中孙均问他: “你在岳家军也不过是个无名小卒,怎么会想 干这么大一件事呢? ”位卑未敢忘忧国,角 色或许有大小,而责任绝无轻重。正是在坚定 信念的驱动下,小人物不愿做命运的被动接受 者,慨然以赴,个体的群像化建构出集体情感
记忆。影片中每一个小人物都以命入局,每一 次情节反转都是生死博弈。张大、瑶琴、丁三 旺、刘喜等小人物的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与 秦桧、何立、武义淳等大人物的贪生怕死形成 鲜明对比。其中特殊的小人物——孙均,是在 目睹张大众人对“义”的追求过程中,不断被 感化,直至看到张大背上的“精忠报国”,彻 底激发出内心深处的“义”,完成价值观的反 转,小人物也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满江 红》的流传是对历史的延续,是对岳飞精神的 传承,而这就是“比生死还重要的事”。小人 物亦有大情怀,以微光凝聚民族气魄,以小见 大的交织张力令人动容。
四、結语
电影《满江红》的成功之处在于电影类型 的杂糅,在于“影游融合”模式的创新,在于 影片中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诗意表达,更在于 坚韧赤诚的家国情怀。本片以悬疑电影为主体 融入游戏化叙事手法, “孤岛模式”同双线反 转带来“剧本杀 + 电影”的跨媒介尝试。新旧 文化符号的意象创新和红黑色块的大胆应用为 电影视听提供新的灵感,最后家国情怀的主题 升华释放出令人震撼的文化力量,强化观众的 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或许生活跌宕漂泊,但 灵魂要有归处, 《满江红》是电影,是游戏, 也给观众带来一次“影游融合”的沉浸体验。
[ 作者简介 ] 曹静瑄,女,汉族,甘肃定西人,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 戏剧影视、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