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2024-05-17汪海红
汪海红
(婺源县紫阳第一小学,江西 上饶 333200)
群文阅读指的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活动。由于群文阅读的篇目较多,主题较为复杂,所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整合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法,将教学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发展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问题引导法辅助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关注阅读重点,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一、基于认知心理,把握设计问题的原则
(一)灵活性:旨在自主探究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虽然已经具有了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但是其思维活动仍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复杂抽象的探究主题转化成生动形象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情况调整问题内容。如在阅读《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如果学生对科普文的了解不够深刻,则可以提出问题,让他们对比分析这几篇文章,总结科普文的特点。如果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则可以让他们对比科普文和记叙文,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师要灵活组织群文阅读教学,推动学生自主探究。
(二)开放性:拓展思维空间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最好时机。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基于开放性的原则,注意议题的发散性,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多元思考的能力,优化教学效果。如在阅读《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系列开放性问题:“这几篇文章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形象?你在课外阅读中还读到了哪些写作手法?除了直接描写人物以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能否结合自己的阅读所得,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些问题都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将课文作为基础,展开拓展阅读,寻找答案。
(三)人文性:指向立德树人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而且要指向立德树人,体现人文性。在学生阅读《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等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先让学生找出人物细节描写,然后思考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分析从人物身上能得到的启迪。这样的问题引导就体现出了学科的人文性,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修养。
二、指向教学过程,探寻问题设计的途径
(一)围绕议题,联动生活体验
问题设计要紧密围绕语文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体现一定的针对性,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效果。在设置议题的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一些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议题,这样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升阅读效率。
《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文章都和亲情有关,这是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有一定的互动性。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设置“父母之爱”的议题,让学生说说这些文章通过哪些例子展现了父母的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能体会到父母之爱。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的创作年代较早,学生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够了解,往往容易造成一些误读。此时,教师要围绕“父母之爱”这个主题,设置补充问题,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例如,“搜索背景信息,了解《慈母情深》的创作年代,了解当时人们的工资情况、消费水平,和如今对比,有什么差距?”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后续问题:“在了解了背景后,再来读《慈母情深》,你是否能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呢?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感故事呢?请说出来和同伴分享。”这样的问题调整紧密围绕议题,能够帮助学生唤醒生活体验。
教师可以预想一下学生可能对什么主题更感兴趣,然后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调整、优化议题。这样能更好地联结学生的生活体验,优化教学效果。
(二)融合文本,比较逻辑结构
在确认主题后,教师要思考将哪些文本组合在一起,分析如何将问题和文本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比较分析,搞清楚文章的逻辑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思考自己是否有更新颖的创作结构。
《美丽的小兴安岭》《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文章都属于写景文,教师可以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设置“写景文的文章结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美丽的小兴安岭》《海上日出》都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对比后就可以发现《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是独立的,彼此的时间关联性不太强;但是《海上日出》写的是日出前、日出中、日出后的场景,时间是彼此延续,景物是动态发展的。在了解了这些作品的结构特点后,教师再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上述文章结构以外,你认为写景文还可以按照什么逻辑结构来写呢?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学生认为可以淡化时空的概念,采用对比式结构,写一下不同地点的景物差异。基于学生的这一看法,笔者鼓励该生自主创作,看看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的创作其结构呈现是否具有逻辑性。
可见,如果能将比较分析法和问题结合在一起,层层设置问题,就能帮助学生搞清楚写作的逻辑结构,增强写作的逻辑性。
(三)关注人物,生成人生哲思
在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后,教师还要组织他们挖掘群文的思想内涵。此时问题可以围绕人物特点设置,让学生说说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的道德情操,再观照自我,说说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启迪。
《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和革命英雄人物的风采。教师可以将这些文章整合在一起,设计群文阅读活动,通过层层设问启迪学生的心灵。第一层的问题可以先从文本解读入手:“在这些文章中,有哪些词句让你印象深刻,能很好地展现人物形象?请找出这些词句,说说主人公当时的内心想法是什么。你能否体会到他的精神世界?”第二层的问题可以从文本解读拓展到主题思想的挖掘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阅读情况提出一些促进他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主人公为何选择将孩子的遗体留在外国?你能理解他的举动吗?《军神》的主人公为何坚持不使用麻药?他是否过于固执了呢?”第三层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反思:“请选择一篇文章,说说主人公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迪,你要如何学习他的精神。”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学生围绕《小英雄雨来》进行分析,认为主人公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有一颗爱国之心,面对凶残的敌人毫不畏惧,这种精神值得自己学习,他要和主人公一样,做一名勇敢的少年。
总之,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导向性。除了设计和语言理解有关的问题以外,还要设计和人文精神有关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深挖文章主题思想,提升学习效率。
三、聚焦核心素养,创新设计问题的策略
(一)语言建构,分析表现手法
《标准》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设计群文阅读的引导问题时,教师也要基于核心素养,多设计一些体现综合性、实践性的问题。围绕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着重让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了解这些手法的功能,并在自主创作中运用。
《富饶的西沙群岛》《三月桃花水》《白鹭》等文章都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将这些作品整合在一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问题一:“阅读课文,找出作品中生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问题二:“请将运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放在一起,总结归纳,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该问题指向学生整理归纳能力的培养。问题三:“如果你要描写景物,你会选择哪种修辞手法呢?请任选一到两种,描写学校的景物。”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仿写。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学生用比喻加排比的手法,描写了小区花坛中的各种植物。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总结归纳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则,并在自主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二)审美鉴赏,辨识抽象意境
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问题焦点放在审美鉴赏方面,让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象,体会具体物象和抽象情感之间的张力,进而辨识抽象意境,提升审美能力。这种问题引导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物象入手,逐步深入赏析抽象的意境,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师可以整合各种古诗词,设计群文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一步,教师先给学生推荐一些同主题的古诗词,如《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等展示农家生活场景的诗歌,并提出问题:“这些诗词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该主题常见的意象有哪些?作者用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发现在这些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意象有茅屋、青草、庄稼、鸡笼、莲蓬等,它们都是农家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作者用这些意象展现出闲适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作者想要归隐田园的想法。第二步,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某个意象的抽象寓意。以“青草”为例,学生可以自主拓展阅读,寻找那些提到“青草”的诗句,说说它们呈现的意境有什么异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除了展现农家生活以外,“青草”还常常用来表现春天、表现顽强的生命力。这样,他们就拓展了对意象的理解。第三步,组织学生归纳整理。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整理各种意象,指出某个意象有哪些不同的意思,有哪些意象又表示同一个意思。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就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各种意象,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三)文化传承,洞悉丰富内涵
小学生在解读作品的时候,关注点常常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教师可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入手,设置群文阅读的问题,帮助学生挖掘文字深处的思想内涵。
教师可以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等文本整合在一起,围绕“中国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别阅读这些作品,思考这些作品分别介绍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特点。学生可以利用列表的形式整理“节日名称、节日时间、节日风俗、节令食物、历史人物、文化典故”等信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基础上,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清明节为例,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不少作品都表达了对亡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礼敬先祖,慎终追远”就是清明节的内涵。最后,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呢?如果要你写一篇介绍该节日的文章,你认为可以整合哪些资料,表达怎样的情感?”该问题将群文阅读和迁移创作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学生探究传统节日的传承之道。